初中古诗文“家国情怀”主题式教学设计探究

2020-01-06 03:41刘嘉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5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苏轼古诗词

刘嘉雯

【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人教版教科书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宋词。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及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使用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以“兼”“归”“恐”“人间”等关键词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并提出相应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实现提高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学习与掌握。

【关键词】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中,诗人在超现实的眼光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法辨认的幻想世界,通过一系列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渴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专题式教学设计,更好地解释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古人在写作、叙述方面艺术的造诣,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的能力,通过阅读古诗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拥有完整诗歌背诵能力。

2.使学生熟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课前准备

1.首先需要让学生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篇古诗中的字词有所了解,并能够顺利地翻译及朗读整篇文章。

2.让学生大胆举手进行发言,探讨在这篇古诗中哪些段落哪些语句比较打动自己,同时挑一两处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拓展研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古诗是对月亮进行描述,让学生回忆在以往学过的课文当中哪篇文章也是描写月亮和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进行比较。

4.介绍作者。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我国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苏轼传世作品共有300多首,但其中能够称得上是豪放派的只是少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意境优美疏阔,同时也体现了苏轼的崇高思想和阔达心境,抒发了他虽壮志未酬,但却仍时刻希望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对该课进行前期的教学导入,并讲述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2.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并介绍该作者的详细信息,而后阐述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欣赏其他作品中的经典诗句。

3.在教学的过程中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同时通过展示PPT及多媒体教学,向学生阐述这种“因声求声”的鉴赏方法,让学生把握古诗词中的作品精神,并且讓一名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让全班学生进行齐读,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掌握作品的精髓。

4.教师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该篇古诗词,了解古诗当中的生僻字词以及精美语句,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语速,感受作者对于创作过程中的停顿表达,注意语音语调,读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在教学过后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且提出课后作业。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拓展与传承教学设计

(一)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思想拓展与传承教学设计中,需要先请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古诗词,并且挑选几名学生谈一谈读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觉,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发表发言完毕后,教师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进行主题思想的拓展。

首先,从“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可以品味到作者不忍手足分离的兄弟之苦。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这也表达了作者在中秋的上元之夜,在眺望皎洁的月光后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而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和“低”这种意象的表达,暗示了作者在如此月光皎洁的夜晚体会到月亮正在移动,由于太过思念亲人,也表达了作者辗转无眠,夜不成寐的痛苦。而从“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但”“愿”“婵娟”等等,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而却无法见到亲人的思乡之苦,万事不是由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像虽然希望亲人犹在,亲人能够长长久久地相守,但却无法实现相见的现实。虽然心里供着所愿的婵娟,但是却无法改变离别之苦。而诗人从这种意象中也能够更了解当前所经历离别之苦的人有多么的痛苦,诗人通过“此事古难全”宽慰其他正在处于离别之苦的人。虽然不能跟所念的人相聚,但只要心里供着所愿的婵娟,却可以在心里与亲人长长久久地相守,诗人通过诗句对饱受思乡之情的人予以宽慰。

(二)诗人通过明月所表达的不只是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是承载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古诗词的过程中,在政治上颇为失意,同时与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意见不合,又因乌台诗案而入狱,在经历这一系列的被贬苦楚以及踌躇满志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首古诗词。当苏轼面临着这种抑郁不满的情况下,又会想通过月亮倾诉什么。教师在教学引导后,通过诗句分析,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虽然历经被贬,但却对当今朝局势仍十分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向往,还想为国效力的衷心。而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了诗人想要重回朝廷报效祖国的壮志,但又害怕在波涛汹涌的暗潮之中恐生朝堂巨变,惊恐担忧在党派之争中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在诗人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得出“高处不胜寒”。而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再次品味了诗人最还是终选择了祖国,报效朝廷。这是诗人内心的鸿鹄之志,虽然诗人也向往人间的烟火和山野自由快活。但是比起生活富足,诗人仍然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虽处庙堂之远,但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也品读到了诗人对于怀才不遇之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表现了诗人孤独失意的感情。诗人与月亮的对话我们已经心领神会,月亮不再是自然生命体,诗人已把自然人化了。月亮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月亮又隐喻了思乡思聚之情,此刻的月亮也隐喻孤独失意的人生处境,而此处皎洁的月亮更会让人联想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相对较为困难,而古诗词的教学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热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炼关键字词句,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人在古诗词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古诗词句学习的难点。但在目前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环节的设置仍不够紧密,课堂目标的设定仍为面面俱到。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对语文教材进行研读。同时,对于教学的设计问题,需要更为透彻,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收获,这也是在未来要不断改进的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杨景朝.基于核心素养的价值观教育——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为例[J].宁夏教育科研,2018(4):42-44.

[2]周启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6):52-53.

[3]赵莲芬.视域融合视角下对比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个英译本[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7(10):28-29.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苏轼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猜诗词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