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增强农村青年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
——以温州市S村为例

2020-01-02 18:38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统农村文化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16)

1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回顾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的深入实施,乡村社会发展得到一定改善。随着时情和世情的变化,农村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当前大量的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农村,乡村振兴主体弱化和缺失的问题揭示出农村青年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和矛盾。一方面受到快速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乡村文化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化,“文化凋敝”、“乡村衰弱”等现象凸显,乡民们对乡村的发展信心不足,乡村文化自信不断缺失;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的农村青年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多样性文化,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接受着新的洗礼,他们对家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文化认同弱化,乡情逐渐淡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青年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同时,文化的重要作用也被进一步凸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政府将青年与文化两大要素纳入乡村振兴的视野范围,立志于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的三元体系。当前国内学术界基于不同视角对三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乡土文化核心特色和特点,指出当时原有研究的误区在于“只见物不见人”。这一著名论述仍为当前的乡村社会研究奠定基础框架。党的十九大之后,将乡村文化研究置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国内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广泛探讨了乡村文化的功能、发展现状和困境、文化振兴路径及文化主体培育等,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关于乡村振兴与青年的关系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青年与乡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学者关注到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青年缺席的现实困境,也有相关研究围绕着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年的职业发展及乡村人才振兴等角度展开,在解决策略方面提及到国家的政策关注、社会的舆论导向及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关于青年文化自信的研究。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后,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就文化自信的界定、文化自信的特点、文化自信的原则和落脚点,及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但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将青年置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并将青年本土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探讨其文化认同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重塑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和对策等研究较为有限,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2 农村青年文化自信的案例分析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过去的40多年受到快速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社会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转移,出现“乡村衰弱”的现象。本文重点选取温州市主城区近郊村庄S村为个案作分析探讨。

S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侨村,地处瓯海区南面,是著名的塘河八景“穗丰怀古”的所在地。村中人文古迹众多,刘基庙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庄后山上的西周土墩墓更是跨越了3000多年的岁月。现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87人,40岁以下人口1498人,其中有533人在国外定居,占40岁以下人口的35.5%,另有约30%的青年定居在本村以外,现常住在村中的青年们,多数是在温州城区工作和学习,在村中谋事的占一小部分。

笔者曾于S村所在街道从事共青团工作。期间,曾深入接触和访谈了村委干部及青年村民,对该村青年现状及其对本村文化认同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温州地区农村青年文化自信的状况,笔者以S村为样本设计了调查问卷,重点了解S村村民对本村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及对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态度。问卷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101份,回收101份,回收率100%,有效100份,有效率99%。

通过问卷调查能够发现,关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大部分村民对本村传统文化有基本了解,例如对各类“非遗”技艺、刘基庙等历史古迹有深入了解的占据一定比例,问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太清楚及其他只占到约17%。其中,亲朋好友的介绍是了解本土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占总数的75.25 %。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有88%以上的村民认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并且现在的影响仍然很大,约占40%。其中社会环境与家庭影响是对本土文化自信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合计占84.16%。但问及是否参与传播传统文化活动时,经常参加的人数只占到5.94%,关于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态度,持乐观心态的比例不到一半数量,只占44.55%。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S村的传统文化的种类丰富多样,但文化自信到底自信的是什么文化,本村村民并未形成较为明显的共识,而是呈现出一定分散性,可以说,能够形成真正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乡土文化”,还未能真正植根于村民的心中,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示范带动效应。

另一方面,通过对该村部分村民的访谈,了解到本村青年虽对传统文化有基本的认知,但关于村庄历史文化渊源、发展脉络等了解不深。而对于生活在国外的1700余名华侨华人之中,青侨一代较之老侨一辈,已较少沿袭家乡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本地青年现状及特点表现如下:首先,外出人口多。主要是乡村常住人口减少、青年农民比重低、农村青年外流多等现象较为明显;其次,有回归意愿的不多。主要认为相比于城市,乡村发展机会较少、社会资源不充分、生活便捷性不足、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如城市;最后,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由于多数青年长期生活在国外或外地,能接触到乡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传统文化逐渐萎缩,青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呈现与乡村疏离的倾向。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农村青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倾向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需要多维度考量。从宏观方面来看,相关政策对农村青年的作用和价值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政府对青年价值、青年作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青年在乡村振兴进程当中应该承担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价值等议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 而在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虽然对青年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等领域的作用和价值有所认识,但依然缺乏具体的行动纲领与实施意见,或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中观层面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给乡村文化发展带来较大束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但在过去40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由此带来的乡村的经济滞后、教育资源不均及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也进一步促成了乡村人口大量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文化自信逐渐丧失扎实的根基与土壤;同时,这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因为教育、就业等原因流向城市,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关系网络被瓦解,导致他们对自身文化感到陌生和迷茫。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价值理念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城市文化逐渐演变成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这类代表着“先进、时尚”的文化较大程度地冲击着农村青年的价值判断,对比之下,被贴上“落后、愚昧”标签的乡土文化更加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同时,传统乡村社会里“逃离农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青年对城市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向往,进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逐渐淡化。此外,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发展,使得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也更为宽广与开放,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文化,因此对乡土的记忆和情感也不再那么强烈,归属感与认同感不强。

3 增强农村青年文化自信的对策建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基于温州历史以及发展现状,为发挥农村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应当着重提升农村青年的文化自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培育农村青年的文化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青年逐渐替代父辈成为社会主体的时空维度下,农村青年作为当前乡村发展建设、文化承载的主体,理应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更应当主动去了解和知晓自身文化的来历、特点和未来发展。因此,要培育农民青年的文化自觉,当他们对自己的文化非常熟悉,并且能够认同自己的文化,才能够更加主动地保护、传承和传播自己的文化,从而真正发挥文化的主体作用。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塑造。青年时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文化自信培育上的引领作用,这不仅是青年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再则,要强化乡村文化认同教育。农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传授的重要阵地,应当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本土文化教育,增进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3.2 夯实乡村文化传承的基础

农村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与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紧密关联。近代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逐渐消解了原本根植于农村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但文化无法割断,传统的乡土文化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社会的传统习俗和思维方式。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必须保护好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例如上述案例穗丰村,刘氏一族将近2000多人,一脉承自明朝开国元勋文成公刘基(字伯温),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为纪念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弘扬和传承刘基文化和精神,刘氏后裔众筹3200万兴建了伯温楼,为村民展现和保存刘基家族文化、宗祠文化、明清艺术瓷器、古村风貌和历史文物等重要文化资源。当这种传统文化资源完整呈现,能让村民感受到自身文化的魅力,并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对坚定自身文化自信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要做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接续,通过对仁孝诚信勤劳质朴的伦理价值、道德观念和生活作风的传播和推广,对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的建设和宣传,才能让其思想文化精髓扎根于农村青年的心灵深处,增进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3.3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文化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提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文化的传承延续并不是简单地守旧或者回归,能够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使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焕发出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实现文化接应时代的传承发展。 因此,要着眼于时代的变化发展,在继承中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价值体系。例如温州地区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族群文化、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观念品性,过去曾为“温州人闯天下”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而当前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对这类优秀的文化进行再系统挖掘和梳理,为“温州模式”的延续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涵养和历史支撑。

3.4 发挥“乡愁”的助推作用

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投入建设。在乡村振兴中,依托“乡情”“乡愁”的优势,是支持人才回归的优良举措。如温州市出台的“家燕归巢·智汇温州”大学生招才引智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更多优秀青年回乡就业创业,但目前“人才难引、难留”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农村青年,有着适应家乡环境的天然基础,因此,在创造发展条件和优化人才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从情感和文化上“引人留人”,唤醒他们在文化和情感上的记忆,坚定其对乡村的文化和情感认同,才能肩负起家乡建设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另外,在全球化发展与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也不可能再回到‘乡愁’记忆中的乡村,他们的文化自信需要更加开放、活力且未来可期的土壤,才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全心投身到乡村振兴发展之中。

猜你喜欢
传统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