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扶贫模式的比较与审视

2020-01-02 23:20:22张志明
文化产业 2020年11期

◎张志明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广西 南宁 530001)

乡村旅游是快速有效实现农村脱贫的重要途径和中坚力量。通过乡村旅游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脱贫致富,是当前各地政府的重要举措。对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旅游扶贫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对于实现全面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

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是指各级政府凭借强大的财政能力和统筹能力,对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给予支持,促进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其核心是政府对贫困地区实行直接干预,引导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向贫困地区流动,激发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

该模式优点体现在:在全域旅游发展大背景下,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有利于协调区域内各类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价值,有利于发挥相关产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为:存在信息不对称与资源配置政府化,容易造成扶持资金与优惠政策的盲从,无法直接体现市场需求;容易导致单方面主宰、政企不分、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此外,在决策流程上,容易出现决策执行缓慢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导致政府扶贫工作整体效率下降。

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适用于旅游资源禀赋较强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普遍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技术、资金能力有限,参与旅游发展程度较低。这种模式强调旅游扶贫战略中政府主导的核心地位,对区域旅游扶贫开发提供引导和支持,推动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分析发现,较多地区旅游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如天堂寨及宁夏六盘山等扶贫试验区模式[1],即对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建立旅游扶贫实验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并对其他地区起示范作用。此外,政策性项目驱动模式也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

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需结合最新扶贫发展理念进行调整,以实现旅游扶贫效益的可持续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有限政府主导旅游扶贫开发模式”[2],其构成要素有政府、企业、市场、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等组织机体,能契合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整合路径实现有效扶贫。此外,该模式融合其他开发方式的旅游扶贫模式也不断出现,如BOT模式[3],由项目所在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建设和经营提供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相关机构作为项目投资者和经营者,统筹项目开发、资金与风险,按要求在约定时间内运营项目获取利润,最后根据协议转让给政府部门。

二、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模式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是将社区居民作为主体参与项目开发的行为及其过程。其核心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以居民利益和社区发展为根本目标,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共享旅游扶贫对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成果,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优点体现在: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享有话语权,在旅游项目规划与建设等方面提出适当要求;同时能广泛吸纳居民参与,对培养居民自我发展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利益分配方面,可以将更多利益留给本地居民。其缺点是:参与主体可能受制于管理能力与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在其他利益主体参与过程中,容易丧失话语权从而无法真正为地方发展谋划福利,最终只能停留于初级参与。

该模式适用范围较广,从农家餐馆、小商品销售、工艺品制作、村集体组织等形式参与旅游各环节。在此基础上衍生了负责任旅游扶贫发展模式[4],强调通过旅游业为当地居民争取更多话语权。这一模式强调旅游者的主体作用,以负责任旅游产品、本地旅游商品、负责任旅游企业等为导向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同时重视承担社会责任的旅游企业,以采购本地服务与产品、解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等为目标。负责任旅游扶贫模式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三、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

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注重整合优化资源,全方位探索旅游扶贫途径和手段,形成了具有较强指导价值的立体化扶贫开发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立足政府层面的宏观引导,全面整合各部门协作及参与主体,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有机联动,并辅之以多元化扶贫手段,对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贫困地区实施立体化全方位的旅游扶贫。

该模式的优势表现为:立体化旅游扶贫可以协调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以系统论为指导,系统中部门间协作、社区群众参与、利益分配等得以良好运行,促使旅游扶贫工作有序进行。该模式的缺陷为,对旅游扶贫项目选择或市场开发潜力的判断尤为重要,否则容易造成旅游开发区人力、物力、财力受损。研究发现,在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影响下,一些具有系统性旅游扶贫理念的模式不断出现,如RHB旅游扶贫模式。即将资源、人与效益相统一,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同时逐步提升科学发展观念,以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和谐统一。

四、国内旅游扶贫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我国旅游扶贫实践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上述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旅游扶贫模式之外,还有诸如教育培训、技能扶持、科技帮扶等要素带动的扶贫模式也初具成效。

在旅游扶贫模式构建方面,今后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将旅游扶贫模式的重点放在旅游地贫困人口层面,不仅要重视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增加,更要积极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第二,转变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引导作用,从宏观上统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从微观上落实有利于当地贫困人口的旅游发展项目,并注意旅游收益本地化,真正做到旅游扶贫效益能够为当地居民所共享。第三,以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为指导,从产业融合、公平正义、多元化、本土化、持续性的角度构建契合当地实际的旅游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