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全长2700千米,纵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横跨中国8个省市33个城市,是世界上由国家修建的最长的、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智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作为国家政治的生命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和文化融合的主要纽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随着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如何促进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术界争相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一)早期运河的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以及南北战事的需要,人工河的开凿已被提上日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利用天然湖泊的便利,开凿了一条由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这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除邗沟以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也纷纷开凿运河,比如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还有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灵渠。秦朝能够统一全中国也得益于灵渠的开凿,其促进了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沟通了中国南北的水路交通。西汉初期,政府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开挖用于漕运粮食的人工河渠,漕渠由此应运而生。
(二)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大运河工程体系完成
581年,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開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发展的必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隋朝便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其西自大兴城(今西安),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今涿州),南至余杭(今杭州),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及关中地区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唐代通过重开关中漕渠,整修山阳渎(古邗沟),治理汴河、永济渠及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网,使得唐代漕运成为我国漕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960年,北宋建立,定都开封,为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北宋政权逐步构建了以京城为中心的运河网,其中以汴河、惠民河、金水河等为主要运河水道,环绕京畿,辐射四方。
(三)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
金元两朝迁都燕京(今北京),因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打通了河北、山东段运河水道,完善了运河管理机构,并制定了较为严密可行的规章制度以确保运河的航运畅通,为实现南粮北运,还围绕运河建立了一套机构管理制度,至此,沟通南北地区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始贯通定型。清定都北京后,沿袭了明代运河旧河道,因明末部分河道阻塞不通,清初只能改变漕运航线,但在复运行过程中,沿途节节阻滞,部分河道堵塞严重,无法恢复通航,最终,清政府只得放弃修复运河,陆续裁撤河运、漕运管理机构。至此,中国2000多年的大运河历史,由初创到鼎盛,由鼎盛到衰败,由衰败而完全失修,终于全线断航。
二、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构成
(一)大运河遗存的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在历史长河中绵延2500多年,积淀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以运河无锡段为例介绍如下。
1.运河本体遗存和相关文物
无锡位于江南水乡,河道纵横,虽然不似北方大量修建水坝和船闸,但是其桥梁码头星罗棋布,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无锡古河道。据清光绪版《 无锡金匮县志 》记载,无锡各地有名字在录的桥梁就多达500多座,津渡37处。早期,无锡城区河边有不计其数的水埠码头,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无锡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为防洪排涝,沿河都筑起了钢筋混凝土的防洪墙,河边的各式水埠码头绝大多数都被拆除或者淹没。现在,码头主要处于旅游景区供船只停泊。
2.因运河而兴的古城镇、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及相关遗址
无锡向水而生,因水而兴,运河孕育了无锡的一些古城镇、文化街区,这些城镇和街区展示了运河无锡段独特的江南韵味。无锡不仅保留有仓库遗址,如,无锡运河边的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2004年被改造成北仓门艺术生活中心,还不断对砖窑遗址和民族工商业遗址等以工业为基础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另外还保留了彰显人们生活方式的古建筑群,如建筑寺庙遗址、园林遗址等。
(二)大运河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作为线性活态的文化遗产,保留了极具江南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运河有紧密的联系。
1.大运河建设过程中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大运河的开凿和疏浚技术,运河的勘测度量技术,运河构筑闸坝、堵决筑堤等方面的传统工艺,分水、蓄水、泄洪等设施建造技艺,以及码头、桥梁、渡栈的修筑工艺,还有舟船的制造技术,仓储防潮、防蛀技术等。
2.大运河沿岸生活衍生的运河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
如白蛇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等;为减少行船时枯燥形成的船夫号子、民谣等;由大运河而产生的社会风俗节日,如妈祖的信俗、通州开漕节等;还有戏曲艺术中的京剧、昆曲等,音乐艺术中的古琴、唢呐,宗教音乐等,舞蹈艺术中的京西太平鼓、狮子舞等;还有因运河而发展的中华传统武术、中华传统杂技项目。
3.在大运河的南北交流中产生的传统手工艺
如宜兴紫砂陶、景泰蓝等的陶瓷烧制技艺,临清贡砖、御窑金砖的制砖技艺,宋锦、灯彩等刺绣和彩扎艺术,还包括精湛的冶金铸造、年画与剪纸、泥塑等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及雕版印刷技艺、湖笔制作等印刷和文房四宝制作工艺。
三、中国大运河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大运河贯穿南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摇篮,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载体。大运河贯穿南北,使南北地区实现了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二者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不仅促进了民族统一,还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相得益彰。运河文化彰显的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气质能给予青年以启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导他们遇到困难永不言弃,只要坚持就能看到胜利。就像运河虽然断流,虽然受损,但是凭借奔流不息的精神气质最终被人重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领域逐渐由“硬实力”竞争向“软实力”转移,成为综合竞争中的新领域。中国大运河以水为载体,绵延流淌2500多年,这种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聚集了中华文化的底气与志气,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保护大运囉世界文化遗产,在承认其普遍价值的基础上挖掘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提高运河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大运河沿线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大运河文化资源成为这些运河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建设既促进了运河城市经济的发展,又提升了其文化软实力。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8年的申遗梦,终于在多哈实现,其申遗的成功向全世界展现了除万里长城外的又一大杰作,大运河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今时代,民族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兼容性和柔韧性,而且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和现代性。大运河虽然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兴衰更迭,创造了他国在同时代难以企及的技术成就,但是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通过与他國的交流互鉴,在传播运河文化和理念的同时,吸收世界有益文化,让自身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与时代接轨、与世界相连,以此来彰显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2017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的传承做出了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流动的文化动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保护传承大运河,是关乎中华文明延续的大事,需要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让全社会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到保护运河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夏刚草.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J].档案与建设,2019(8):68-70+67.
[3]霍艳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4]王莉莉.文化自信引领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8.
[5]本报评论员.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N].光明日报,2017-01-26(006).
[6]路璐.擦亮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名片[J].红旗文稿,2019(13):28-30.
(作者单位 无锡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