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克议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 百色工务段 工程师,广西 百色)
确保铁路运营线路质量是铁路工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工务维修体制对线路质量起着正相关作用。笔者以南宁局集团公司百色工务段为例,就如何搞好工务普速铁路(以下简称普铁)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略陈管见。
1.1 消除弊端需要改革在传统的工务线路生产组织模式中,工区是生产组织的主体,集检、养、修于一体。这种模式在列车速度低、工区人员较多、作业时段在白天的情况下比较有效,但在列车提速加密、推行天窗修、人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在工班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实状态下,如果仍然过度倚重工区生产主体单元管理和工长生产组织控制作用,则会导致车间管理定位模糊,计划安排不精不准,安全导向、控制、协调能力弱化。特别是近年来,普铁线路养护维修工作量增大、作业频繁,同一时段上线作业班组高度分散,安全风险点明显增多,迫切需要通过维修体制改革强化车间重心下移指导、督查工区安全生产的职能,充分发挥车间发现问题在工区、解决问题在现场的作用,才能扬长抑短,增强车间工区共保安全的合力。
1.2 形势发展呼唤改革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普铁线路维修质量标准和要求也大幅提高,既往工区习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利用列车间隔,以工区为界,各自为战”的维修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惟有进行维修体制改革,明确并强化车间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安全生产的职能作用,才能确保其开阔全局视野、立足整体联动、实现人员设备效益最大化,既能集中资源快速质优地完成线路灾后复旧任务,又能从整治结构性病害入手、实行多工种联合对病害进行综合性整治,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的质量基础。
1.3 外部条件助力改革近几年以来,随着大中修施工及机械化、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为维修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换枕、换轨、换岔大中修的施工,轨道结构逐步强化;二是打磨、捣固、打磨等大型机械使用的普及化,部分工务段还配备了大型机型,为重点病害消灭提供了坚实力量;三是钢轨探伤车、轨道检查车等大型工务检测设备以及轨道检查仪、添乘仪、晃车仪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线路检查质量得到保障;四是防断、防胀、轨温等监测系统的推广使用,增强了设备状态监控手段;五是“天窗修”正在如火如荼的实行,优化作业组织、提高作业效率已成为必然选择。抓住这些有利的外部条件,乘势而上地推动工务线路维修体制改革,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和认识,南宁局集团公司百色工务段围绕普铁线路维修体制改革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探索。
2.1 加强宣传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加强维修体制改革的宣传与学习,使全体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到维修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牢固树立“让管理者麻烦、作业者简单”理念,并积极投入到改革工作中;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将大部分与工区安全、生产、稳定关系不大的管理工作,上提至车间层面,由车间干部集体承担管理责任、负责日常工作,工区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生产。三是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集中修理的原则,合理调整车间、工区生产力布局,转变车间智能,由车间组织生产;坚持设备均衡管理的原则,建立设备评估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坚持导向生产原则,重新构建生产、组织流程与标准,形成“检养修”分工负责的作业组织模式;坚持标准化管理的原则,杜绝现场作业的“粗放型”“随意性”,提高作业效果,延长设备维修周期;坚持快速适应的原则,向“天窗修”作业模式快速转变。
2.2 优化组织结构重新界定班组职责重新优化、调整车间的组织结构,突出检查工作在线路养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成立专业检查与验收队伍,将设备检查与养护、维修分离,实现作业与检查验收相互制约。
1)检查工区:主要履行“检查”、“分析”和“验收”职责,既是线路设备检查的主体,同时也是车间掌握线路设备状态的检查者和评定者。
2)线路工区:主要履行“巡”“养”和“值守”职责,主要负责日常设备巡检、临时病害整修、应急处置等工作,以保证线路设备安全为目的。
3)综合维修工队:主要履行“修”职责,负责管辖范围内线岔设备计划修、重点修、配合大机维修,以“专业修、全面修、综合修”为目的,最终实现线路设备质量的均衡和提升。
4)钢轨焊修工区:主要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线路、道岔钢轨实施小机焊补、焊修、打磨,焊缝精磨等工作,对钢轨进行平顺性修理,延长钢轨使用寿命。
2.3 转变车间生产职能由车间组织生产普铁维修体质改革以推行车间组织生产为核心,形成“异体化”检查为指导,实现“天窗修”集约化生产为目的,着力提升车间组织管理能力。把段、车间、工区三级管理模式改为段、车间两级管理模式。一是明确车间生产职责,将车间作为组织维修生产的基本单元,强化车间管理职能,弱化班组管理职能,日常组织维修生产的制定权、决策权,由工区提至车间,由车间负责月、周、日的检查维修工作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安全控制。二是成立车间分指挥中心,承担车间日常生产管理职能,负责车间安全生产信息收集、任务下达、现场作业监控、作业验收、病害销号、应急处置等工作。三是精减台账,按照“可设可不设的台账就一律取消”、“能设置在车间就不在班组设置”、“能采用电子版就不使用纸质版”、“能多级共享就不重复建帐”的精简原则,大力精简车间、班组的台账,使车间管理人员能有更多的精力下现场盯控、指导。
2.4 明确作业标准规范“五个环节”即规范“信息收集、质量评估、计划组织、作业控制、验收评价”等五个环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抓检查,广泛收集信息。一是设备几何尺寸检查。以检查工区为主,每月按几何尺寸检查周期规定,严格执行车间月、周、日计划,完成车间管辖范围内设备静态检查。二是设备全项目检查。以检查工区为主,线路工区配合,车间干部跟班。按照差异化管理原则,线路车间根据次月设备“周期修、重点修、状态修”计划及大机作业地段精确做好设备全项目检查月度计划,并分劈到周、日计划。三是收集静态病害信息。检查工区严格执行当日检查发现的病害,按照“等级管理”原则,对高级及以上病害须及时录入“系统”,其他病害应在24 小时内录入“系统”。四是收集动态病害信息。动态检查包含轨检车检查、便携式添乘仪检查、人工添乘检查、车载式报警,每天由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病害数据分析监控组负责收集,并于当日把各项动态检查发现的病害录入“系统”。
2)抓分析,开展质量评估。一是开展病害数理分析。数理分析的主体为段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病害数据分析监控组,负责对“录入系统”的病害、仪添病害、轨监病害、晃车信息、轨检车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同一地点病害重复发生的,下达临时补修任务通知。二是开展设备单元分析。段生产调度指挥中心病害数据分析监控组依托“工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根据设备单元扣分高低顺序进行排序,分析扣分原因,对中级及以上病害、仪添及轨监III 级重复病害、轨检车Ⅱ、Ⅲ级超限造成的红色单元进行重点分析,按照“先严重,后一般,先正线,后站线”的原则提出月度养修建议,连续2 个月出现红色单元的设备必须纳入月维修任务。三是开展病理分析。病理分析的主体为线路车间,以车间主任、副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开展全面调查,并结合轨检车波形图对病害进行全面分析,找准病害源头并现场制定整修方案、确定工作量。
3)抓生产计划下达,精准整治。线路车间根据生产信息的来源及生产力量的布局统筹考虑,制定出严谨的“月、周、日”作业计划。一是以解决设备“周期修、重点修、状态修”为目标,线路车间根据段线路技术科制定的月度生产计划、分析线路维修周期,开展工作量调查和维修组织设计工作,综合分析车间生产能力,明确作业班组和作业量,对月度计划分劈至周计划。二是综合月度分劈计划和日病害检查、分析结果及全项目检查计划,确定周计划提报和周计划调整方案。三是每日由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组织召开日碰头会,以下达的应急检查、修理任务为指导,确定日生产计划调整。
4)抓作业过程控制,确保作业安全。一是执行日作业标准流程,将每个天窗作业都视为一项施工组织,点前有方案、点内纯作业、点后有回检,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二是车间对重点大型联合作业地点、重点施工地点、重点工作安排、关键班组及人员、共用天窗、共用防护员、结合部作业等关键项点进行重点把控。三是车间值班干部对每天作业的关键环节,如点前准备、道路交通安全、开通条件确认、路料回收等逐一复核确认,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四是施工结束后,车间召开小结会,及时组织施工作业人员总认真结经验、发现不足,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到位。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入科且无中心静脉穿刺经验的进修医生4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名,对照组20名。实验组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龄24~32岁;对照组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年龄25~34岁。实验组和对照组进修医生中心静脉穿刺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摸底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62.7±10.1)分、(63.3±9.8)分。
5)开展验收评价,确保作业结果有效。采用车间、段两级双重验收制度,对验收质量层层把关。一是线路车间根据病害整修情况,对整修后的病害在一周内安排检查工区进行复核、分析整修质量。二是段病害数据分析监控组根据各车间中级及以上病害整修情况,下达“病害整修验收计划”至段督导组或验收组,进行病害整修情况复核及质量验收。三是线路车间每月根据“车间月度重点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组织检查工区、维修工队、线路工区工长进行联合验收,评价作业效果;工务段根据车间月度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后续安排段验收组进行作业验收,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通过轨检车波形对比分析等方式对作业地段质量进行动态验收,并实施考核。四是段病害数据分析监控组每月分析各车间上月与当月病害数量对比情况,重点分析重复病害处所,对重复性病害下达“重点盯控任务通知单”至相应线路车间,并抄送段线路技术科,要求段线路技术科、督导组或验收组介入检查、督导整治,并考核相应车间。
2.5 加大投入大力强化设备基础
1)加大线路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夯实设备基础。一是积极协调卸砟工作,及时给缺砟的站场、道岔、正线补砟,保障道床稳定。二是把因早晚温差大导致轨缝变化大的普铁绝缘接头更换为胶接绝缘接头,尽量全面实现线路无缝化。三是对于状态明显较差、维修周期极短、超期服役、未能及时大修的设备,通过抽换轨枕、更换维修轨、更换道岔大部件、拔锚螺栓及更换失效胶垫工作等方式提升设备整体状态。四是开挖板结、翻浆道床,更换空吊“打白”的石砟。五是做好预防性工作,积极开展钢轨打磨,形成常态化钢轨打磨机制,同时,做好绝缘设备联合检查与整治,每季度联合电务部门对绝缘接头检查与测试,发现病害及隐患及时处理。
2)加大维修设备更改力度,普及养修机械化。一是购置一批便于携带和使用的机具设备,如锂电池螺栓扳手、锂电池角磨机、锂电池拔锚机等设备,逐步对较笨重的机械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较少机具搬运消耗,为天窗修执行提供便利。二是逐步解决机具搬运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合防洪及道口看守点,在区间设置机具存放点,高路堤地段加工大型设备上下线路简易辅助设备设施。三是大力实施养路机械化,通过对大型捣固机械及小型液压捣固机的合理安排与配置,定期对线路设备进行全面起、拔、捣维修,充分发挥机械维修效率高、质量好的特点,减少设备病害,把线路工区劳力有效解放出来,专心安排临时补修和搞好设备日常检查保养工作。
2.6 完善分配制度提高车间自主管理权一是优化完善工务段内部分配机制,进一步促进各车间、班组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不断提升增收节支创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二是考核制度与维修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将部分考核分配权限下放到车间,实现绩效分配权限下移,增加车间考核分配权,体现权责一致。三是改革车间收入分配制度,车间根据“坚持按劳分配、奖勤罚懒、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车间管理考核办法》,打破吃“大锅饭”考核模式,加大绩效捆绑比例,激发职工精细化作业的积极性。
2.7 加大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一是提升线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管理工作的需求,能高效解决遇到的各种技术、管理问题。二是抓好青工人才的培养,加快后备骨干的培养,通过师傅现场传帮带、专项培训、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从实作技能、业务知识、班组管理、科学养修理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提升青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做好全员素质的提升工作,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综合实训基地、远程教育系统,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过关式、差异化培训,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维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使实现维修效率的提升,为线路的政策运行提供保障。
1)生产组织更加合理。通过明确职责,强化了段、车间、工区专业管理能力,检查工区、线路工区、维修工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车间对管内设备情况了解更全面,日常计划安排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劳力安排更合理,计划兑现率明显提升。
2)作业效率大幅提高。改革后,跨工区组织维修生产,集中劳力对成段设备病害进行综合性维修,提高了天窗利用率。同时,由于检查与整修形成了互控,作业效果实现异体互控,且均与工效挂钩,职工干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作业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3)线路设备质量更加均衡。实施专业检、等级修、集中修后,段、车间、工区全面掌握设备状态及变化趋势,计划安排针对性更强,成段状态不良的结构性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且得益于集团公司派驻线路大机覆盖捣固,均衡了正线与站线设备质量,设备呈现良性循环。
4)安全风险更加可控。改革前,分散作业点较多,车间无法有效监控,改革后,减少了分散作业、无序作业,车间整体的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更强。且工区利用列车间隔施工、偷点干活的现象大大减少,施工安全和劳动人身安全得到有效加强。
工务普铁线路维修体制改革是对原有维修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南宁局集团公司百色工务段按照上级要求,就此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各车间推进仍不均衡,仍有较大的实践空间。目前改革在成本控制、应急管理、考核分配、作业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还会出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