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帅 张晨光 李明广 陈锦剑
(1.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200240;2.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125)
PC 工法桩作为一种新型特殊围护结构工艺,主要有钢管桩+拉森钢板桩等组合模式,具有较好的抗侧刚度和止水效果,并且能够重复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其适用性也较广,尤其是淤泥质、流沙地层。
目前,采用PC 工法桩的基坑工程在国内比较少,对其研究也不深入。许海明[1]等通过实例介绍PC 工法桩的特点,以及在基坑支护中的施工方法和要求,为推广运用提供了参考经验。陈赟[2]介绍了PC 工法桩作为竖向支护体系应用于深厚软土地区基坑中的实例,阐述设计思路,分析监测数据,认为PC 工法桩可以在软土地区很好应用并值得推广。陈圣贤[3]结合德清某工程的地质条件,采用钢管桩加拉森钢板桩的组合形式作为基坑围护方案,经过计算及验算,发现PC工法桩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值得推广运用。李福连[4]介绍基坑中PC 组合钢管桩布置形式,快速接头采用内接头管以螺栓连接取得较好效果,并总结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柯灵潮[5]阐述了在地下车库基坑工程中运用PC工法桩作为支护结构的实例,为软土地区支护结构施工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杨绍红[6]通过基坑工程的安全性方面阐述PC 工法桩的优点,具有经济环保等优势,有推广应用价值。
前人的研究中,大都认为PC 工法桩的抗侧刚度与其他围护结构形式相比有所变化,但是并未定量分析其体系刚度具体变化范围,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去参考。因此,了解PC 工法桩在实际施工中所发挥的实际刚度很有必要。
本文以一实际工程中的钢管桩+拉森IV 钢板桩“1 +1”组合结构为例,采用理论计算得到考虑两种接触形式的PC 工法桩的体系刚度,运用FLAC3D 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精细化模型,研究PC 工法桩围护结构变形特性。进一步对PC 工法桩的抗侧刚度做定量分析,研究围护结构抗侧刚度是否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变化范围,从而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本工程位于宁波姚江新区,依托综合管廊基坑工程,其中广元路综合管廊总长3.4km;邵渡路综合管廊工程各行总长约7.06km,包含单舱及两舱矩形管廊,选取K3 +380 到K3 +420 段分析研究。
基坑断面如图1所示,基坑宽度5.5m,开挖深度约为6.5m,分三层开挖,每层开挖标高分别至 2m、4.25m、6.5m。支撑体系采用两道φ609×16 的钢支撑,第一道支撑离地面距离0.5m,第二道支撑与第一道间距2.75m,钢支撑与PC 钢管桩连接处采用双拼H700 型钢围檩。
图1 基坑断面示意(单位:m)Fig.1 Excavation profile(unit:m)
如图2所示,管桩外径为D,内径为d,为了求得组合体系的形心轴yc,取通过钢管直径的参考轴yI,钢板桩的形心轴yII,从而确定Zc。拉森钢板桩的形心轴距离顶部56mm,截面惯性矩 4670cm4,截面面积 96.97cm2。
图2 组合钢管桩惯性矩计算简图Fig.2 Calculation diagram of inertia moment of composite steel pipe pile
式中:A1为钢管桩的截面积;A2为钢板桩的截面积;z1为钢管桩形心轴到yI的距离;z2钢板桩形心轴到yI的距离。
形心确定后,使用平行移轴公式,分别算出Ⅰ和Ⅱ对yc的惯性矩。
整个单元对形心轴的惯性矩Iyc应为:
因此,其抗侧刚度可以表示为:
式中:EI,II为钢管桩和钢板桩的弹性模量,取200GPa。
假定组合形式之间为竖向滑动作用,则组合钢管桩的整体刚度为两者刚度之和,则有:
其抗侧刚度可以表示为:
由上述理论计算可知,刚接作用比竖向滑动作用的计算刚度大7%,两种接触形式计算所得的刚度差异不大。
为了直观理解PC 工法桩的理论刚度,按照图3的刚度等效示意图,将其等效成一定厚度的地连墙,用厚度来表示PC 工法桩的理论刚度。
图3 组合钢管桩等效示意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equivalent steel pipe pile
采用公式(10)刚度相等的原则,可得到等效地连墙的厚度,接触形式为刚接时为0.426m,接触形式为竖向滑动时为0.415m。
式中:EIII为等效地连墙的弹性模量,取30GPa;b为等效地连墙的宽度;hw为等效地连墙的厚度。
在实际基坑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土与结构共同作用,实际刚度可能和理论计算刚度有差异,因此运用FLAC3D 建立三维精细化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再与理论计算刚度对比,研究在施工过程中的刚度差异。
首先建立PC 组合钢管桩三维精细化模型,将两种接触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分别将两种接触形式的围护结构等效成地连墙,进一步与原结构对比,得到刚度变化差异。
在FLAC3D 中建立三维精细化模型,尺寸为85.5m×35m×5.5m,如图4、图5所示,边界条件为顶部自由,底部和侧面三个方向完全约束。土体采用实体(zone)单元模拟,PC 工法桩采用壳单元(liner)模拟,支撑采用梁(beam)单元模拟。墙体两侧与土设置接触面,支撑、围檩与钢管桩均刚接,组合钢管桩之间也以刚接处理。钢材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取200GPa 和0.2。
图4 土层模型Fig.4 Soil model
图5 PC 工法桩结构单元模型Fig.5 Structural unit model of PC construction pile
根据场地地勘报告,数值分析计算参数采用如表1所示参数取值。
表1 数值模型土层参数取值Tab.1 Soil parameter used in numerical model
为了验证有限元建模的可靠性,根据文献[2]中提供的工程案例和实测数据,运用FLAC3D 建立文献中实际案例模型,将所得数值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二者吻合良好,说明该有限元建模方法对分析PC 工法桩变形具有可靠性。
考虑两种接触方式的PC 工法桩桩精细化模型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数值计算结果中,刚接作用的最大侧移值为13.82mm,竖向滑动作用的最大侧移值为14.05mm,两者差距不大。竖向滑动比刚接作用产生的最大侧移稍大,符合围护结构刚度变小、侧移变大的规律。
图6 两种接触方式水平侧移对比Fig.6 Horizontal lateral displacement comparison of the two contact modes
按照图2的等效计算简图,建立两种接触形式的等效地连墙模型,用liner 单元模拟墙体,其余参数与PC 工法桩模型一致。
图7a 是考虑刚接作用时的分层开挖的对比结果。exc1、exc2、exc3 分别对应开挖到标高至-2m、-4.25m、-6.5m。从图中可知,开挖第一层土时,地连墙的最大侧移为10mm,而钢管桩的侧移为6mm,这是因为钢管桩平截面形式与地连墙矩形截面形式不同。开挖第二层土和开挖第三层土时,两者的结果吻合较好。图7b 是考虑竖向滑动作用时的分层开挖的对比结果,由图可知,开挖第一层土时,地连墙最大侧移为10.13mm,而组合桩最大侧移为5.9mm,是截面形式不同所造成的。开挖到第二层和第三层土时,两者的结果吻合较好,说明考虑刚接和竖向滑动作用,对组合体系的刚度影响不大。
图7 组合钢管桩与等效地连墙侧移对比Fig.7 Comparison of lateral displacement between steel pipe pile and equivalent wall
为了更进一步确定数值计算中等效墙的厚度,找出其刚度变化,计算了多个地连墙厚度的最大侧移,再与PC 工法桩最大侧移值比较,求出其更精确的等效墙厚度。如图8所示,通过对比多个厚度的等效墙数值计算结果,发现考虑刚接作用时,当等效墙厚度为0.408m 时,其水平最大侧移能精确地与PC 工法桩最大侧移吻合。而考虑竖向滑动作用时,最大侧移值完全相等的等效墙厚度为0.41m,说明在此情况下,两者刚度发挥效能一致。
图8 等效墙厚度与最大侧移的关系Fig.8 Equivalent wall thickness with maximum lateral displacement
通过对PC 工法桩不同接触形式的刚度分析,计算得到理论和数值计算两种情况的等效墙厚度,如表2所示。矩形墙体的截面抗侧刚度可以用式(11)来表示。
理论计算和数值计算时,墙体宽度b相同,墙体厚度hw不同,两者刚度有差异。当设计人员在对变形控制要求比较高时,则应考虑到PC工法桩的刚度在实际发挥作用时,实际刚度会减小。由表3所示,考虑刚接作用时,理论计算刚度与实际刚度之比为0.88;考虑竖向滑动作用时,两者刚度之比为0.96。以后设计人员在采用PC 工法桩做围护结构时,可以此作为参考。
表3 实际刚度与理论刚度比值Tab.3 The ratio of actual stiffness to theoretical stiffness
本文考虑PC 工法桩的两种接触形式,采用理论计算得到其体系刚度。运用FLAC3D 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PC 工法桩精细化模型,按照两种接触形式分别对应成一定厚度的地连墙,建立等效地连墙模型,对比其刚度差异,得到以下结论:
1.对PC 工法桩进行理论计算,考虑刚接作用比竖向滑动作用的计算刚度大7%,两种接触形式的刚度差异不大。
2.在数值计算结果中,PC 组合钢管桩采用刚接和竖向滑动接触方式时,水平侧移相差不大。对比数值计算中PC 工法桩和等效地连墙的水平侧移,趋势基本吻合,最大值相差甚小,把钢管桩等效成地连墙对刚度的影响不大。
3.以最大变形为目标,计算获得等效墙的厚度,由此可得实际刚度与理论计算刚度之比,刚接和竖向滑动分别为0.88 和0.96,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