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莉
食育是把与食物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转化成孩子们能懂、能理解的語言,提供生动活泼的料理课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饮食习惯,并将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的培养上。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食育在中小学生活课程中予以专门实施,食育教给孩子们生存之道。当前,不良的饮食习惯、非均衡的饮食内容和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已经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科学认识食育并贯彻实施,是当前中小学生活实践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食育的基本内容与教育蕴含
(一)中小学食育的基本内容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食育应该包含以下基本内容:科学的饮食习惯:养成饮食卫生、合理膳食的习惯等,把健康科学的饮食方式变成终生的习惯;食品常识:辨识各类食品,了解主要食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储藏及基本属性;营养与健康知识:了解食品营养成分,培养儿童合理的膳食结构;烹饪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参加食物的制作,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体味劳动带来的快乐;节约与环保意识:让学生珍惜食物,懂得保护生物,学会饭后垃圾分类处理等,养成勤俭节约、尊重自然的美德;饮食礼仪:了解和掌握餐桌礼仪,文明饮食行为;艺术想象力的培养:借用食材颜色组合向孩子传达自然和美学意识,培养学生对食物与烹饪的美学品位;传播与弘扬食文化:了解中华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推广和品味“乡土料理”,培养文化自信。
(二)中小学食育的教育蕴含
食育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教育的教学方向,学生生活所涉及的技能就是教育要传播的内容;学生生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教育要掌握的原则。因此,食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育是终身教育。食育不同于单一的营养教育或健康教育,包括营养知识、环保知识、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还延伸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因为饮食知识和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体质健康,因此食育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国民,是终身教育。
食育是多学科融合的教育。食育教育内容应渗透于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各学科教学之中,是一种体现多学科融合的教育。
食育是家校合作的教育。家庭饮食文化对中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提升与规范,我们应该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不仅为中小学生饮食观念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更能够让现代教育理念走进每一个家庭,影响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将午餐作为中小学食育的实施途径
通过在武汉某小学多年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经验,我们将“午餐”作为食育载体和教育平台,拓展了食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炼出一套方法体系,打造了丰富多彩的食育课堂,即“一二三四五六”食育实施法。(详见图表1)
围绕一个目标:提升国民素养。食育课堂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国民素养,具体而言:懂礼仪、知营养、会做菜、敬生命、弘文化、完人格。笔者曾经在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任职,学校编制了“生活德育操作评价体系”,其中涉及食育课堂的指标细则如图表2。
把握二条主线:知识学习、生活实践。食育课堂绝不仅仅是知识灌输,应该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生活,通过参观、体验、动手、互动等多种形式,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蕴含于生活实践之中。学校食育课堂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拘于形式和条条框框,课堂可以是农科院展馆,可以是植物园和农场,也可以是食堂、食品加工厂、餐厅等,重点放在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方面,让学生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树立三个观念:食物观、生命观、文化观。食育课堂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食物观、生命观、文化观三方面。完善人格,这是食育的思想精髓所在。2017年,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组织师生代表、家长代表走上由长江日报和市民之家联合举办的市民大讲堂,开启“生活更美好”系列第二讲“更好的教育”的分享之旅。在分享现场,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食堂师傅沈红珊老师,他用实际行动将食堂变成生活大讲堂。他介绍了周四综合实践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包粽子、打月饼等活动。孩子们不仅品尝到亲手制作的食品,更学会了珍惜粮食,食堂潲水桶的残羹越来越少,师生节约意识不断增强。这个“将食堂变成生活大讲堂”案例见证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飞跃和提升,更孕育了他们对生活、生命、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这场危机让我们反思,食育课堂应承担起树立科学的食物观、生命观的责任,教育引导人们敬畏生命、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膳食、养成卫生习惯等社会行为。
运用四方力量: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家庭教育是食育的基础,学校是食育的提升与规范,社会是食育的强化。因此,食育课堂要充分运用好四方力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2018年春,学校五年级“爱的味道”早餐制作大赛,家长手把手地教,孩子下厨做,牛排、烤鸡翅、担担面、水饺、水果沙拉、海鲜粥……品种多达几十种,让评委专家应接不暇,大饱口福,早餐中弥漫着浓浓的爱的味道,呐喊助威的家长感受到孩子们在劳动中的可喜变化。
培养五种意识:环保、健康、创造、协作、美学。食育课程内容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理念层面,都应将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贯穿其中。例如:学校以生态种植园为基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自然科学教师教学生们辨识植物,了解植物生长属性,参与施肥、浇水、除草、杀虫等劳动;中医院专家(校外辅导员)开展中草药常识讲座;美术教师把写生课搬到种植园,指导学生绘画,制作《植物成长日记》绘本;音乐教师指导学生们创作劳动歌曲;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们参与“丰收采摘节”活动,以活动为题开展作文竞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数学教师组织学生们开展蔬菜义卖活动,教学生们如何称重、计算价格、记账等;艺术教师以种植园劳动为故事背景,指导学生们编排情景剧;思品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与讨论劳动、节俭的美德与生命价值;学校结合中华传统节日,组织学生们进食堂,在厨师与生活老师指导下,学习制作传统美食,如:粽子、饺子、汤圆、月饼等;每年,毕业班都要组织外出野炊活动,学生们自己准备食材、动手烹饪、分享美食……随着这些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我们的食育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较好地实现了环保、健康、创造、协作和美学的教育效果,也实现了食育总体目标的落地。
贯穿六大环节:种植、采摘、采买、加工、烹饪、进餐。我们认为,只有突破“午餐”固定时间和场所的思维限制,以“午餐”的形成过程(种植—采摘—采买—加工—烹饪—进餐)为主要线索,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时间与空间拓展,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效地实现食育的教育目标。“六个环节”的拓展不仅保证了食育领域与内容的全覆盖,更因地制宜地将食育课堂演变成开放的课堂、流动的课堂。这不仅为学生们开启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更保证了食育各项思想理念和目标的落地。(详见图表3)
食育是人民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新课题。食育既是全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需要政府主导、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中小学校是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以全方位育人为方针,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国情、校情,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的食育之路,为提升国民素质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