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文
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胡月星教授主编、全国十六名领导科学界知名学者精心写作的《中国领导力提升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紧扣中央对加强领导干部建设的时代要求,以提升领导力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着力点,从领导心理、领导内功、领导思维、领导决策、领导激励、领导道德、女性领导等16 个方面分册进行阐述。《丛书》是一套型领导力培训指导用书,对于把握领导力发展变革规律,提升领导力的组织绩效和方法艺术,提高干部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和履职尽责的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汗牛充栋的领导力著作中,《丛书》以其系统的理论性、优秀的艺术性和扎实的行动主义精神独树一帜,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提升干部领导力的指南之作。
行动的专注笃定来自于理论的正本清源。如何在中国古代的领导智慧、西方的领导科学范式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理论之间融会贯通,让领导干部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实际的而不是空洞的掌握领导力基础知识,是许多著作想要解决而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丛书》没有采用西方经典领导科学“领导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权变”三段论的理论框架,而是更加深入地运用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等学科来作为阐释领导力的理论基础。
《领导心理》结合领导心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围绕领导者的成就动机、自我意识、心理资本、领导心理健康等重要内容进行了专题探讨。《领导情商》运用心理学、神经学相关理论,详细介绍了认识情绪大脑,化解情绪压力,善用情感沟通,引发情感共鸣,坚持情怀底线,终生修炼领导情商,打造高情商团队的提升路径。《女性领导》从女性领导心理、女性领导风格、女性领导形象塑造、女性领导能力提升等方面,探讨女性领导的成长环境,研究女性领导成长规律。《领导思维》基于心理学相关研究基础,致力于探讨新常态下领导者必备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科学涵义及修炼之道。《领导伦理》基于东西方领导伦理思想的概括,论述伦理对领导公信力、执行力和影响力的作用,提出领导干部加强伦理修养的途径与方法。《领导人才》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的特点及未来走势,对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才、怎样成为领导人才、成为什么样的领导人才等做出立体式的回答。
以上六本著作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经典试验和调查数据来夯实领导力理论基础。而且立足于中国领导情境的特殊性,为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提供了启示。比如《领导伦理》一书,针对基层领导者面临“情”“理”“法”的伦理困境进行案例分析,并提供了道德推理和伦理决策的理论框架。“天线”与“地气”共存,“理论”同“实践”共舞,充分展示了领导科学这一学科的赤子之美。
正如领导力大师本尼斯所言:“领导力就像美,虽然很难定义,但是一经看到就能够理解。”领导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赋予领导学理性之核,艺术赋予领导学感性之美。领导学蕴含着诸如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的朦胧质感,又积淀了诸如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人文情怀。从艺术上看,《丛书》遵循中国古代领导智慧“内圣外王”的逻辑次序,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领导艺术的作用机制。
“内圣”反映的是塑造角色、修炼内功、提高威信的艺术。《领导角色》详细论述了领导角色定义、领导角色认知、领导角色规范、领导角色转换、领导角色扮演等问题。《领导内功》阐述了领导者推动领导活动有效开展之必修内功,包括学识底蕴功、反思保健功、自励奋进功、实践磨砺功、坚忍克己功、思维拓展功、真恳尊重功、沟通谐美功。《领导威信》一书则系统阐释领导威信的来源、领导威信的种类、树立领导威信的艺术、中西方领导威信的异同、新时期领导威信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外王”主要反映的是形成领导风格、运用领导沟通、达成领导激励的艺术。《领导风格》一书对领导风格的理论研究、领导风格形成、领导风格构成、领导风格分类、领导风格价值、领导风格测评及实践中典型领导风格等做了深入的介绍。《领导沟通》一书总结提炼领导倾听技巧、领导表达艺术、领导提问策略、领导谈判方略、领导媒体沟通、领导危机沟通等内容,打造了领导沟通的立体框架。《领导激励》一书对领导激励本质、领导激励理论、领导激励艺术、领导用人与制度激励及激励型领导等作系统介绍。
以上六部著作环环相扣,形成“内圣外王”的领导艺术框架体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结构精巧、设计精美的艺术殿堂,沉醉于领导学的艺术之美中。难能可贵的是,与其他关于领导艺术著作的玄妙化、碎片化不同,这六部著作不仅逻辑严密、自成体系、互为补充,而且善于把领导艺术的规律框架化、结构化。比如《领导威信》将树立领导威信的艺术概括为罚上立威、赏小立信、近严远宽、内严外宽等,并总结了领导威信的内生机制、演化机制、扩散机制、消退机制等周期规律,体现了对领导艺术的规律性总结。
领导的精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领导力的教学既不能完全像哲学那样仰望星空,也不能像“成功学”和“心灵鸡汤”那样,只给人忠告和建议。真正有含金量的领导学著作,一定是在理论令人信服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习者将领导规律和方法化为自身自觉自愿的行动。
从催化行动的视角看,《丛书》抓住化领导理念为行动的四大关键:选人用人、科学决策、有力执行、促进变革。《领导选任》对我国领导干部选任的制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多方面展望了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新方向。《领导决策》探讨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包括决策环境、决策动机、决策模式、决策班子、决策后果等。《领导执行》对领导执行的定义、意义、原则、要素、体系、程序、方法、提升进行系统阐释。《领导变革》以变革领导力理论为基础,对变革型领导者、组织变革、变革动力、变革风险、流程再造、持续变革等领导变革关键内容进行详尽阐述。上述四本著作关注细节,注重实用,淋漓极致地体现了领导力的行动本质和实践本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行动”的理解上,《丛书》的理念也是超前的。在传统的领导理论中,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是一种泾渭分明的主客体关系。领导者是领导主体,而“追随者”虽然已经取代了过去“被领导者”的概念,但是其地位依旧是领导客体。而领导行动就是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与之不同,在《丛书》作者的视野中,领导行动被赋予了全新的意蕴。所有领导行动的参与者都是行动者,主客体的概念被淡化了。反映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上,二者都是领导活动中的行动者,它们围绕共同的问题和议题而采取共同行动,领导者一方不能借助权威、地位、制度而对另一方施以强制,追随者也不能消极行动,被动应对。因此,只有这种共同行动才能呈现合作状态。比如《领导决策》一书中强调的“共享决策”“决策合作”等创新性概念,都体现了在领导行动中领导者和追随者合作的关系;又如《领导执行》一书中对“执行力”的概念进行的创造性阐释,摒弃了传统意义上“领导力”与“执行力”二分的观点,而是将二者视为对立统一、同等地位的关系。这些理论认知的背后,都体现了《丛书》作者对领导行动的时代主义特征精准的把握。
理论性、艺术性、行动性三者占其一已殊为不易,而三者兼备之作,更是凤毛麟角。《丛书》的16 名作者来自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权威机构。这些作者都是在领导力领域享有盛誉的资深教师和青年才俊。他们既具备深厚的学术科研功底,又兼具对现实中领导者的深刻洞见,其中不少作者具有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实际经历。这样的编写阵容不但摆脱了纯学术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怪圈,又不会陷入实践工作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窠臼,从根本上保证了《丛书》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此外,本书对读者的精准定位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丛书》编写之初就将读者目标群体定位为党政领导干部。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摈弃了过于学术化的阐释,专取与领导干部实践工作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展开。本书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阐释理论又注重应用,既能够从理论层面解答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困惑,又能从实践方面指导领导干部自我提升。不管是理论层面的领导人才、领导伦理、领导心理问题,还是艺术层面的领导激励、领导沟通、领导威信问题,抑或是行动层面的领导执行、领导变革等问题,几乎无死角地回应了现实领导工作中的问题。对于想掌握领导力学习方法的干部,只要涉猎本丛书的任何一本,定会有所收获。
领导力并不随领导干部的职位的升高和年龄的增长而自然的提升。因此,领导力的修炼是长路漫漫、布满荆棘的,既需要领导学理论知识的滋养,更需要领导者在具体工作中磨炼心性,历练本领。在领导学璀璨的理论星河中,《丛书》散发的星光虽然耀眼,但还不足以点亮整个夜空。从经典之作的标准来看,这套书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最高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从寻章摘句、咬文嚼字的视角来评判,也可以找到不少值得商榷的观点和论述。然而,“功夫在诗外”,在这套厚重书籍所传递出来的“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的价值取向,所表现出来的“参透古今,无问西东”的大家风范,所穿透出来的“科学为基、行动为上、艺术为美”的新时代领导理论旨趣,都会将《丛书》的印记深深的镌刻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的历史征程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领导力提升丛书》必将为中国化领导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奉献出独特而又深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