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纷飞,疫情严重,在院有800多名普通患者,传染病房仅30张,防护物资有限……忆起新冠肺炎抗疫战,咸宁市中心医院院长杜光仍难以神色平静,泰然自若。这是他从医35年来,应对的最不易的一场阻击战。
一方面,咸宁市位于为湖北省东南部,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距离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眼——武汉仅90公里,身处疫情严重地域。
另一方面,咸宁市中心医院,是鄂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医疗技术力量雄厚、综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医院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战场上,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主力军。
大“疫”当前,方显英雄本色。疫情暴发期,他打响抗疫战,创下“三个零”“三个一”抗疫佳绩;疫后新时代,他发起多维变革,平战结合、未雨绸缪。
从接收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至3月17日率先清零,咸宁市中心医院经历了近2个月的艰苦奋战,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在湖北省地市州中率先整市清零,实现“三个零”,即医务人员零感染、抗疫人员(志愿者、公安民警)零感染、云南医疗队零感染;“三个一”,即治愈率第一、病亡率最低、中药使用率第一的突出成绩。
“阶段性胜利,成之惟艰、十分不易。”杜光回顾,抗疫期间,他们经常晚上一两点才睡,第二天一早就得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在这场疫情防控中,杜光被任命为咸宁市防控指挥部专家组组长。作为组长,他思路清晰、做事果断。
在市级层面,他首先和专家组成员对形势分析研判,密集出台各项措施:第一时间制定了全市新冠肺炎整体救治方案,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管理,早期发现和规范重症患者诊治的通知》和《重症治疗方案》;先于全省提出解决重症患者管理和对轻症患者转重症患者及早发现等问题;提前规范出院患者管理及提前确定重症转诊程序。
在医院层面,杜光发动全院上下,使医院快速进入抗疫状态。
“短期内改建10个感染病区,病房190间,调配其他科室医、护、技人员400余人充实到感染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ICU等防控一线科室,同时还有400余人参加到外围保障工作中。”杜光告诉《中国医院院长》。
加强发热门诊力量,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措施落细落实,将所有可能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进行精准筛查、分类诊疗……在一系列举措下,杜光强调的“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的目标在咸宁市中心医院得以实现,而且没有出现人等床现象。
而在全国防护用品短缺的情况下,咸宁市中心医院的防护物资也亮起了红灯。第一时间联系应急供货商采购防护物资和医疗设备;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争取捐赠物资;改进分配分发方案,让有限的物资出现在最需要的岗位上等举措的落实,才使得医院顺利渡过难关。
1月30日,第一批云南驰援队一行12人进驻咸宁市中心医院。杜光更是发挥他们的长处,助医院抗疫一臂之力。“驰援队专家与院内6名医学专家,组建了咸宁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来自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心内科,多个学科的专家强强联手,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在杜光看来,打好抗疫战,最关键的是保护好一线医护人员。“只有保护医护人员,才能保障患者安全。”为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在救治过程中不被感染,医院对参与一线救治的医务人员进行院内防控知识、个人防护、防护用品穿脱等感染防控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
谈及抗疫感悟,杜光表示,中西药结合落实到实处是医院救治过程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用得“早”、用得“准”、用得“全”。
据杜光介绍,市委、市政府安排800万元中医药治疗资金,全市做到了在病程早期即介入中医药治疗,并成立中医专家组及早入驻各定点医疗机构,对患者逐步实施“一人一方、辨证施治”个体化优化方案,有效地防止了轻症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让他自豪的是,中医药的覆盖率达到98.89%;全市重症、危重病例中医药使用率更是达到97.56%,普通及轻症病例中医药使用率达99.86%。
复盘来看,抗疫犹如闯关。在跨过一个又一关卡中,杜光果敢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他“经常深入一线,掌握一手材料,然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策略”密不可分。
抗疫特别贡献奖
Special Contribution Award
深入一线,掌握一手材料,群策群力,筹谋防控策略。抗疫如闯关,他是关前果敢的指挥者,疫后变革起,他是阵前睿智的改革家。守好湖北南大门,他无畏亦无惧!
防控急流过后,等待杜光的是另一番考验。
身处疫情严重地域,疫情期间,咸宁市中心医院付出了巨大代价,“正常医疗工作受到严重冲击,第一、二季度医疗业务呈现负增长”。
此时,作为医院领航者,紧绷疫情防控之弦和开展正常医疗服务工作,都要抓,且都要硬。
杜光表现得十分自信,他将疫情中总结出的有利经验延伸至日常防控中。如,加强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强化发热门诊和住院患者管理、施行医疗区域等级防护等,在咸宁市中心医院一刻不曾松懈。
疫情渐消,变革当起。杜光敏锐地观察到,疫情影响下,患者的就诊习惯、心理均发生明显变化,医院针对患者“害怕就医”的心理,从等不及、不能等的肿瘤患者、慢病患者入手,推出网上诊疗、线上问诊、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
“边观察,边思考。”杜光从城市医疗层面分析,目前,大部分地、县级市没有传染病医院,这是短板,需要逐步改善。同时他注意到,营养科、中医科、临床药师在抗疫中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才储备不足,他们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释放。
“我很庆幸,此次疫情发现了不少短板,这也是变革的起点。”杜光表示,目前,通过强化对疾病的认知,备足防护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打造平战结合新模式……他已为后疫情时代做足了准备,且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