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
〔摘要〕 “众媒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术传播的生态和方式,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政治学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传播内容的分布特征与发展,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为传统政治学学术传播的突围和创新提供了新进路、新视角和新数据。文章通过对“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文章转载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治学网络传播的研究主题呈现出繁杂多样的特点,受社会政治现实环境影响较大,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研究方法呈现出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次的格局。如何充分发掘学术新媒体的潜力,拓展学术传播的空间,构建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实现在“众媒时代”的突围和创新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政治学; 研究态势; 学术评价; “政治学人”
一、 问题提出
进入“众媒时代”后,无论是在表现形态、生产主体、传播结构,还是传播平台和多屏跨界等方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突出的特征是传播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与受众的联系更加紧密,传播的形态更加丰富,甚至媒体“边界”也正在消失[1]。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出现了显著的转变,调查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手机和互联网成为人们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①
。可见,以新媒体为基石的网络传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日渐增强。受此影响,由学者、学术期刊、学术信息和受众等要素组成的学术传播生态也出现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术传播的全球化、定制化与实时化,学术评价的大数据化、新媒体化,以及学术传播形态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等[2]。如何顺应这种学术传播新特征,实现学术与新媒体的融合,促进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有效传播,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政治学学术传播方式经历了从以纸质期刊传播为主的“纸本时代”,到以网络数据库传播为主、纸质期刊为辅的“数网时代”[3],形成了当下以学术期刊为载体,以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络资源库为媒介,以专业研究者为受众的网络学术圈。即便如此,也很难满足“众媒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开始探索学术传播与新媒体融合的新进路。此时,微信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传播媒介中凭借其应用广泛、操作简单、及时性和互动性强等优点迅速赢得了用户的青睐,越来越多学术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来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提升服务质量和扩大自身影响力②。数据显示,已有约86%的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含扩展版)所收录的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具体数据参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社会科学C刊(扩展版)微信公众号全览》一文,https://mp.weixin.qq.com/s/uQiEqTRCLpQD1PKFVYvcw。
,其中政治学类学术期刊也有约82%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具体数据参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社会科学C刊微信公众号全览》一文,https://mp.weixin.qq.com/s/Y5KdTFhcwKKTjFyGH12Jfw。。这种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催生了从学术期刊到学术新媒体的传播新生态,极大改变了学术传播的发展进路。研究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一趋势并就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4]、传播力和传播效果[5]、评价指标与体系[6]以及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7]等议题展开了研究。但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到以单一期刊为依托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却对另一种更为重要的传播载体——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缺乏必要的关注。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传播力评价和改善方法,较少关注微信公众号所传播的学术文章内容及其传播情况,特别是对学术议题的研究。对此,本文重点关注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及其学术传播作用;并以“政治學人”微信公众号近3年的文章转载数据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分布特征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了解网络学术传播中政治学研究的传播态势与特征,为研究者进行学术评价提供新视野和新数据。
二、 政治学第三方新媒体学术传播的兴起
在纸质期刊时代,除了单独出版的学术期刊之外,学术文摘目前我国知名的社科类学术文摘主要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凭借着文献种类全、覆盖学科广、时间跨度长等优势成为重要的信息检索、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载体。而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众媒时代”则开启了学术文章移动阅读的新形式,好文章一经推出,访问量、阅读量、转载量都非常可观[8],它们在捕捉学术前沿、加快传播时效、优化阅读体验、营造学术社群等方面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浪潮。从政治学类学术期刊开设的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尚有部分学术期刊并未重视和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术传播(比如尚有约18%的学术期刊未开设微信公众号);另一方面,很多政治学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依然停留在“纸媒”的运行理念和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微信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它们普遍存在着三方面问题:一是服务功能不完善。很多微信公众号只是简单地进行近期期刊文章或目录推送,并无其他配套的服务功能。二是推送内容更新的规律性差、时效性弱。很多微信公众号受制于纸质期刊的运作情况和运营投入不足,既存在时效性差问题,也存在没有把纸质期刊所刊发文章全部推送的情况,这样既不利于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全面传播,也不利于进行相关数据搜集和分析。三是交互性低,用户黏性不够[9]。许多微信公众号没有设置与用户互动交流的模块,并且由于前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关注的用户数目实际上并不理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政治学在“众媒时代”的网络传播中有效传播学术成果的关键所在。
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为传统学术传播在“众媒时代”的突围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这类微信公众号最重要的特点是独立性和学术性,并且能够很好地融合新媒体与学术。以政治学领域有代表性的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政治学人”为例,该微信公众号创办于2014年10月,是以传播优质学术作品和推介优秀学者为主旨的线上公益学术平台。“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通过传播政治学研究最新成果,分享政治学研究的规范方法,带动政治学学术交流,提升新时代政治学学科话语影响力有关“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更详细的介绍参见“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政治学人转载文章投稿指南》一文.https://mp.weixin.qq.com/s/KbcJ2PQurxNwiDOWNSsIMw。。作为第三方,“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坚持“独立发展、公益服务”的理念,以政治学为依托,秉持学术平等的传播原则,系统关照政治学的研究进展,向所有学术期刊、研究机构和学者开放。并坚持“学术为先”的理念,以学术作品质量为转载的唯一标准,制定了严格的选文标准和编辑程序来筛选最新研究成果。从文章推荐、审核到推送全过程都由政治学专业研究团队完成,保证了学术性和专业性。某种程度来说,“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转载情况与政治学的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演变进程是同步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作为学术新媒体,“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政治学学术信息与学术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实时交流。它不仅具备学术文章分享的功能,还包括了学人访谈、讨论和争鸣等多种学术性活动,有利于逐渐形成涵盖研究者、受众、学术期刊等多主体的新型学术社群。可以看到,在“众媒时代”,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凭借其独立性、学术性、互动性等优势迅速成为学术传播的重要平台和学术评价大数据化、新媒体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将与其它学术新媒体共同构成新的学术交流矩阵。
三、 政治学新媒体学术传播的内容特征分析
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也为分析政治学新媒体学术传播的内容分布特征,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数据。接下来,本文通过运用citespace和词云等工具分析“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近3年(2017年9月1日—2020年8月31日)此处选取近3年(2017年9月1日-2020年8月31日)作为数据的时间,一是该时间段处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政治学人”成立、运行并形成稳定的运营模式之后的一段时间,可以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是选取较长一段时间有利于看出趋势性特征。的学术文章转载数据,力图呈现网络学术传播中政治学的传播内容分布特征。在对“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近3年的推送情况进行检查和人工剔除与文章转载无关的其它内容(包括该公众号原创推送的访谈、学术信息与学术活动等)后,本文一共选取了866篇文章,涉及了213种期刊、报纸和学术著作,其中以期刊为主要来源并且基本为社科类核心期刊。从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情况来看,涉及文章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学者619人和国内外293所科研机构。从文章的阅读量来看,这些文章平均每篇阅读量达3275次阅读量数据根据2020年10月13日,“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锁定的阅读量来定。。另外,为了契合新媒体学术传播的新特点,本文从受众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阅读量超过5000次的文章研究表明,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微信公众号出现“爆款”(阅读量10万+以上)的文章,此处选取高阅读量文章以5000次为标准主要根据所有文章的特征,包括阅读量的众数、平均数,以及每个标准所选出来的文章数占总体的比例等指标。数据收集截至时间为2020年10月13日。,一共选取了98篇,约占总转载文章数量的11%。
(一) 新媒体学术传播中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概括和提炼,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无异于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内容[10]。本文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功能来呈现近3年来网络传播中政治学的传播内容。图1是在citespace5.6.R5版本上运用LSI与LLR算法对近3年“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文章转载数据进行关键词聚类所获取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结果显示,Modylarity Q =0.8186,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 =0.5051一般说来,Modularity在0.4~0.8之间适合聚类,Mean Silhouette值在0~1的区间内,值越高表明同一聚类内相似性越强。,这两个指标表明数据适合聚类,并且同一聚类内相似性较强,所以聚类是成功的。本次聚类一共显示出11个显性主题,分别是#0国家治理/国家治理、#1结构偏好/民主、#2地方官员/经济增长、#3意识形态/概念、#4民主政治/制度化、#5中华民族/民族国家、#6乡村振兴/乡村振兴、#7政策执行/合法性、#9条块关系/条块关系、#12公众满意度/公众满意度、#23京津冀/一体化治理如“#结构偏好/民主”这种呈现形式是应用了citespace的聚类运算中LSI与LLR两种算法结果同时显示的功能,有利于观察和分析两种算法结果的异同。其中,序号的数字越小代表着该聚类中的关键词越多,出现的频次也越多,每个聚类是多个紧密相关的关键词组成的。。据此,综合不同的算法之间的聚类结果得出了关键词共现表(如表1所示),以便于探討每一个显性主题的具体内容。
从上述关键词聚类情况来看,近3年政治学研究在网络传播中的主题呈现出繁杂多样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分析,本文根据数据整理情况和已出版的政治学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类型划分标准将这些聚类结果进行再次提炼和归纳,得出以下五大主题(详见表2)。
1. 政治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京津冀)一体化治理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治理是关键词聚类中最重要的高频关键节点,也是高阅读量文章关键词频次最多的一项(见图2),甚至在其他聚类的关键词内容(见表1)中也出现国家治理及相关内容。近年来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成为学界和务实界的关注热点,具体包括治理效能、国家能力、治理主体、治理现代化等等内容。(京津冀)一体化治理是随着近年来区域化、城市化(城市群)的发展而新兴的研究主题,探讨如何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和构建合理的区域发展结构。治理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进国内后的应用和拓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所蕴含的一些普遍性理念和方式比如合作、法治、公民参与等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很多研究依然停留在对国外治理理论的应用与验证或基于中国治理实践的实用主义关照层面,缺少对治理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反思和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深化与探讨,这将是下一步治理研究实现创新与突破的重点。最后,乡村振兴研究是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而兴起的新一轮有关乡村问题的热议。其中,精准扶贫作为重要的时事政治备受瞩目,学者们对其内涵、组织安排、运行机制、意义和未来趋向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尤其是驻村工作队的角色定位与运行逻辑(如超常轨化运行)、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等内容是研究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治理聚类的关键词主要内容中包括了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等中观和微观治理层级,而(京津冀)一体化治理聚类中则包含了国家治理,这背后反映了这些不同治理层级的理论研究和治理实践总是囿于国家宏观治理框架,如何实现这些治理层级与国家治理的有效链接将是理论与实践的重点。
2. 政治体系,包括结构偏好、地方官员、条块关系等。地方官员是政治体系的微观层次单位,也是串联起静态不同层级政府的动态节点,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正是基于地方官员的晋升、选拔、调配等流动过程。研究者往往从激励的视角切入探讨影响官员流动过程的因素,形成了诸如晋升锦标赛这种极具想象力和解释力的解释机制。官员的晋升、选拔和调配等环节不仅是微观的机制运作过程,更囿于宏观的社会政治结构、国家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影响,特别是党在整个政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有关官员的腐败问题与廉洁政治研究也备受关注,具体来说涵盖了从宏观到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不同层级(结构偏好)和不同职务主客观特征的分析。除了微观层次的政治单位之外,政治体系研究还包括了中观的政府职责体系和(中)宏观的条块关系。前者主要关注职责同构问题,从该现象背后的政治逻辑、制度功能、治理问题及其改革等方面切入讨论,并且随着实践的深入,研究者开始进行一些理论上有益的反思。后者既有从宏观的整体结构性框架进行分析(比如一统体制的内在矛盾),又有从中观的国家能力建构过程和府际关系等维度进行讨论,展现出我国独特的政治体系特征。
3. 政治行为,包括政策执行、政治参与等。政策执行相关研究主要探讨科层组织和官员(特别是“街头官僚”)执行政策时的行为(特征)及其逻辑机制。具体而言,研究者主要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委托—代理关系),“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使用情况,以及“一刀切”和“痕迹主义”等现象与议题。并且他们不仅关注政策执行的微观过程,还在国家政治结构、行政体系和“国家—社会”关系等结构性背景中探讨政治行为的政治社会逻辑。除了从政府视角出发,政治行为研究还关注公民参与的问题,探讨其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社区治理层面公民参与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治理效能的好坏。与之相对的还有政府层面的回应行为,公民参与会促进政府回应,反过来政府回应又会进一步推动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社会事务,两者是一个互动互促的过程,最终达成良好的政民互动。
4.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民主政治和公众满意度等。有关意识形态问题,特别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学界目前的热点话题,这主要和当下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有关。这些文章集中分析了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变迁历程与发展现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且有研究者试图从“民粹”和“民粹主义”概念本身来切入分析这一价值观的涵义与演变历程、该政治现象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各地的异同。另一方面,社群主义、自由主义、精英主义等传统政治价值依然是重点关注的议题,并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呈现出新的内涵,而贤能政治则是随中国崛起出现的一种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特别是民主政治的理念(如协商民主)和实践(如听证会)近年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其中,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推进和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公众满意度和公众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日渐成为衡量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指标。
5. 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合法性、中华民族等。合法性作为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点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学界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议题进行了高质量的讨论并充分肯定了黨的巨大贡献。而合法性正是通过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党与社会关系、政党与民众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界定来显现出来。有关中华民族的议题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以及在世界的地位提升和影响力扩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出现了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思考和相关民族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在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倡议下,学界对中国政府与政治包括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
对高阅读量文章的关键词分析,可以从受众的角度为研究者提供另一个新的观察网络学术传播中政治学传播内容的分布特征,了解哪些文章的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由图2可见,高阅读量文章的关键词基本可以对应前文的关键词聚类结果,比如治理问题,特别是国家治理依然是出现频次最多的主题以图中词汇字体的粗细和大小表示频次,字体越粗越大代表出现频次越多。,这与前述的分析结果一致。当然,在词云图中会显示出更细致的话题,这有利于对前述主题进一步拓展分析。由表3可见,这些文章的主题包括社会思潮的变迁、廉洁政治、政府机构的运行逻辑、意识形态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问题,以及治理改革等等。从整体上来看,这些高阅读量文章更聚焦于中国国家治理进程中的现实政治问题,除了国家治理这一最大的治理现代化问题外,腐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社区治理、精准扶贫等这些相对频次较多的关键词背后所反映的也是各种重大的政治社会现实问题。而表3中所展示出来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思潮解放运动、官员的选拔、晋升、调配和形式主义问题、网民的政治态度等等也都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政治实践,特别是有关官员行为特征和官僚制运作逻辑的文章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总的来说,受众更倾向于阅读与重大社会政治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成果。
根据上述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三方面:(1)学术热点类议题。一些比较新颖的、解释力强大的理论或概念经历了提出、扩散到深化的过程后会形成一股学术热潮,吸引大量研究者对此耕耘不辍,比如治理理论研究。(2)经典类议题。经典类学术议题有着深远的学术研究传统和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吸引着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3)重要社会现实类议题。国家发展战略的变迁、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或时事政治、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容易改变政治学研究的方向和议题,前两类议题便容易会受到重要社会现实的影响。第三类议题往往是理论与现实融合的节点,既会得到学界的重视也会受到务实界的关注,因此往往占了研究主题的很大比例。前述政治发展研究中的国家治理、乡村振兴和政治体系中的结构改革等议题仍旧是未来政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从这三种类型学术研究议题的分布特征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前文提到治理研究虽然是一股学术热潮,但缺少对治理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反思和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深化和发展,这种现象在政治学研究的其他领域也存在,需要引起重视。第二,国内外政治社会环境的变迁为政治学的学术议题设置提供了重要来源,体现出政治学学科的现实关怀,但为了更好地对这些重要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实现政治性议题向学术性议题转换,研究者需要重视政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无论是对热点类学术议题还是对经典类学术议题,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创新,激发政治学的想象力。
(二) 新媒体学术传播中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分布特征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即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三类,对转载文章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详见图3),近3年“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以定性研究为主,约占总体数量的89%;以定量研究为次,仅占总体数量的11%其中,明确表明运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仅有2篇,数量太少,因此图3仅计算定量和定性,混合研究不包含在内。。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每一年度的文章转载数据,结果显示也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次。但是从2018—2020年的数据来看,定量研究类文章每年所占的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
具体而言,定性研究类文章可分为纯理论和思辨性的规范研究进路和经验性实证研究进路,前者以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政治理论等内容为主,后者则以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现象解释等内容为主。其中,约有占总体数量12%的文章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参与等植根于田野的实证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文章运用了一致性分析、自动文本分析方法、扎根理论、定性比较分析等定性为主,并辅助定量手段(比如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和大数据等定量分析工具)的混合研究方法。在少量的定量研究文章中,本文对其数据来源进行统计发现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选取自一些公开的应用较广泛的大型调研项目的数据库,比如CGSS、ABS、CSS等;第二类是研究者及其团队通过田野调研搜集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不对外开放;三是研究者及其团队通过对网络和政策文本上的数据进行筛选和搜集所得。从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选择来看,既运用了传统的计量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也运用了实验方法(诸如列举实验法、问卷调查实验法等)和大数据方法(如自动文本分析、空间分析、文本挖掘和机器学习等)这些前沿的分析方法,后者的运用为政治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另外,从高阅读量文章的研究方法分布特征来看,其与整体的情况基本一致——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次。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文列出的排序前十高阅读量文章中,有4篇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用数据展现出政治现象的状况及其中所蕴含的因果关系。可以说,虽然受整体的学科发展特征的影响,但是从受众的视角来看并未出现比较明显的研究方法选择偏好,无论是采取定量还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都有可能得到受众的极大关注,研究主题以及文章的社会现实意义可能是他们更为重视的关切点。
总的来说,已有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以传统思辨式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定量研究”[11]的观点,在某种程度来说依然符合当下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态势的主要特征。但也可以看到,一方面定量研究类文章在逐渐增多,并且不仅限于数量上的提升,一些前沿的量化研究方法(比如实验法、大数据方法等)越来越多被运用在政治现象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走向田野,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国家治理,更多关注权力体系中的府际关系问题,核心是解释政府内部的有效行政[12],从而深度呈现中国现实政治场景及其背后的运行逻辑。
四、 结 语
学术传播生态在“众媒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在网络学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相对于以单一期刊为依托的政治学领域微信公众号,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凭借其独立性、学术性、互动性等优势更加适应“众媒时代”的新媒体学术传播新變化,为政治学网络传播在“众媒时代”的突围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数据。在对以微信公众号(“政治学人”)为代表的政治学新媒体学术传播载体进行分析后,本文发现近3年政治学研究在网络传播中的主题呈现出繁杂多样的特点。虽然本文进一步从政治发展、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和政治关系等五个维度划分研究主题,但这种划分并非界限分明,并且从前述的关键词聚类主要内容和高阅读量文章的关键词词云图,也可以看到具体的研究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另外,在诸多的研究主题中,受国内外政治社会环境变化所影响的重要社会现实类议题占了很大的比例,体现出我国政治学学科的现实社会关怀。但这也要求研究者在政治性议题与学术性议题的转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两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反思与创新。从研究方法来看,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已经取得了突破,特别体现在一些前沿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各种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总的来说,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政治学网络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也为理论观点与学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更为研究者对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数据。
当然,本文的研究分析也存在一定不足,还需更充分地发掘学术新媒体的潜力,拓展学术传播的空间,实现在“众媒时代”的突围和创新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应“众媒时代”的新学术评价体系,推动政治学学科发展。结合目前学术新媒体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四点挑战:第一,有关学术传播内容的描述指标不仅限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还包括研究者队伍、研究机构、文章的影响力等方面内容,甚至可以把研究主题和方法细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才能完整地展现一个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第二,本文所关注的文章阅读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学术文章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但还需要进一步剖析其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政治学学术文章在新媒体传播中所呈现的特征和产生的数据对学术成果、研究者和研究机构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术评价。第三,本文基于“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转载数据可以说一个小样本研究,还需要更大量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并且本文所关注的第三方学术型微信公众号只是众多学术新媒体中的一种,其他类型的学术新媒体(如微博、小视频平台等)也开始在学术传播中崭露头角,如何实现不同类型学术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衔接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思考。第四,回到学术新媒体本身,其参与学术传播和学术评价还需要正确处理与传统学术传播载体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关系,特别是版权开放问题。并且想要保证学术评价的独立、专业、客观和公正,还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规则建设。
〔参考文献〕
[1] 2015中国新媒体报告:亿万人“众媒时代”来了[EB/OL].(2015-11-12)[2020-10-12].https://tech.qq.com/a/20151112/009900.htm#p=8.
[2] 焦宝.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传播平台重构[J].东岳论丛,2016,37(10):61-66.
[3] 朱剑.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3):36-51.
[4] 付哈利.高校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以广西高校学术期刊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18-20.
[5] 武文颖,李丹珉,洪晓楠.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26-331.
[6] 陈蔚,何国民,廖意.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评价体系研究——以体育学核心期刊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9,(12):110-113.
[7] 张耀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3):5-23,157,2.
[8] 沈丹,张福颖.学术新媒体:学术文摘把握学术传播主动权之新渠道[J].科技与出版,2017(5):61-67.
[9] 洪鸥,国荣,姜春明,王宁.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传播学术成果[J].学报编辑论丛,2018(1):338-341.
[10] 吴萌,季乃礼.国内政治文化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统计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1):17-25.
[11] 张平,丁超凡.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评价——基于《政治学研究》(2000-2015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6):71-79.
[12] 赵吉.圈层协作:尺度政治视域下全国性应急防疫的治理逻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2):55-59.
(责任编辑:夏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