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情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迄今为止,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幽默的概念并未达成一致,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它的定义包括了社会、发展、情感、认知和生理等多个方面[1]。 幽默是一种正向的心理特征,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自身创造力; 选择采用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去解决困难和舒缓压力; 还会作为一种润滑剂促进我们的社交关系与沟通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心理学对于幽默的测量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有自然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自我报告问卷法,具有代表性的工具有以下几点。
幽默感量表(SHQ)由Sevebak 根据幽默感三维度编制,测量个体幽默敏感性及喜好能力[2]。
应对幽默量表(CHS)由Martin 等人编制,测量当面对压力情境时,个体将幽默作为应对方式的程度。
大学生多层次幽默感量表由田伟翠、 杨凤娟等人编制和修订的,测量幽默理解、欣赏、表达、创造4个层次个体的幽默感水平。
情境幽默反应问卷 (SHRQ) 由Martin 等人编制,用于测量个体应用幽默缓解压力的能力,调查个体的幽默外显行为(如大笑)出现频率和在压力情境下的应对方式。
幽默类型问卷(HSQ)是Martin 根据幽默类型编制的,主要有4 个维度:自强式幽默、亲和式幽默(适应),自贬式幽默、攻击式幽默(不适应),后来我国学者陈国海对其进行了修订,并通过检验发现其信效度较高。
1.2.1 幽默的人口学特征研究
在同性交际和异性交际中,幽默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创立团结和建立亲密关系是女性运用幽默的主要目的, 男性更多地把幽默当作地位竞争的一个途径[3]。 女生比男生更多的使用积极的幽默风格,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的使用亲和型幽默风格;大一学生相较于其他3 个年级会更多地运用自强型幽默风格;在嘲贬型幽默风格的运用方面,大一少于其他年级学生,城镇学生多于农村学生[4]。 城镇生源大学生使用幽默感多于农村生源大学生, 学生干部多于普通大学生[5]。 对初中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在幽默感应用维度上,男生高于女生。初中二年级学生明显比三年级学生高, 三年级学生在各个维度得分都较低[6]。
1.2.2 幽默与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幽默感越强的个体, 少焦虑更乐观[7]。大学新生对幽默持有正性的态度,其幽默创造能力、社交幽默能力和幽默应对能力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就愈高,支持了幽默对心理健康的正性功能[8]。 大学生把幽默当作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有帮助,积极的幽默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帮助, 而消极的幽默风格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害[9]。 袁立新也提出,压力事件对低幽默感的学生影响更大,更易产生抑郁[10]。
幽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关系[11]。幽默还可以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 减少人际冲突, 提高组织绩效[12]。 儿童幽默感训练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将有关幽默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幽默感[13]。 幽默感特质也可以正向预测学习环境乐趣感知。 当学生之间的互动充满幽默感, 学生的生活就会充满欢笑与愉快[14]。
现代幸福感研究取向主要为主观幸福感(从快乐论出发,认为幸福是通过情感外显的,幸福的人会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和心理幸福感(从实现论出发,认为幸福不只有情感体验,还包括人的潜能的实现)。
幸福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在心理学领域,对于幸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热点。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没有疾病,为幸福感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之后,Diener 在《主观幸福感》一文中对幸福感进行了的定义,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 随后,Diener 又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一文中,把描述比较、理论构建、测量发展确定为西方幸福感研究的3 个主要发展阶段。 此后,国外学者对幸福感的研究逐渐趋向深入化、系统化、应用化。
我国最早研究幸福感的是杨彦春等人对老年人精神卫生的研究。之后,项曼君等人针对老年人的幸福感进行了研究。此后,国内对幸福感的研究群体逐渐多样化,针对运动员、下岗工人、城市成年人、儿童、初中生、大学生、残疾人、教师群体、旅游者、流动儿童、军校学员、留守妇女等都进行了幸福感的研究[15]。
随着国外学者对幸福感的研究逐渐趋向深入化、系统化、应用化,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所采用的工具也渐趋多样化。 迪涅等发表了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刘仁刚等人修订了大学幸福量表;卡明斯等人编制了幸福指数量表包括个人幸福指数量表及国家幸福指数量表等;尹海兰编制了《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问卷》;李靖等人修订了《Campbell 幸福感量表》;吉楠和李幼穗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郑雪等修订了《国际大学调查》量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尹海兰编制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问卷》;赵淑媛自编的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孟万金等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家庭幸福感量表》。张冲等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综合幸福感量表》;Dambrun 等编制了《主观真实-持续幸福感量表》。
在已有探讨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发现,身体健康、职业、居住条件、性别、年龄、需求、目标、工龄、学历、人格特质、价值观、应对方式、适应性、自尊、性格优势、工作时间、家庭功能、休闲、家庭心理需求、亲子依恋、心理资本、社会资本、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亲子关系、学校资源、朋友圈的点赞数量和频率、自我效能感、社交网站自我呈现、积极的资源支撑体系、个体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志愿服务参与、社交联系、经济状况、社会比较、时间比较、感恩、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发挥亲子、同伴、师生关系的联合作用、体育锻炼、运动参与、生活事件、家庭抚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无聊倾向、环境、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学业成绩、情绪调节策略、团体心理辅导、时间洞察力、文化智力、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开设、社会福利、利他行为、对个体的幸福感呈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Ford 等人通过调查4 种个性特征、幽默风格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幸福感与自我提升和亲和幽默风格呈正相关关系; 与攻击性和自贬式的幽默风格有负相关关系,快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使用积极的幽默,避免使用消极的幽默。高外向性、高控制点、高自尊和高乐观的人更快乐,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使用积极的幽默方式[16]。Heintz 等人通过日记研究探索了45 种日常幽默行为,以及它们与五大人格特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即使在性格和幽默风格受到控制的情况下,愉悦、逗乐和自我导向的幽默行为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17]。 Ruch 等人探讨了8 种喜剧风格与艾森克人格系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喜剧风格(幽默、有趣和机智等)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与(讽刺和冷嘲热讽)呈负相关关系[18]。 Wang 等人发现情绪智力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的正向预测,部分是由学生使用自我提升式幽默的倾向来解释的。同时,情绪智力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部分可以用他们倾向于使用自贬式的幽默来解释。 研究结果表明,幽默风格是联系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机制[19]。 Jovanovic 等人探讨了幽默风格在人格(外向性和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外向性和神经质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部分通过自我强化式幽默的中介作用来解释。此外,亲和式幽默被证明是神经质和情感幸福感之间关系的部分中介。其研究的结果表明,适应性幽默风格可能是联系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机制之一[20]。 杨凤娟等人发现外倾性高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亲和型幽默。 倾向于使用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的个体,将会导致较差的人际交往,较弱的社会支持系统,还会降低幸福指数。 亲和型幽默对幸福感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倾向于使用亲和型幽默的个体,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利用积极的幽默方式进行交际, 会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好感,从而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支持,进而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幸福感指数[21]。沈可汗等发现,幽默感高的人能较好地处理困难及人际关系, 幸福感高的人面对生活态度更乐观, 在日常生活中也更愿意使用幽默来作为美好生活的润滑剂[22]。
综上所述,幽默与幸福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适应性幽默可以正向预测幸福感,今后可以从幽默的适应性方面着手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首先,关于二者的研究大多是横断研究,不能得出因果推论; 未来可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来调查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拓宽研究的深度。 其次,关于二者的测量大都是通过自我报告来评估的,自我报告测量可能更容易受到自我报告偏差的影响,比如,社会赞许性效应。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提供者和多种评估方法来减少这种偏差。 研究对象大都是学生群体,较少考量一些特殊群体的调查,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特殊群体的调查,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对于二者的应用研究还比较鲜见,未来的研究可以注重幽默感和幸福感的应用研究,比如,教育过程中可以开设提高幽默感和幸福感的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