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下的蜥蜴脑教学原理探索与实践

2020-01-03 10:00李敏陈佑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9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

李敏 陈佑军

【摘要】依据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分析报告,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影响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因素。运用蜥蜴脑法则,阐述蜥蜴脑教学法原理,利用“心智显著性”,探索 “蜥蜴脑教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应用策略,拓宽教学改革渠道,提出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  蜥蜴脑法则  心智显著性  蜥蜴腦教学法

【基金项目】青岛滨海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7JY09)。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9-0113-02

一、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对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新要求。学生期待着老师教学语言网络化,内容新闻化,每节课都有“新味道”,期待老师能像网红一样,带给他们新奇、时髦、动态化的视觉和听觉效应,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运用最新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教学法、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仍感觉到学生不爱学习,不明白学生为什么会越来越“差”。其实不是老师讲课退步了,而是时代在变革,学生用网络思维来看待现实,教师付出与学生需求脱离,必然产生师生在不同“频道”教和学,自然影响教学实效性。

二、影响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根据高等数学实效性调查分析报告,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因素,画出相应的鱼刺图(图1)。采用经济学家Thaler和Sunstein提出的“蜥蜴脑法则”,对影响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图1影响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因素鱼刺图

三、蜥蜴脑教学法原理

“蜥蜴脑法则”指出,人脑的决定过程与蜥蜴的反映是一样的。蜥蜴脑是人脑中掌管与理性思考无关的部分,是大脑中掌控着感情用事、缅怀过往的另一部分区域。

蜥蜴脑教学法原理是指:根据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透过教学对象无意识反映,教师的蜥蜴脑快速作出判断,运用有针对性、有效、快速的教学语言及教学策略解决即时问题,排除教学过程中的困扰,达到最优教学效果,这种研究教学过程,提示教学规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法,称为蜥蜴脑教学法。

蜥蜴脑教学法优点:1.无固定的教学模式,随机性较强,避免教学过程的僵化模式,减少教学对象的学习疲劳现象;2.教学法运用灵活,可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及不同问题随时调整;3.根据教学对象的肢体语言及行为特征得到即时教学效果反馈,解决问题迅速;4.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多变性,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满足教学对象的好奇心;5.教学案例紧扣当前现实,具有时代信息,更好地触发教学对象的身临其境感,加强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能力。

蜥蜴脑教学法在教学中是一把双刃箭。如果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蜥蜴脑,针对学生蜥蜴脑可能的反映,提前制定预案,快速做出有效措施,就可以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目的。另外,由有经验教学专家,对教师做经常性的综合培训,就可能实现教学过程中各类状况下教师蜥蜴脑的“常态”反映,有效解决教学中各类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能否恰到好处地利用好蜥蜴脑法则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如果没有掌握学生的蜥蜴脑或者掌握得不准确,渴望解决问题学生的目标没有达到,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苦恼,产生了更多的困惑,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严重则能伤害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蜥蜴脑法则可以知道,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对事物的选择方式往往觉得是经过了理性思考,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我们所做的多数决定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自动式无意识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只有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极生巧的阶段,就会变得极为轻松,进入自动无意识思维系统。

如果我们想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高等数学,或是想让学生改变以往对数学的认知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就必须与自动式无意识思维系统打交道,因为自动式无意识思维系统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核心作用。

四、蜥蜴脑教学法原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师生不同角度的心智显著性变化,是“蜥蜴脑教学法”核心思想的体现

教师敬业,学生勤奋好学,能产生最佳的教学实效性。大部分学生感觉高等数学枯燥、抽象、深奥、难以理解。之所以感觉数学很难,由心智显著性可追究原因。不是高等数学真的很难,是来自平常学习数学时带来的对数学有恐惧心理,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学生内心的蜥蜴源于中学数学的经验心智显著性。从心智显著性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最终失去学好高数的信心,是因为他们身上的“蜥蜴脑”由以往获得心智显著性所产生出来的,如果改变学生“蜥蜴脑”获得的心智显著性,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我们所期待的学习态度和行动,可以克服学生学习数学恐惧心理,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引路人应发挥主控作用,时刻关注学生“蜥蜴脑”获得的心智显著性因素,突出利于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积极因素,使数学有趣味的显著性增强,积少成多,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认识态度及行动和谐一致,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与学和谐统一,实效性得以展现。

学习坐标的曲线积分P(x,y)dx+O(x,y)dy,根据以往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强调积分变量不同,求解时有两种方法可选择:一是化成拥有共同变量的参数方程,二是如果说积分路径封闭,且在所围区域D上P(x,y),Q(x,y),有一阶连续偏导数,采用格林公式解决。反复强调,多次讲解,提高学生的练习量,帮助学生掌握原理及应用。学生看到这种题目,蜥蜴脑发出解题的基本思想及思路的显著性在头脑中闪现,反映有信心解决试题。在期末考核中,90%学生在这一知识点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教师掌控学生心智显著性能力的培养,应当注意平常积累学生在学习各阶段表现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材料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规模越大,教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的心智显著性能力越强,教师“蜥蜴脑”可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降低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智顯著性,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心智显著性变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功能的措施。是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知识目标的现实过程。人和蜥蜴一样,都有追逐自己的愿望的特性,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向学生指出实现愿望的路径和方法,小班教学法关注每一成员思想变化,及时调整学生的追求目标。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以情感人,容易说服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各类竟赛,拓宽学生视野等,通过努力让学生明白遵从我们的建议能实现自己的“最佳愿望”。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难度让学生不接受的时间持续维持10分钟时,有1/3学生的“蜥蜴脑”就会选择放弃继续。当难度让学生不接受的时间持续维持15分钟时,有2/3学生的“蜥蜴脑”就会选择放弃继续。当难度让学生不接受的时间持续维持20分钟时,有3/4学生的“蜥蜴脑”就会选择放弃继续。随着难度的增大,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放弃学习。因此,高等数学教学选择多种教学法,遵循选讲内容的难度要从简逐步递进,学生接受者越多越好的原则。当发现学生反馈放弃信息时,教师要及时调整讲课的难度,把学生认为抽象、枯燥理论,用形象、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避免学生产生放弃心理,让学生有峰回路转之感觉,激发学生求知欲,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能否掌握学生的“蜥蜴脑”释放的信息,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体现了一名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对学生学习的掌控能力。

(三)高等数学实效性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改变引起学生“蜥蜴脑”的变化

“蜥蜴脑”所产生的信息,突发性强,且能量大,控制人的行为能力强,影响着高等数学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系统、PDCA法等方法研究,在评价体系中,弱化定量考核、突出定性考核指标,降低静态考核权重比,增加动态、突发性、随机性考核指标,考核系统更加科学、实用,更能考核出学习实效性。

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改革影响考核方式的变化。传统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产生了卷一、二的考试模式、过程考核、论文作业、答辩方式等。在对学生调查测评中,多数认为一张试卷考核不能真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成绩。认为过程考核公平、合理。多数学生认为论文作业、答辩方式考核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做事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考核学生数学水平的一种新方式。

评论方法、考核方式的变化,学生感觉到学习高等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及理解,转向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感觉数学是生动具体、有现实意义的。在注重实际应用时,学生认识到,对理论理解的越透彻,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理论,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智显著性。激发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蜥蜴脑法则”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教学实效性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即使这样,我们也感觉到对教学改革影响巨大。教师的“蜥蜴脑”释放的信息与学生的“蜥蜴脑”释放的信息是否相关联,是否有捕捉这些信息量的前兆、取得信息量多少为最佳容量等,这些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晓平,周军,胡如夫.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合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5):92-95.

[2]黄梅花.高等数学微课教学价值分析及实效性评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9):96-98.

[3]陈佑军,李敏.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3):29-30.

[4]李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版),2014(9):54-58.

[5]李敏,陈佑军.构建三维地震勘探设计项目质量控制模型[J].项目管理技术,2012(1):56-60.

[6]王耀卫,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5(1):62-66.

作者简介:

李敏,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陈佑军,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实效性的措施探析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展现艺术之美,实践创意之魂
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