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

2020-01-03 01:00王小美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33期
关键词: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

王小美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指盆底神经或肌肉出现异常,而引发肛管、直肠盆底发生功能障碍,导致产妇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等情况,对产妇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临床需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提升初产妇疾病认知程度,加强盆底功能锻炼具有积极意义[1]。盆底康复训练为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式,可有效提升阴道紧缩度,改善初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促进其盆底组织功能康复[2]。健康教育护理理念更加科学,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针对性提供教育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护理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对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于本院进行阴道分娩的81 例初产妇。纳入标准: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精神无异常,可正常沟通交流;单胎、足月分娩初产妇。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盆腔手术史。依据盲抽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1)。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指导患者阴道进行节律性放松和收缩运动,运动过程中,叮嘱产妇不使用腹压,进行缩紧肛门阴道,收紧维持3~6 s,放松维持3~6 s,循环往复,指导患者收缩大腿内侧肌群,缩臀提肛运动,每个运动项目10~20 min/次,2~3 次/d,初产妇可根据自身情况,对运动量及时进行调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集中健康宣教,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盆底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等,并为初产妇规划合理饮食、作息计划,且叮嘱其积极执行。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1)护理人员培训。在实施健康教育之前,邀请本院妇科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关于疾病相关注意事项、治疗方案、康复训练等内容为此次主要培训内容,培训完成以后,对护理人员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以确保培训质量。(2)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护理人员根据初产妇知识背景、产后恢复等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易于初产妇接受与吸收的健康教育方案,并且有计划的实施。(3)系统健康教育。采取一对一的健康宣教,教育内容包括盆底功能相关知识、产后训练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等,采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宣教,有利于初产妇吸收与运用。(4)阶段性检测健康知识。积极与初产妇沟通交流,了解初产妇对之前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并于患者出院后,每月对其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对初产妇疾病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并检查督促初产妇盆底康复训练完成情况,有利于加深初产妇印象,提升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的完成度。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干预3 个月后盆底肌功能。采用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评估两组盆底肌功能。0 级:检测手指无任何肌肉收缩感觉;Ⅰ级:检测手指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持续;Ⅱ级:检测手指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但是仅能持续2 s,并能完成2 次;Ⅲ级:肌肉收缩对手指有轻微对抗,且持续时间可达到3 s,能完成3 次;Ⅳ级:肌肉收缩有力,能对抗手指的压力,持续时间可达4 s,能完成4 次;Ⅴ级:肌肉收缩有力,能持续对抗手指压力达5 s 以上,能完成5 次[3]。级别越高盆底肌功能水平越好。(2)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包括尿失禁与子宫脱垂等。(3)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估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 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该简表共26 项,包括生理、社会关系、心理、环境及综合,0~100 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年龄21~33 岁,平均(27.14±3.09)岁;新生儿体重2.49~4.21 kg,平均(3.16±0.20)kg;学历:大专以上14 例,高中21 例,初中以下5 例。观察组年龄20~34 岁,平均(27.09±3.12)岁;新生儿体重2.48~4.20 kg,平均(3.15±0.19)kg;学历:大专以上13 例,高中22例,初中以下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干预3 个月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观察组干预3 个月后盆底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25,P=0.000),见表1。

2.3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尿失禁与子宫脱垂各发生1 例,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88%(2/41);对照组尿失禁4 例、子宫脱垂5 例,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2.50%(9/40)。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21)。

2.4 两组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理、社会关系、心理、环境及综合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生理、社会关系、心理、环境及综合分数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例(%)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续)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为临床妇产科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经阴道分娩后而引发产妇盆底肌群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盆底肌群收缩、舒张能力下降,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排尿困难、会阴部疼痛、直肠脱垂等,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排便、排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初产妇生活质量[5-7]。手术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可通过手术纠正、解决解剖结构的异常,从而减轻或消除初产妇临床症状,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优质、高效的干预方式,对预防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提升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 个月后盆底肌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生理、社会关系、心理、环境评分及综合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阴道分娩初产妇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肌力,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改善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在于,康复训练可通过科学、合理、定期的自主训练,为初产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项目,包括阴道放松、收缩运动、大腿内侧肌群运动及缩臀提肛运动等[8-11]。同时,康复训练可加强阴道的紧缩度,提升盆底肌对膀胱尿道的支撑力,有效帮助初产妇修复盆底组织与神经损伤组织,并加强产妇盆底肌肉及尿道肌肉力量,改善产妇盆腔器官脱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生殖道损伤等临床症状[12-14]。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更加科学,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根据患者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的不同,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初产妇的参与度,提升健康行为掌握度;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考核,可更准确且有目的地对患者行盆底功能、康复相关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通过护理人员与初产妇在不断沟通中建立信任关系,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系统健康教育,有利于加深初产妇的疾病意识,加深印象,并确保教育的质量[15-17]。此外,初产妇出院后,因为家庭、工作等因素,易导致初产妇训练依从性下降,健康教育模式可通过对初产妇进行每月一次的定期随访,与其积极沟通,及时了解产妇动态,叮嘱其积极训练,提升依从性及康复效果[18-20]。盆底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阴道分娩初产妇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产妇盆底肌肌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并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妇产科综合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