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燕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重庆万州 404000)
当前各种通讯方式不断出现,微信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方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使用微信。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便利,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要积极的运用微信,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微信,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在班级中开展德育工作,以往都是基于班级约定好的道德准则以及班会活动等方式和学生沟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有效的德育,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往德育工作,考虑的内容有限,如,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但是网络时代背景下,也出现了新的内容,比如,拒绝网络暴力、维护网络安全、拒绝网络抄袭等,固定的教学内容对新的教育内容的感知较为缓慢,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1]。对此,教师就需要跟随时代发展,及时的对德育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进行更新,及时的将最新的内容告诉学生,引导他们顺利的度过青春期等。很多学生都会使用朋友圈功能,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朋友圈的内容,从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绪,正确的进行引导,弘扬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这可以解决传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不足,提升工作的效果。
当前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微信,其变成人们沟通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分享生活细节以及发表观点和情感提供了平台。然而每个班级中都有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平日交往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不愿意主动的和人交流,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所以,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就要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提供心理辅导,了解他们的叛逆心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让学生可以信任自己,主动的向自己说出内心困扰。班主任还可以运用微信和学生沟通,站在朋友的角度上,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降低他们的心理防范意识,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与教师变成朋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朋友圈,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微信还有公众号功能,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影响家长,形成家校合力,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虽然效果较好,然而也有不足,即无法确保所有的家长都可以阅读文章,部分家长工作较忙,没有时间看公众号,也不能及时的参与讨论和留言;还有部分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不喜欢阅读,很少看公众号,不能积极的参与讨论,这就会影响到工作效果[2]。所以,教师要依据初中生的情况,对文章进行筛选,之后分享到朋友圈,对于阅读量较低的文章,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中提升曝光率,一些和学生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是微信群中,让家长能够点开阅读。如,班级中要是特长生很多,就可以将“初中生到底该不该掌握一种特长?是否会耽误学生学习?”等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中,相反,特长生较少,就不用分享这样的文章。除此之外,朋友圈还具备弘扬正气的效果,教师要发挥出榜样示范作用,将生活中自己的德行观念、搜集和看到的德行事迹发到朋友圈中,还可以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树立不同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家长看到后也会督促自己的孩子。
微信群是常用的功能,为了对群内空间进行净化,就要在群里少发话题讨论,让后来看群的家长可以看到通知的信息。虽然微信群这种通知方式看起来没有什么德育功能,但是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学生撒谎和荒废学业。比如,以往没有构建微信群时,有部分学生就会谎称要收取不同的费用,向家长要钱,之后去网吧上网,还有的学生迟到早退,自习课没有人监督时就跑出去抽烟,而建立微信群之后,教师就可以从群中找到学生家长,私信告知学生的情况,让家长注意和监督,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和减少学生撒谎的行为。微信群虽然有优点,却缺乏相关德育教育主题的互动功能,使得家长在德育方面较为被动,会给家校合力开展德育造成限制。所以,教师要运用微信公共号的功能,教师要联合起来,一起办学校的官方公众号,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合作,对账号进行管理,发送教育有关的文章,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提供指导,鼓励家长在公众号中留言,针对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将其发送到群内进行讨论;针对家长有共鸣的话题,就可以指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如何让孩子走出叛逆青春期心理”、“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要怎样陪着度过”等,引导家长不要打骂孩子,鼓励他们让学生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总之,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微信公众号的途径,影响和指导家长,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德育教育工作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教育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而有效的运用微信,可以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微信,充分发挥出其优势,丰富学生的德育知识,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控制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