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丽丽
语言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技能。其他物种虽然也有表达方式,但是除人类以外物种的“语言”仅仅是一种对外界环境反射的刺激反应,无论是从表达能力还是复杂程度来说,都无法与人类语言系统相媲美。当今,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且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国际背景下,语言翻译显然已经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展现中国海纳百川的良好形象,传播中国对于各种国际事务的立场和政治性思想。通过好的语言翻译,传播华夏文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力,增加国家文化实力,增进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沟通。好的语言翻译方法是一座建筑完善的桥梁,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做到尽善尽美,用最优美的语言表达出对世界的热爱。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历史氛围,其氛围对文化与语言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不同文化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语言,怎样找到语言与语言之间最佳翻译方式,从而使语言不仅利于沟通,而且更加贴合语境和语义。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语言概念分析、文献资料分析、方向定性分析以及翻译案例分析等。在研究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把跨文化语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希望可以对翻译事业产生积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探寻中外文化差异下语言文化翻译的最佳策略。
一、语言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家研究认为,语言的存在需要文化做基石,而文化的发展需要语言做桥梁,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是学习、了解、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也是在了解学习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学习一个国家语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翻译者就无法完美理解和正确运用这门语言,各国文化特征在语言中就无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影响各国家语言形成的因素有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环境更替、经济变化等,每个国家水土不同,人文风情各具特色,导致每个国家形成了具有本国家特色的语言。语言不一导致沟通障碍,造成文化障碍。所以,学习一门外语的关键是在正确理解国家文化基础上学习,因环境改变而改变,依据文化去寻找被翻译作品的灵魂所在。
语言是文化承载体,在现实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具有两种基础素质。第一种是有一个好的语言功底,对学习语言敏感并且有兴趣;第二是对母语语法、语境等方面熟练以及对即将学习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认识,在语言翻译工作中对文化知识基础要求更高。语言翻译是一个门面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缺陷会被人们放大来看,因此,要減少翻译中的错误,减少在译文中产生歧义。语言翻译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与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由此看来,语言翻译过程中,翻译手段和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翻译者对翻译文字读者可接受环境的了解程度,语言环境变化会影响翻译过程中语句情感、语句内涵等方面;二是对需要被翻译的语言、语境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因此,语言翻译工作对翻译者要求从被译语言读者的思考习惯以及语言心理等方面出发,充分考虑到母语和被翻译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翻译者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二)不同角度解析翻译
首先,从语言本身来说,汉语与其他国家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语言体系上来说,汉语属于汉族藏族语言系统,其他国家语言有的属于印度欧美语言系统,有的属于拉美语言系统。从语言类型上来说,汉语属于分析类型,其他国家语言属于综合类型。从语言书写方式来说,汉语是意念类型,其他国家语言多是字母类型。所以,从微观上来说,汉语与其他国家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
其次,从语言文化角度上来说,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代表,影响到整个东亚,日本、韩国、越南等都有着中国文化背景。英美文化则是欧洲、美洲文化代表,由于气候条件、历史发展背景、风俗习惯、世界观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东方与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是翻译工作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之一,但这一事实也被翻译从业者所接受,语言翻译研究中也出现了“语言文化转向”趋势。对于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复杂的中外文化因素,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曾经指出:“真正好的翻译,不是语法的正确,而是其民族文化的理解,这一方面甚至比双语更加重要,因为词语组成只是句子表面意思,而其背后文化背景才是真正意义 。”
从语言翻译角度来看,在20世纪中叶,由于全球连通性,全球贸易已成为主流,东方与西方经济贸易越来越密切,此时语言学迅速发展,并且推动着语言翻译学发展,对翻译理论形成起到了深远影响。在这个时期,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环境学等学科被应用到语言翻译过程中,多种知识综合给语言翻译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角度。同时,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翻译从事者的价值取向、中外文化历史知识把握、翻译技巧掌握、个人修养等方面对译文质量也有巨大影响。所以,在语言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因素,还要从微观上考虑国家结构和翻译者个人因素,译文的准确性也与翻译者本身经历有关系。
通过对中外语言翻译学发展历史梳理,可以发现其他学科发展对于语言翻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翻译从其他学科中获得新方向、新营养。多种学科结合的发展方式对于语言翻译学理论形成、翻译架构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翻译的最大特性是对外性,译文受众者一般是普通外国读者,翻译过程中就文化因素来说,具有文化双向的特点。也就是说,语言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母语文化与被译语言文化交流过程,翻译过程中如果忽略文化双向特点,就很难达到语言翻译最终目的与最佳效果。
二、具体翻译策略
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翻译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规则,差别较大的因素有语法、句意和修辞方式等。从词语应用方面来看,汉语表达更加趋向于文雅方式,英文表达方式更加趋向于平白。汉语在表达过程中如果不文雅就会使得表达过于直白,但是英语表达中不够平白的话,会显得不够客观理性。在句式架构中英语更加注重句型合理,反观汉语在句式上更侧重于句意符合。汉语在表达中具有迭进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汉族的成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甜言蜜语、无独有偶等。英语和汉语在表达风格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汉语在表达过程中多用修饰词语,这些词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在句子中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使句子声韵更加对仗,句子读出来情感更加丰满,并且顺应中文行文习惯。在英语翻译工作中,翻译者多把修饰之词去掉,以此保持句式整洁明了的特点。
翻译者与翻译文字读者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大不相同。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把读者作为第一视角,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文化因素与语言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有三个级别,第一级别是表层文化或者可以说是器具文化,第二级别是中层文化或者说是规则文化,第三级别是深层文化也可以称作思想文化。为了使翻译的语言文化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理解,语言翻译最大目的是消除翻译之后信息的不对称性,要尽可能贴近读者的文化思维习惯,以此满足读者从文字中获得信息的需求,翻译者适当运用自主能动性能够使翻译认同层次达到翻译效果。
语言翻译的目标对象不单单是文本内容,还是语言翻译的作品读者。因此,要求翻译者不要拘泥于文字表面,要深入地挖掘出作品本身作者最深的思想内涵,并且用方便读者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工作中需要纠正原文错误、消除文化歧义等。
三、结语
在全球大环境一体化的情况下,语言翻译工作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语言翻译是大学科目中的新兴领域,又因为语言翻译工作需要很好的语言功底与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大部分研究中,翻译经验与架构总结较为枯燥,学习难度较高,所以语言翻译发展较为滞后,从业者较少。在语言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使语言翻译领域发展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怡君.面向有限平行语料资源的神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张雨.基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庞德《华夏集》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9.
[3]强兆楠.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冠村随笔》之汉译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
[4]朱琪琦.中国电视剧名越南语翻译策略探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5]方仪力.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上海翻译,2012(3):16-20.
(作者单位 保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