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榴
(无锡市东林书院管理中心 江苏 无锡 214002)
无锡市东林书院藏有一件明万历五年(1577年)五月十四日的敕命手卷,敕命是明、清皇帝诏令的一种,主要是赠予六品以下官员及其妻室爵位名号时所用。东林书院所藏此敕命为明万历皇帝升授翰林院修撰孙继皋为儒林郎,封其妻曹氏为安人的诰敕文书。此敕命手卷为绢质,纵30厘米,横200厘米,共有四部分组成。
孙继皋(1550年-1610年),字以德,号柏潭,江苏无锡人。孙继皋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后因同僚被参劾受牵连,自此郁郁不得志,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辞官后,晚年讲学于东林书院。终年61岁。
第一部分为敕命文字,文字后加盖红色“敕命之宝”方印,后又有红色“广运之宝”方印,此宝作“以谨封识”之用。此“广运之宝”方印与前面敕命文书及“敕命之宝”方印,为两纸拼贴而成,拼贴处有竖排小字一行,为“□字七百五十八号”,猜测为此敕命文书的编号,类似于现在发行公文的发文字号。敕命原文如下(句读为笔者所加):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朕纉承
祖宗洪业登选贤良,拔其高等,寘之词垣,俾以经术行能,侍从左右,委任匪轻,恩礼亦异尔。翰林院修撰孙继皋英资雅度,敏识茂才,敷对大廷,褎然举首,擢官史职,益务进修,文擅国华,行孚士望,䌷书载笔,向用方殷,兹当奏最,特授尔阶儒林郎,锡之敕命,夫儒林昭代所重,不徒工著述而已,启沃经纶,胥取资焉。故非博古无以明先贤之业,非通今无以识当时之务,黾勉实学,以需大受,尔徃懋矣,毋替朕言。
敕曰:人臣绩学奋庸,列著作之廷,䌷石室之秘,必有淑媛効助中壶,然后得以夙夜奉公,成其职业尔。翰林院修撰孙继皋妻曹氏,毓秀宦阀,作逑儒英,孝养克竭,于庭闱敬,戒无违于夫子尔,夫服官禁近,休有华问,惟尔之贤,兹封尔为安人,有赫龙章式光象服。
万历五年五月十四日
此敕命文书第一部分,万历皇帝赞美孙继皋“英资雅度”,即具有颖异的资质,高雅的度量,肯定了孙继皋学识卓越,敏识茂才,给予其文章极高的评价,认为是“文擅国华”。按照明代惯例,一甲第一名进士(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六品官,而文武官员均予对应品级给授散阶,每一品级分为初授、升授和加授三个层次。始为初授,三年初考称职者得升授,六年再考称职者得加授。从六品官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孙继皋继万历二年状元及第后三年,也就是万历五年,参加考试,考绩列为优等“兹当奏最”,所以万历皇帝特授其儒林郎,并希望他继续努力,“黾勉实学”。另外,万历皇帝高度赞美了孙继皋妻曹氏的贤良淑德,并称其为“淑媛”,称赞曹氏尽心服侍,让其丈夫孙继皋可无后顾之忧地尽心“成其职业”。因此,封曹氏为“安人”,并赠赫龙章式光象服。“安人”是从六品品级对应的命妇称谓①。
第二部分先是孙继皋身着绣着鹭鸶的六品红色文官服,头戴官帽的画像,旁有小字赞语,为右军都督府提督操江掌府事魏国公门人徐宏基所书(句读为笔者所加):
二十魁廷,四十觧组,抁疏丛言,其利惟溥,为国植孝,为国植慈,庇我善类,辅国本支,胡不调元,乃阻九列,胡不百年,尚□大耋,丧是典型,陨是栋梁,清操介守,久且益光,嗟嗟我师,望若可即,箕尾扬辉,山川壮色。
右军都督府提督操江掌府事魏国公门人徐宏基敬赞
徐宏基,也叫徐弘基,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军事将领、魏国公。徐维志之子。徐宏基于万历二十三年七月继承爵位。万历三十五年,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启元年,称疾辞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祯十四年,再次镇守南京,加太傅。谥庄武。徐文爵继承其爵位。徐宏基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继承爵位,他已经是魏国公,而赞语中提到孙继皋“二十魁廷,四十觧组”,“觧组”意为辞去官职,因此此赞语应写于孙继皋辞官后。
第三部分为孙继皋侄孙允恭撰,十一世孙其业所书《大宗伯柏潭公传略》,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此处内容将于另一篇文章单独讨论。
这部分内容字数虽不算多,但言简意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孙继皋的崇拜和敬仰之意。文中提到孙继皋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后状元及第都是预料中事。此人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在朝廷上却与平时截然不同,比如对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夺情”事件,“三王并封”的国本之争等,朝中大臣或“迎合上意”或求自保都不敢直谏,唯独孙继皋肯触犯圣颜,直抒己见,始终坚持做人为官的原则,始终把国家社稷的兴衰位于个人利益之上,甚至愿意为此结束自己的仕途。
第四部分为孙继皋十世孙庆均及十世裔甥华翼纶所书写的此道敕命的流传经过。孙庆均这篇后记写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他提到此先宗伯的诰敕轴已经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了。据说此诰敕轴曾一直挂于厅前,堂侄次山小时候以为是玩具,带回家藏起来后,几经多地直到他逝世都未能记起,直到其长孙尔梅整理遗物,才发现此轴。先宗伯的画像为画工构摹放于卷首。在咸丰庚申年间,本县遭难,若不是此诰敕轴被带走,恐已不复存在。
最后为其十世裔甥华翼纶所书的一道跋,其中提到柏潭公家祠里有小像一幅,旁边还放有一顶纱帽,说是遗物,但是十分破旧,还有一个牙笏是完好的。后因战事,城中各处起火,虽然带了八十人救火,但只救得少宰第厅事,家祠和帽笏已不复存在。
孙继皋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负雄才大略,一心报效朝廷,任人唯贤,待人真挚,常为同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直谏,不顾自身安危,不惜触犯圣颜,最后郁闷不得志,落得辞官归乡的结局。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正因为孙继皋辞官归乡后讲学东林,不仅让其远离了官场的是是非非,而且其毕生学识也能够得到传播与弘扬,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之事了。此孙继皋敕命手卷于1986年无锡市两清办公室拨交给东林书院入藏,现为东林书院的二级藏品。
【注释】
①《明史·职官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736-17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