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韵婷
(广州市花都区智能学校 广东广州 510800)
教师利用音乐作为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唱游和律动形式,调动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刺激他们的感官,提升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本文对如何利用唱游和律动的方式,开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探索。[1]
教师通过从节奏入手的方式,让特殊儿童利用身体感受动作,再进行发音练习的方式,充分锻炼特殊儿童的个人能力,让他们可以通过活动,增强自身的专注力,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2]对待遇特殊儿童,教师应多给予一些耐心,可以从基础知识教起,做一些简单动作,让学生对这些简单动作反复练习,增强他们对节奏的认识。特殊儿童在思维表达上,存在着一些缺陷,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表现为:发音不清、音节时长不合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特殊儿童进行反复训练,可以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式,逐渐确定特殊儿童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例如,以班上的小明同学为例,他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在手势动作的暗示下,可以遵守简单指令。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小明同学重复简单动作。例如,点头、摇头、跺脚等动作。小明同学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对节奏有了基本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小明把这些动作串联在一起,组成简单的舞蹈形式。
教师在和特殊儿童的沟通上,普遍存在一定障碍,为了充分提高特殊儿童学习的兴趣,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和儿童进行交流,从而形成教师和特殊儿童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手势、图片进行辅助,借助于形式多样的辅助性手段,增强特殊儿童的认识,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手势给予儿童提示。比如,先告诉儿童举起双手,代表用力敲击乐器,放下两只手,代表轻轻敲击乐器。教师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作为引导,降低特殊儿童的学习难度,有效吸引了儿童的目光。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中展示的图片内容,帮助特殊儿童进行学习,全面调动特殊儿童的视觉能力。[3]
小明在熟悉的情境下能够听懂简单指令。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小明,让小明根据教师的手势动作开展探究。小明在跟随教师的手势动作进行学习时,也是集中小明注意力的过程。以此,充分锻炼了小明的控制能力。小明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说话清晰度不佳,缺乏和他人进行主动沟通的欲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考虑到这一点,先叫小明的名字,当小明有了轻微回应后,教师再告诉小明具体的手势表现,从而引导小明开展学习。
面对音乐和游戏,即使是特殊儿童,也会有一定的反应。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音乐和游戏的方式,调动他们的感官情绪,消除他们内心中的不安定情绪,帮助他们放松下来。特殊儿童的思维存在一定限制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讲解,让特殊儿童获得启发,诱发特殊儿童理解教师的语言,感受律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先注意放平特殊儿童的心态,为他们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可以将唱歌、动作和语言引导三者相结合,为他们提供更为合适的练习方式,让特殊儿童在练习中感受到音乐本身具有的美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爱,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症状,在学习的时候,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为了充分融入特殊儿童的世界,教师应给予儿童更多关爱。同时,教师应注意选择的音乐时间不能过长,最好在15分钟内,选择的音乐作品也不能过于复杂,避免影响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歌曲和打击乐器的方式,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体验音乐中的拍子,稳定自身情绪。教师也可以组织特殊儿童开展集体游戏。例如,彩带游戏。教师可以把班上的特殊儿童进行分组,以两个人为一组,手中分别拿着一个彩带,根据不同风格的游戏,让他们自己进行创作,并挥舞彩带。教师通过开展这样的游戏,可以调动特殊儿童的情绪。小明非常喜欢做游戏,喜欢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教师通过变化音乐曲目,让小明进行游戏,增强了律动的趣味性,充分满足了小明的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调动特殊儿童的身体感知能力,让特殊儿童可以融入社会,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调动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