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苹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乾安镇中心校(三小) 吉林松原 131400]
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造成良好影响。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他们的思想,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并加强学生各方面素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儿童在3 到12 岁之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逐渐扩大活动的范围,容易养成习惯,所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抓住这个重点时期。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进入学校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如果一个人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那么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将难以形成[1-3]。
习惯是指通过重复练习或重复实践不断巩固和稳定的行为模式,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出来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个人的行动倾向。它是由个人自由完成的行为,没有任何冲动或有意识的控制行为,其中包括社会习俗、思想、语言等。学习习惯是指个人在特定背景进行实践、学习和工作,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多次练习,逐步发展成为可以自动表现思维方式和行动倾向的行为,这种行为形成后往往不需要监督或者有意识地努力去完成。它是较为固定的,是学生学习技巧、思考方式、方法策略等常态化、个性化的独特表现。
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自主地进行学习,为有效的学习提供保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仔细的写作和阅读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形成了良好学习习惯之后,学生很容易就能探索出有利于自身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学到的知识井井有条,并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率,进而可以将节约的时间应用到学习更多的知识上。
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有效地学习,减少孩子在学习知识时的抵触感,让孩子掌握更多有利于工作生活的技术和知识。除学习能力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儿童的心理成熟,促进他们身体和性格健康成长,使孩子获得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冷静地学习,提高他们的成绩,而且还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
习惯是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标准之一,其中的学习习惯在目前从应试教育向优质教育的转变中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注重实践技能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发展心理教育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效率。素质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中流水线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他们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提高的能力。这些教育素质是为了指导和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到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感的方法,规避学习中的负面情绪,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为丰富学生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有必要使学生从童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的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精神上是不成熟的,对所学到的各种东西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应该敏锐地掌握这一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具备耐心,因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必须经过长时间良好的学习行为才能够形成。教师要积极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面对学习态度不正确的学生要及时加以引导,并将“进步”教育的概念深深地融入教学中。同时,教师应注意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酌情改变教学策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将教学与娱乐相结合,一步一步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对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全面的把握,他们所欠缺的可能仅仅是教学方面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教学方法入手,教导学生如何合理地利用习惯来有效帮助自己学习,使习惯的力量真正发挥作用。
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石。它可以动员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孩子乐于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领域。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发展和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必须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强烈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例如将知识渗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时间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听讲时更加认真专注。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时,他们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在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