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琴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福建泉州 362021)
生物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呢?本文就中学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中学生物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交流互动频率,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科学素养主要包含三个不同的内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个人发展的影响。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课堂教育中运用,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了解更多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知识对社会、人类发展的影响,以此形成科学素养。学生分组是保证该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运用该方法进行教育工作时,需要将学生分成人数、能力相似的小组,并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探索科学知识,掌握生物知识技能,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实际教学中,需要将能力不同的学生分成同一个小组,保障各个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均衡性。探究学习任务设计过程中,也应遵守适量的原则,任务不宜过难,也不要过于简单,应以学生基础为准,合理设计,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培养其科学素养。
实验是中学生物学科的一部分,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意义重大。教育工作中,提升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为学生创建自主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并学会知识灵活运用[2]。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由教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假设内容。在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提升实验能力,推动科学素养发展。
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章节内容为例,教学活动中,设计新的实验活动,入驻学生认识“细胞”。将“变形虫装片和观察变形虫”作为实验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前采集与培养变形虫,观察实验器材,收集与变形虫有关的资料,为课堂实验活动开展提供便利。实验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观察变形虫”实验的步骤与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操作“观察变形虫”的实验,探究细胞存在的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显微投影仪展示装片制作于实验观察情况,并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与结论,分享自己对细胞形态的认识。该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实验动手与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操作实验、验证结论,以此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学习效果,促使科学素养形成。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将教学目标或者课本中涵盖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课本知识学习任务。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3]。课堂活动中,在提问教学方法为基础,进行完善,提升该教学方法应用优势,以此保证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运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教育工作时,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根据中学生学习需求,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以《免疫调节》章节内容为例,中学生对“免疫”一词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对人类生存中的免疫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影响人体免疫的因素呈现出来,将免疫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教育重点,围绕此设计问题,如,通过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影响人体免疫的因素有哪些?在人类生存中,有哪些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其传播方式如何?在人类生活中,免疫调节存在的意义如何?确定问题后,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完成知识探究学习。
总而言之,在中学生物课堂中,通过合作探究、实验操作与问题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渗透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认识,养成积极的探究学习态度。实际教学中,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教育环境变化,并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探究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