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玲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等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相互吻合的齿轮,只有无缝衔接,才不会影响到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建立健全,对实现整体教育格局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形成教育整体化的思想保证。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一、学校主导,提升德育工作专业性
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在家庭、社区、学校这三者的教育当中,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更突出,目的性更明确,实施的时候也更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发挥这种优势。
我们发现那些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好的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也是较为领先的。所以通过学校主导,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对于改进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多数学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德育工作者,思政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师等人员的配备也日趋完备,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专业性和促进德育工作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
对于学校来说,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根主线就是抓好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人教育的关键。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正是这个意思。坚持学校在德育工作当中的主导地位,其实就是坚持以体系化和专业化的德育指导为基础,坚持理念先行、行动跟进。为此,我们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力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我们坚持课程育人的理念,把德育的工作理念融入学科和学科教学之中,更加注重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相互衔接。当然,这在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成为自己学科和领域内的专家,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德育工作技巧。坚持以学校为主导的德育工作,在推进的过程当中也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二、家校协同,提升德育工作互动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句话阐明了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怎样加强家校的双向协调作用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家校工作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1. 有计划——按部就班。家校工作的开展要有详细、周密的计划,上至学校家委会工作计划,下至班级家委会工作计划,甚至校家委会各部工作计划和班级相应各部的工作计划,都要一应俱全。这样,家校工作的开展就可以对照计划逐一落实,有序推进。
2. 定制度——有章可循。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家长工作坊”,学校家委会成员定期办公议事。学校家委会组织机构齐全,设有校家委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学习部部长、义工部部长、后勤部部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还有相应的家委会工作制度来保障家校工作的顺利实施。
3. 抓常规——纲举目张。家校工作要不断思考,如会议探讨、深入调研、需求评估和摸索实践,笔者梳理出家校九项常规工作:(1)同心桥专刊;(2)每学期一次明星家长评选;(3)校门口家长志愿者导护;(4)家长志愿者培训;(5)与社区的对接活动;(6)家委定期组织的班级户外社会实践活动;(7)参与家校的各项主题活动;(8)校家委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9)针对校家委开设的各级领导执行力专项培训。
4. 树特色——提炼经典。树立“六个一”品牌特色。一记:漂流日记。一课:父母课堂(家长成长中心)。一评:优秀明星家长的评比(每学年一次)。一助:家庭学习互助共同体。一讲:爸爸妈妈大讲堂(学校建立“家长人才库”,分期安排为学生授课)。一刊:《同心桥》专刊。只有树立品牌特色才能深入人心,持续发展。只有树立品牌意识,才能让家校工作有不断向上发展的不竭原动力。
5. 重传承——形成文化。重视学校家委会的传承工作,要考虑到每一届家委的选举与接班工作,让学校家委会不断有新人参加,有新鲜的血液融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努力使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建工作成为校园经典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社区合作,提升德育工作辐射性
德育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与此同时,德育工作也在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不断变化,与更多的社会主体相互交织。与社区合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德育工作及其背后的专业性、互动性融入更大的社会氛围中。
在过去,社区在推动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于社区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那么,在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社区将会起到何种作用呢?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把社区的合作纳入学校推进德育工作总体框架当中。一些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如形式多样的养老和互助活动、新春走基层活动、社区救助与服务活动等,都创造了很多学校和社区互动的新形式,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示范效应。这启发我们,其实社会机构,尤其是像社区这种我们身边的社会主体,都是能够在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过程当中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和扮演关键角色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在进行深度合作时,有着哪些有代表性的利益诉求,或者通过何种方式满足这些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尝试跟所在的社区共建了一个工作站,对问题学生联手跟踪管理,及时反馈,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这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因而,我们学校准备把这种工作站当作一个长期的机制,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德育。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它们发挥的作用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自然也不同。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是基础、起点,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社区则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只有三方互動,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新格局,才可以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课堂教育观,才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那么,“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庭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这句话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谈。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