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药双向调节?

2020-01-05 14:17赵海潞桂林医学院广西糖尿病系统医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调节作用双向阴阳

李 婉,赵海潞(桂林医学院广西糖尿病系统医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4)

目前,高血压与低血压(包括降压治疗反应)、高血糖与低血糖(包括降血糖治疗反应)、高血脂与低血脂、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多汗与闭汗、多尿与少尿(癃闭)、腹泻与便秘、嗜睡与失眠、退变与再生、新生肿瘤与衰老萎缩、肥胖与消瘦[1]、甲亢与甲减、自身免疫与免疫缺陷[2]、出血与缺血、出血性脑中风与缺血性脑中风[3]等异常情况,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问题。同一患者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往往需要双向调节的治疗[4]。

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种中药或方剂对患者相反的两种指标、症状、体征都具有治疗效果,这是现代中医学提出的理论。近年来关于中药双向调节的研究十分丰富[5-12]。一般认为,双向调节的指导思想即“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也就是“阴平阳秘”的状态,而当人体阴阳失衡,就会产生疾病,双向调节是中药对人体阴阳双向性纠正的作用。许多中药和方剂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本文简述对于中药双向调节的一些思考,以就正于同道。

1 单味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吗?

五谷为养,五谷既是农家收获的成果,也是因地的种子,五谷熟食,阴阳较为平和,入脾胃,气味一般属香淡,淡中虽微有酸(稻)、苦(麦)、甘(稷)、辛(粟)、咸(豆)之分,香中亦有微腥、焦、香、臊、臭之别,皆以养正为主。五果为助,坚果、水果也有五行属性,如李柰酸、杏苦、枣甘、桃辛、栗咸、花生瓜子开心果富含油脂。五菜为充,蔬菜佐饭,适口充肠。相比之下,毒药攻邪,药物的气味、性能各具阴阳之性。“气”为阳,“味”为阴;“功能”为阳,“性体”为阴。毒药因其阴阳偏性而攻邪愈病,所谓“药物未有不偏胜者也”。中医擅长以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更有一药之中含有多种气味性能,中药实难以一般阴阳分类法截然划分。因而许多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这与药物性味归经的多样性是一致的。例如,玉竹既能滋阴又能增长阳气,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麻黄能发汗,麻黄根却又能止汗。当单味药进入复方,则是通过炮制、调整剂量或是配伍不同药物,来制约或是增强其某种偏性,以发挥双向调节的作用。如蒲黄生用活血,炒用则止血,桂枝配麻黄发汗,桂枝配芍药则敛阴止汗。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药材在小剂量时呈现兴奋(少火生气), 而大剂量时则反出现抑制(壮火食气), 例如黄芪小剂量时可以升血压,大剂量时能够降低血压[13-14]。

2 复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吗?

方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复方的针对性或者说偏性更强,对阴阳失衡状态的人作用明显, 而对“阴平阳秘”正常状态的人体常常有“毒”(毒性即偏性,即愈病之性能),所谓“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同时一些中药复方能适应临床病理变化的两极差异,治疗复杂病证而呈现双向调节的功能。例如:桂枝汤既可以治疗多汗,又可以治疗无汗[15-16];金贵肾气丸既可以治疗癃闭,又可以治疗小便失禁。这种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组合形式,其药理重点不在于各单味药孤立状态下的物理化学属性, 而在于组方配伍后作用于机体所呈现的调节作用。可以说恰当的配伍充分利用了药物的偏性, 从而产生双向调节作用。《黄帝内经》言“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张景岳先生在“新方八阵”的“补阵”中提出:①“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缓,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救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③“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阴阳邪正之离合也。”双向调节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现了在疾病错综复杂的病机关系中恢复阴阳平衡的治疗思路。

3 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药的根本吗?

疾病的病机往往很复杂,遣方用药时要考虑多方面的条件与因素。很多时候,病机相同,只是因个体体质的差异或疾病反应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差别甚至趋向完全相反,反映在方药上则有双向或多向调节的功能。如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金匮肾气丸,从其对症状的调节来看,既可以治疗癃闭,又可以治疗小便失禁,实际上同样都是发挥了其补肾阳的作用。再如黄芪既能止汗,又能发汗,从现象来看是作用的双向性, 实质上均为其补气升阳作用, 故对表虚自汗或是气虚清阳不得升发而无汗都有调节作用。可以说药物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以人体的机能状态为基础,于各方因缘际会之下产生的,不能够离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而孤立存在。

反观近年来关于中药双向调节的研究,多放在现代药理研究方面[5-12,17]。首先,中医诊病用药不能被症状带着走,执着于研究药物的双向调节作用本来就有舍本逐末之嫌。“但补偏救弊者,皆臣道也”(吴鞠通《医医病书·五谷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思《中庸》)。再者,药物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病才能称之为中药。用现代西方药理研究方法在方剂配伍中探讨单味药、单体的功效,是否还属于中医药呢?值得从业者慎思深省。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双向阴阳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参与绿色品牌价值共创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和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
不同SOA下视觉返回抑制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完善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的思考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