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的支柱:文本细节?文本内核

2020-01-03 10:13张溶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互文性孔乙己苏轼

张溶冰

文本细读需要教师以一种平和从容的心态,结合文本的学习内容,深入文字内里,进行仔细品读,进而读出文字的深层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和情感提升,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却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1.认知偏差。许多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错误地将文本进行肢解,致使文本解读碎片化,思维断层化。2.主客体地位颠倒。许多一线教师为了追求文本细读,过度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致使课堂的主体变为了教师,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百家讲坛。3.重活动,轻内容。许多课堂以碎片化的小型活动取代了学生阅读的自我体验,致使文本的情感价值得不到实现,情感缺失。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文本细读应该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紧扣学习目标,抓住文本细节,还原学生体验,进而提升阅读效果。

一、咬文嚼字,抓住细节进行细读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感度,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咬文嚼字,品味文本的深层内涵。

首先,在多次出现的细节中咬文嚼字。比如,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可以扣住文本“可怜而可笑”这一反复出现的细节,进行咬文嚼字。学生抓住文本这一细节,比较两者出现的位置的差异,揣摩作者反复言说的缘由,进而分析出“可怜而可笑”背后突显出了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比如,学生抓住文本中“他站着喝酒,不愿意脱下长衫,满口的之乎者也”一句,认为孔乙己愚昧的举动、不同寻常的穿着的确是一个可笑的人。还有同学找出“窃书不能算偷”以及“满口的之乎者也”,结合相关的语境,看出这一个细节背后刻画的是一个遭受众人欺凌,掌柜侮辱的可怜的小人物。在所有喝酒的人中,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长衫的人,最后孔乙己是在孩子的笑声中走散的。这些细节都刻画了孔乙己的卑微和不幸的遭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作为知识分子性格特点。学生联系读过的鲁迅作品中人物,如“陈士成”“阿Q”等人,会发现“可怜又可笑”成为了这些人物的共性特征。进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字的背后是不是透露出对孔乙己的厌恶之情。学生思维被激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有的同学认为: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其悲催的结局是中国封建统文化氛围和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还有同学认为:孔乙己的“可怜而可笑”是源于孔乙己遭到了众人的凉薄,是遭到了社会的抛弃,因而作者写“孔乙己”是引发整个社会的反思。还有同学认为:“可怜又可笑”虽然带有一种贬义色彩,而对于孔乙己来说,他的性格缺陷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孔乙己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他抗拒社会的凉薄,维护自我的尊严,他讲究诚信,他有着自己性格的独立性。

由此可见,学生紧扣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咬文嚼字,探索问题的原因,从而思维更加发散,个性见解也在悄然产生。

其次,在敏感的言语中比较赏析,进行文本细读。比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文言翻译,然后对照原文内容进行比较,体会语言的妙处。比如,我们可以抓住“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具体表述如下:脱下衣服,月色照进了门内,“我”高兴地起床,走了出去。然后教师在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原文叙事简明,通过简单的三句话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幽、静雅”的意境。再比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补充,学生会说:唯有我们两人相知,唯有我们两人共有漫步悠闲,唯有我们两人同样被贬,经历相通……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原句的妙处,学生会发现:原文有更多的五味杂陈,人生的感慨无限,意蕴深厚。由此,教师通过语言的角度,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语言的精妙之门。

二、过滤信息,抓住文本內核进行细读

在文本细读中,我们首先要善于过滤信息,构建整体的思维模式。比如,小说的精彩呈现在具体的故事情节当中,在人物的行为当中,在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冲突当中凸显出来,所以在读小说的时候,我们进行故事情节梳理,是我们研读文本的第一步。比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发生的场所,进行文本细读。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喝酒的场所,过滤文本中其他信息,有序地理清酒店里面的人物,以及酒店当中人物与人物的纷争纠葛,从而有条理地梳理出情节。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个主要情节是发生在酒客与孔乙己之间,孔乙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被凭空污人清白,于是产生争辩,从而关于“窃书不能算偷”的第一场纷争产生。第二个主要情节是酒客在质疑中嘲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使得孔乙己无法回应,只能“满口之乎者也”,同时,作者巧妙地把“孔乙己”与“伙计”还有“孩子”之间,从前面愚昧的酒客转到“孩子”,孔乙己想教别人读书、写字、认字,可别人却没有兴趣,最后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孩子一人一颗吃了,还想要,孔乙己没有再给,于是孩子又在笑声中走散。教师抓住这些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从而得出“孔乙己的热心的背后是一颗孤独、无助的内心,只因为人人将他作为谈资和笑料,才使得他一步一步被社会抛弃。

其次,抓住文本关键点,互文性补充,激活思维。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有效地进行互文性材料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细读文本。比如,我们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了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入以下互文性材料。

御史大夫李定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被捕入狱之后,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了黄州,政治上不得志,空有官职却无权,无事可干,人身自由还要受到限制。

在背景性互文资料的补充下,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深层内涵。比如,文中出现了“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相关的补充,你认为苏轼是怎样的一个闲人?这里的“闲”有怎样的深层意义?学生结合互文性材料,可以得出“闲”“清净、闲暇”,有一种壮志难酬、空有职位而无权的悲凉心态。还有的同学结合苏轼被贬到黄州之后认为,这里的“闲”是“生活窘迫、难以养家”。因为黄州一带阴雨天较多,苏轼长期没吃没喝,处境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东坡雪堂”等相关互文性资料。学生对文本又有了重新的理解,学生得出“闲”应该是苏轼虽然身处闲位,但是却无一颗闲心。遭受重重困难的苏轼,能在一方静谧的风景中寻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由此可见,互文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旧知,重新建构新知,形成全新的阅读体验,提升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总之,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围绕文本的语言,抓住文本的细节,紧扣文本核心内容,进行细读,方可还原语文本身的味道,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互文性孔乙己苏轼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苏轼吟诗赴宴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