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凖研究专辑

2020-01-05 07:05李娜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潜藏丁玲柳青

李娜

李凖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与赵树理、柳青近些年日益受到关注、研究不断推进的情况不同,可说处于被相对“遗忘”的状态。“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从2014年开始推动“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在日常阅读和讨论中有了强烈的共同感觉:对于深入理解1950—1980年代中国文艺实践与社会、政治的互动关系而言,李凖具有特殊的价值,能够极大扩展对当代文学经验、文学机制的理解。2019年11月,读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了“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四次研讨会,继赵树理、丁玲、柳青之后,这次研讨会“以李凖为中心”,会议上的论文和讨论,令人欣喜地证实、充实着之前的共同感觉。本专辑是这次会议论文的一部分,把分别触及李凖不同侧面的四篇论文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刊出,可以让李凖的价值得到立体且鲜明的呈现。

王增如老师自1982年起任丁玲的秘书,她的《我所认识的李凖》一文从李凖与丁玲在新时期作协交往和共事的一些亲见亲闻入手,为认识李凖提供了一个有温度的、包含着重要视角的“记忆文本”:如何待人处事,透露着李凖对时世变动中中国人的伦理、人情的深厚体察,这正是李凖的创作从1950—1960年代到“新时期”始终能以文学和政治进行有张力的对话的底蕴所在。王增如老师的观察精细,笔触朴素,坦荡中有温煦,赋予私人记忆一种可贵的公共性。

李哲的《李凖早年传略补遗——以豫西“地方史”为视点》,打破了通常对作家的“文学养成”的考察方式,一边将李凖的自我讲述历史化,辨析其中与讲述时的时代氛围的影响有关的讲法,一边沿其线索和缝隙,引入多种地方史资料,做富有灵气的爬梳,打开了认识建国初期地方文艺体制的一个新视野:河南地方的文艺工作如何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的延长线上与“革命后的建设”相结合,“在激进观念下,却形成了与地方生活、教育、建设开展极富活力的一种关系”。

李哲对李凖“早年传略”的这一钩沉,也为阅读莫艾《在作品中看到人——试析李凖早期两篇小说》做了一个有益的铺垫。莫艾对《不能走那条路》和《白杨树》的解读是直指核心的:李凖如何观察、表现合作化运动初期引发的乡村社会多方面变化,“特别是农民心理、意识、彼此关系感受的变化”,以及在对政治政策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愿景的认同之下,李凖如何以文学特有的方式,对发展出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和社會主义所期待的主体展开着非常能打开我们认知、思考的空间。在合作化运动作为“失败的、翻篇了的历史实践”的今天,莫艾的如上讨论,密实地贴着李凖“由深入现实,所感受体察到的人所无法被简单化约的种种细微与潜藏”,让李凖这样富有责任心与文学才能的作家当年所体察到的那些“无法被简单化约的种种细微和潜藏”,以我们今天认知方便掌握、因此也不应该回避的方式再次浮出水面。而这些“细微和潜藏”对于思考当下政治如何与社会、与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仍有其意义。

夏天的《1956—1957年文学语境中李凖的创作与思考》,则借由李凖在1956—1957年前后对于自身创作状态的反省、“深入生活”的探索,提出了在文学史叙述中通常被“双百方针”“反右”这些“文学事件”所标志的这一时期,不能把李凖的有关表现过快纳入“双百方针”“反右”框架去把握,仍需要对李凖这样秉持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作家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日常”进行细致的把握、认真的辨析。由这样的把握、辨析,我们就可能在关于这一时期已有的认识框架外,发现新的研究“路径”展开的可能。

在去年李凖会议的邀请函中,我们曾写下:“李凖的文学养成与实践路径不单在理解当代文学的独特创作机制上有认识价值,其现实把握的深度与表现力度亦构成对理解当代历史的挑战。”在众多好文章产出、李凖通过这一专辑“还乡”的此刻,我们敢于进一步说:李凖是富矿,期待更多研究者来面对他的挑战,和我们一起来挖掘当代文学的“富矿李凖”。

猜你喜欢
潜藏丁玲柳青
点·线·面·体: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丁玲的幸福婚姻
巧用插图品词意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计算机搜索引擎中潜藏的隐私安全问题思考
柳青:呈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