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怡
(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在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背景下,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制定并践行了学分制,而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路径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1]。 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优化教学管理过程以及革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为学生创造适应时代发展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学分是学分制下的基本单位,用于衡量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必须要在毕业前修满一定的学分,否则不予毕业。学分制的实施从整体上来看,其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较为宽松,但是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管理则较为严格。同时学分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是通过学分的获取和绩点的获取来管控高校学生学习数量和学习质量。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个就是选课特征,学生可以充分契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同时还包括教师、上课时间以及地点的选择。 如此也就让学生充分的掌握了学习主动权,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在众多课程的选择和学习中有效提升综合素养。 第二个就是弹性特征,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学生必须要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规定学业,这是一种刚性要求,例如,本科学生需要在4年内完成学业再毕业。但是在学分制下,学生只需要完成最低学业标准的学分获取就可以申请毕业,所以这个毕业时间可以短于4年也可以长于4年。 这样一种不受年限限制的毕业方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学生能够契合自身的发展需求选择更加适合的发展道路。
学分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实施势必会给高校教育带来更多的教学资源,因为基于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教学经验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得教师以及学生的选择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教学资源可以获得全面的整合,包括人员的整合、知识的整合以及社会交流的整合。与此同时,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的实施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保障,因为选课制度让高校课程得以共享,让师生得以互选,让各类资源的使用更为优化。 因此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高校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众所周知,学分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课程的选择,如学生可以契合自身的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行课程的选择,如此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之间由于成长环境、教学经历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分制的实施可以充分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以及任教教师。在这样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也随之提高。
学分制是一种基于学生学分计量以及自由选择教学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可以跨年级和专业,同时需要高校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2]。 如此,在这一制度下同一课程会有很多不同的教师去教授,同时同一个教师也会教授不同的课程,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选择空间,学生可以在进行学习选择的时候以教师为依据或者以课程为依据。通常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风格多样、教学知识渊博的教师会更受学生的青睐,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高校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模式反思和教学素养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教学价值。 因此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学分制的落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方面很多高校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以及各类教学资源的不足,导致其在开设选修课程时所受限制非常大,课程开设不多或者是课程内容有限,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有限,从而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选修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从而草草备课,导致大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分制贯彻落实到位,这其中最为本质的原因就是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所以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需要积极的转换教学管理观念,以此推动深化教学管理的践行和革新,不断提升教学管理质量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维,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可能多的丰富选修课程的数量和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契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课程选择空间。
(2)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水平培养,因为良性的学习竞争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关键能力以及关键品格的发展[3]。所以高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学分和考试成绩为依据设立奖学机制。
(3)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需要充分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包括学生学习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及教师教学的客观发展规律。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尊重教师的教学特色对教师进行分类指导。 因此在学分制下高校通过积极的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教学过程是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步骤,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所以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和改革必须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只有在保障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教学管理的高质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保障高质量教学管理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并严格的加以落实。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学分制和教学管理高效实施的基础所在,所以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4]。基于学分制的实施,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遵守紧密结合教材、因材施教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多样化、课程选择丰富化、教学进度灵活化以及学生选择自由化等教学要求。
(2)加强选修课程的管理。高校践行学分制的关键在于选修课程的开设,同时选修课也是学分制践行的教学优越性所在。 选修课程的开设需要充分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由于学生学习特点的千差万别导致选修课的分散性非常强,同时由于选修课的教学效果高低错落,这就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十分困难。所以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高校需要充分强化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通过统筹规划和设计,确保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以及选修调节课的比例科学合理,同时合理化选修课从选择到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
(3)强化教师管理。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强化教师管理对优化教学过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强化教师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开学之初学校就需要对教师的教案准备等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在期中学校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进度、课堂情况以及实验引导等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期末学校需要对教师的试卷评定、批阅等工作进行细致的审核。 学校通过每一个细节的检查和监督来全面强化教师的管理,促进教师认真负责的对待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管理的质量[5]。
(4)加强学籍制度的管理。 首先,学分制实施背景下高校需要逐渐完善和落实学籍异动制度和淘汰制度,即不仅需要允许学生跨专业、 跨院系进行选课,同时还需要通过强化院校之间的教学合作来允许学生跨院校进行选课,这样有助于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和资源共享[6]。 其次,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需要有效落实弹性化的学制,即允许学生利用更短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契合自己的发展需求进行毕业选择和课程选择。再次,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即以休学保留学生学籍的方式来给予学生创业支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对于那些有活跃思维和想法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最后,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需要创新学籍管理方式,允许学生通过推荐或者是选拔考试来进行专业转换,甚至是学校转换和学历晋升等,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从而在实现高质量教学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质量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考试考核制度来检查实施效果。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是否满足学分下放标准,需要通过考试成绩等来进行评定,所以健全的考试制度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收获[7]。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松散,例如,公共课的考抄袭现象非常严重,专业课的考试随意性非常大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学校无法有效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也就导致教学管理无法科学针对、科学实施。为了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高校可以建立起有效的考试管理机制,如让其他院系教师进行公共课考试监考并严格化专业课考试规范,以此来保障学生考试成绩的真实有效性,从而也就有利于强化和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
高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想要保障学分制的科学实施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分制运行系统,这对于学分制的运行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例如,高校在施行学分制的时候需要配套制定学分制的实施细则,包括弹性的教学计划、 选课方法、学籍管理条例、课程重修规定、学分收费管理办法等制度[8]。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这一整套运行制度的时候需要充分考量该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同时也需要考量有关制度是否违反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如此才能够在确保制定出一套科学性、 可行性高的学分制运行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与此同时,高校在运行学分制系统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和网络资源来进行优化,从而在不断提升运行管理效能的基础上,保障学生选课、教师授课以及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 最后,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中,学校需要进行人性化和开放性的设置,如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等。 如此,在充分发挥学分制以学生为本的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施行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不断为社会和国家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而基于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学校需要通过管理观念的转换,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革新,来不断提高管理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