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互联网+”持续向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渗透。与此同时,面对当前“APP”一代,及“互联网+”带来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新变化、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代视域下“互联网+学生思政”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与新举措。
当前,“互联网+”已运用于医疗、金融、交通、教育及支付等众多领域,且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学生思政”则是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大创新,这一实践举措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发展。
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如何因事、因时、因势改进和更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能够适应全球网络化社会发展的形势,迫切需要“互联网+”提供新思路、新策略。同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数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也需要“互联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互联网搜集、整合学生感兴趣、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打破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性和不对等的弊端,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和环境支撑,也能让学生思政教育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我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高达26.0%。[2]由此可见,青年学生人均每天在线时长达4小时。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络产品参差不齐、虚假信息极易将大学生引入歧途。同时,大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其信息判断能力、自我约束力、隐私保护及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容易陷入网络成瘾困境无法自拔,甚至出现思想异端、价值观扭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对网络空间的治理,使用正确网络舆论引导,创建新时代健康绿色的网络文化。[3]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产品生产,不仅能增强学生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促使学生规范网络行为,为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添砖加瓦。科学合理地引导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强化法制教育,提高其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学会自觉抵制亚文化冲击,以促进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4]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党领导高校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学生思政工作,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导向、积极引导与鼓励激励等功能,满足学生对最新教育方式与自身思想理论水平提升的需要。根据电子科技大学沈葳博士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调研结论,48%的大学生认为“党对网络建设的领导有助于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仅有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也认为我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从国际形势上来看,西方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点,通过散布虚假舆论,垄断网络信息来鼓吹西方价值观念,妄图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入侵。我党加强“互联网+”学生思政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在大学生群体中宣扬和树立“四个自信”的价值观念,让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无功而返。
“互联网+学生思政”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和“学生思政”的叠加,而是让“学生思政”教育适应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互联网思维的牵引下,深入推进自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生思政工作的融合创新,全面推进学生思政创新发展。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分散各处的要素,从点对点的连接,变成了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网状结构。利用技术优势,使数据信息资源“多跑腿”,实现部门间的互通互联。就像习总书记提到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全员即全体教职员工承担着学生思政教育的职责。辅导员、教师、行政、后勤等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达成立德树人共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引导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回归到育人本位上来。全过程即自大学生入学至离校的求学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涉及到的学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寝室、资助、评奖评优、后勤等部门环节。这些数据与信息的分享和聚合,便于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
对教育者而言,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以“互联网+”的创新举措进行“学生思政”教育时,具有多角度、多向度、多维度的特征。一是突破了教育时空的界限,受教育者搜索到网络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二者,以互联网为工具,师生间可以方便地即时互动交流,双向反馈。就教育手段而言,面对海量信息,更加强调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手机端 APP、MOOCS、云课堂、在线直播、虚拟现实(VR)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环境而言,信息传输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变为网络可视化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反馈、教师跟进多向性传递,教育模式也从传统的课堂线下教育,发展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思政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个体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等功能。[5]个性化、及时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三观”。对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上体现出的不良思想与行为,实时监测及时反馈。基于矛盾特殊性及个体差异性,教育者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有助于及时扭转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避免不当言行和不必要的损失。
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思政教育创造机会。目前,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出现了“面聊”中国校园师生移动互联终端,教育大数据“学生画像”等应用,这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新特点,需要深化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学生思政工作的前沿阵地,建设“寓教于乐”的第三课堂。据调查数据,86.6%的受访学生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持肯定评价。同时,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如何采用先进技术为学生思政工作服务。[6]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团队搜集全国 35 所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调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及大学生群体文明素质的评价,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为提升学生思政工作成效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7]大学生实时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对获取网络内容及渠道的要求更高,构建学生喜爱的主题思政教育网站,打造精品网络文化。如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机构都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辅导员及教师个体也建立了有温度、高人气的自媒体。我们在遵循网络规律基础上,深化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趣味性与思想性,贴合大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的方式积极占领学生思政前沿地带。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思政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来达到授人以渔的教育效果。运用先进信息化载体,目前已有且运行效果不错的实践形式有,通过微信公众号、APP、MOOC、微课、翻转课堂、虚拟现实等技术及产品进行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通过云课堂、云平台、青年大学习等打卡模式实时落实大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大学生自觉主动利用先进技术满足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反之,从内容体验者的角度,大学生通过搜索、点赞、收藏等方式对网络思政内容作出价值判断,产生实时数据反馈,促进高质量且受欢迎的学生思政内容的出品和产生。
作为“学生思政”教育主要载体的思政课应积极回应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电子科技大学已有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之举——建设思政智库。在及时发现热点事件、头条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解析,提取关键词、评估热度、分析趋势、绘制走势图、抽取摘要,呈现原始的人物、事件画像及原始数据等,提供网络舆情事件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和展示。[8]借助可视化结果分析,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给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全校范围内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等教师都具有学生思政的功能。传统的学生思政教育各自为政,每个部门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价值未释放。在发掘网络资源的优势下,扩充“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协同局面。专业课教师应当积极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工程伦理教育、民族历史文化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职能部门的教师是学生认识学校的一面窗口。在每一次与学生相处及为学生的服务过程中,行政教师可以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其人格魅力,发挥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文化熏陶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寝室文化、饮食文化等。
“互联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2015年 “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以来,短短数月就带来理念和市场的巨大变化。它以几何级的速度融合渗透,几乎所有领域都在思考和对待其融入所引致的变化。[9]“互联网+学生思政”这一创新发展实践将学生思政融入到当今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下,深化学生思政教育,拓宽思政教育的形式,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加强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创新建设,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与新举措,值得我们每一位学工人学、思、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