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2020-01-06 13:03张胜前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

张胜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向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成果超出预期,尤其在贸易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人文交流也日趋频繁和深入。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48.92万名留学生,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前10位生源国与2016年相比稳中有变,依次为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老挝。在来华留学生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有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1]。2018年,共有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2]。2019年,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 635名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来华留学生分别为240 154、66 746、49 792、34 934人[3]。然而,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2017年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指标得分率相对较低,仅有23个国家的指标得分高于平均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留学生在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上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逐渐显现,留学生教育是对全球范围内人才资源的争夺,是对国际教育市场份额的占有,是培养自己价值观念的代言人[5],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的新亮点[6],更是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来华留学生红利,也进一步刺激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我国留学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我国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其发展速度跟不上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的势头,留学生数量与学校接纳能力不相匹配,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对留学生教育的研究。

二、当前我国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在新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方面面临一些新问题,各个高校尽管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制度,如针对招生、管理、培养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总体上自主性较弱,受约束较大,难以解决当下面临的各种新问题。而我国较早关于高校招收及管理外国留学生的制度法规是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颁布于2000年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时隔17年后,即2017年6月2日,以上三部门又在此规定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赋予高等院校更多的自主权,使高校在国际教育中更加彰显主体地位。目前,各地方教育部门及高校也在讨论制定契合本地区、本校的留学生培养和管理手册,但总体上还处于探讨阶段,许多院校还未出台成文规定,仍主要以《办法》为准。此外,《办法》强调信息公开,要求高校及时公开学校情况和管理服务制度,方便留学生获取信息,但仍有许多学校未及时将学校的相关信息、政策法规等公布到官方网站。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黄骏等在谈到当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特点及走向时指出,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呈现出发展快而不平衡的特点,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内存在是合理的,而扩大到过于悬殊的程度,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就会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平等,不利于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和国家尽快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差距”[7]。而这种“发展快而不平衡”的特点同样出现在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中。从2018年外国留学生流向数据看,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东部11省市留学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2019年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吸引留学生前三位。也就是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更能吸引外国留学生,在抢夺生源大战中,东部发达地区具有先天与后天的人文区位优势。首先,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名校云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悠久,具有系统、完整的留学生教育体系,而且文、理科都具有竞争优势,是留学生来华深造的不二选择。其次,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原本“就近原则”留学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原先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自然区位优势的地区逐渐丧失这项优势,距离已经不再是限制某些欠发达地区外国留学生发展的障碍因素。而且,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的是东部发达地区更为开放,就业机会更多,也是外国人聚居地。最后,东部发达地区的留学生奖学金额度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并促使东部地区留学生教育由基础语言教育为主向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转变。以江苏省为例,作为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异军突起的一个省份,近10年来,江苏省高校招收培养留学生总人数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这与江苏省2010年开放了“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有关,江苏省从2010年到2015年5年间招收留学生增长率达到84%[8]。

(三)学科发展不均衡

从2017年外国留学生的学科分布看,尽管来华留学生选择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农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增幅较大,但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仍排名首位,占总人数的48.45%。从东部较为发达的江苏省看,“文学类学生一直以来都占着江苏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医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排名紧接其后,哲学、历史学、教育学人数最少”[4]。

从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的调查数据看,大多数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以攻读文学、经济和管理等为主,攻读理工类的留学生相当少。尽管广西高校的医学、农学以及理工类学科都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东盟国家来华攻读这些专业的学生人数还是较少。从个别典型院校看,外国留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趋于广泛。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近10年东盟国家留学生人数排名前五的专业中,本科生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数最多,其次为工商管理、汉语国际教育、公共管理。前两个专业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各个年份都有分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行政管理的人数最多,其后依次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字学、民族学,前两个专业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各个年份都有分布。热门专业绝对优势不再明显,比如某专业尽管在人数上相较于其他专业占优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留学生专业选择方向发生变化有关,由原来热衷于商学、管理学、文学,向信息技术、化工化学、政治等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本科阶段更热衷于选择信工、化工、艺术、法律类专业,而硕博研究生的选择涵盖了近30个专业,个别留学生甚至会选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学、专门史、体育等专业。近年来,一些原本热门专业如国际经济贸易的就读人数在持续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们的选择面更宽,专业选择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学生因此而分流。

事实上,学生的分流也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从1951年我国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起,发展中国家一直是我们主要的生源国,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也属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青年才俊到中国留学不仅是想要学习中国文化,还想要深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他们也更加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作为这些国家外派留学生的主要接收国,人文学科历来都占据优势地位,而一些理工类学科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造成了外国留学生日益增长的求学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学科现状之间的矛盾,这势必会影响中国在外国留学生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留学生结构仍需优化

按照培养层次来划分,外国留学生主要包含语言生、学历生及进修生(访问学者)。一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规模主要看其学历生规模的大小。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学历生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学历生居多表明接收国的教育水平较高、学科优势较为突出、文化软实力较强,能够满足留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来华留学生长期居住在中国,尤其是那些本、硕、博连读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更深、对中国的认同度更高,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人才,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近几年学历生占比比前些年有所增长,但仍未超过半数,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我国外国留学生高层次教育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按照留学费用来源划分,外国留学生可分为公费生和自费生。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力度,各地方、各高校也单独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项目,奖学金力度的加大,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但总体而言,自费生人数居多。相关研究表明,奖学金力度加大是促使来华留学生人数攀升、素质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8]。因此,不能过于看重招收自费留学生的经济效益[9],而应该从全局上把握整个留学生教育事业。

(五)外国留学生获得感有待提升

“获得,是受教育者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所在,是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的结果;而学生获得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获知、获能、获德经历与结果的心理体验与感受”[10],与学习中的教学体验和关系体验有很大相关性[11]。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要在学校学习中文和专业知识,还要到社区参与独特的文化体验活动。袁同凯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和过程,学校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濡化形式,家庭教育、同侪互动活动等非正式的教育过程往往与正规学校教育形影相伴。”[12]9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所经历的社区生活体验以及他们与同龄中国人的互动尤为重要。也只有通过这种多方结合的汲取知识的途径,他们获得的感受才最丰富、也最深刻。

语言关是影响留学生获得感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语博大精深,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兼具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双重属性[13]11,汉语难学几乎是世界公认的结论[14]。文化相通的周边国家如越南、韩国、日本的学生来到中国留学,他们能够较快地掌握汉语知识,能够较好地领会中国人讲话的意图;一些文化相近的国家如泰国的学生学习汉语也相对容易,他们大部分都能流利地用中文交流,但在汉字书写、书面表达上会存在诸多问题;而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如欧美、非洲的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就感到较为吃力。对于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外国留学生,大多数学校没有按此进行区分,而是按照语言生和学历生的分类进行教学。语言生专攻语言,针对性强;学历生一般先进行1~2年的语言学习,通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等级考试后进入专业学习。受专业分布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每年到各高校、各专业学习的留学生数量差异很大。只有那些优势学科能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从而形成一定规模,有利于开展规模化教学。而一些人数偏少的专业则采用“插班教学”方式,这导致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难以顾及所有外国留学生,从而使这部分留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出现厌学情绪,甚至会产生弃学想法。

留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缺失也间接增加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为解决学校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于2017年6月联合颁布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强调在高校需要设立留学生辅导员岗位,以便及时做好留学生信息沟通、问题咨询以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并且对该岗位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和薪资待遇给出明确规定。但在《办法》推出以前,许多学校仅通过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这两个主要的留学生管理部门对外国留学生的生活进行管理,人员匹配度低、以兼职人员为主,缺乏专门管理外国留学生教学事务的相关人员,而且各个学院配合不足,导致一些留学生遇到选课、补考、重修等问题时常常找不到专门负责的老师咨询。师资缺乏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是许多学校许多学科还未能做到双语教学,学生的跟进速度慢。此外,教育管理理念差异导致学校管理困难和学生心理落差大。在教育模式上重管理轻服务,忽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联系、沟通和互动,将我国惯用的由上到下的教书育人方式用在外国留学生身上,将学生单纯看作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个体成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

三、当前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策略

(一)加强制度建设

在《办法》的指导下,各高校对外国留学生工作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如何发挥好这个自主性、发展具有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是重点、难点。当下的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细化,将新出现的问题整理归纳,上升到制度层面,让各个事项、各个环节都有规可循。制度是规定、公约,也是共识。还应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予外国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办法》规定外国留学生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经调查,一些留学生对此诉求较大,但学校为了避免麻烦不予回应。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应转变观念,校内勤工助学、创新创业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此外,还要做好制度的解读、宣传工作,将制度融入外国留学生日常生活中。

(二)统筹地区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平衡充分发展成为当下主流,是大势所趋。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经济、政治、文化、区位各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在外国留学生教育领域,同样可以借助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对外国留学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地区间、高校间的协调沟通和合作办学来优化外国留学生教育结构。如针对一些院校单纯依靠降低学费、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来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恶性竞争状况,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招收外国留学生门槛、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评估力度来促使外国留学生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与此同时,各地区、各院校应积极探索自身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认真办学,从而在外国留学生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提高教育能力

对外国留学生的培养要注重从不同的方面综合提高教育能力,也就是说不仅仅让他们了解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他们培养成中国的友好使者,还要让他们在中国文化与实践的结合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文化教育的软实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能力。譬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众所周知的书法、绘画、茶、中国功夫等代表性事物,而是要透过这些具体的事物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要让外国留学生归国后再谈起中国时想到的不仅仅是书法、绘画等具象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气,如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时意识、组织观念和勤俭习惯,等等。而提高教育能力的前提是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外国留学生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只有深化地区、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推陈出新,探索中国特色外国留学生教育出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还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要有针对性,把钱用在刀刃上,并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发展弱势学科,强化优势学科。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当前许多高校强调留学生培养的“趋同管理”方式,主要是因为过去过于强调外国留学生的特殊地位,对他们实行“不违法、不犯规就行”的宽松管理,强调外国留学生“不惹是生非”。这样做的后果是外国留学生会产生隔阂感,并由于语言、文化的障碍逐渐将自己隔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留学只是换了个地方随心所欲地生活,文化技能得不到长进,也会降低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语言是最基本的沟通交流工具,而外国留学生面临的获得感提升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因此,外国留学生教育应将语言提升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语言的提升需要教育工作部门转变“管教”方式,提升“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将语言教学融入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仅限于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文化活动、知识竞赛等都是有效的促进方式。

四、结语

一国的外交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沟通交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为柔和、最容易打开缺口的一个部分,对于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以往各个院校较为细致、具体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以宏观视角研究当前外国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当前留学生教育事业在实践中稳步发展,但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要明确国际化教育目标,将留学生教育事业纳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计划中,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外国公益广告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