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璇
(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自古以来,大运河作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在加强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沧州位于河北境内,大运河从中穿过,长期以来,在大运河文化的影响下,沧州地区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非物质文化艺术,满足了当地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在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保护过程中,沧州地区可以借助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这一载体,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在继承和创新的优势,推动当地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沧州位于华北平原,大运河从城中穿过,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历史悠久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比较有代表性的吴桥杂技、西河大鼓、泊头武术等。
青县哈哈腔属于当地传统的戏曲艺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多种剧目,风格诙谐幽默,具有音乐属腔体的特征,主要以板胡和四胡作为伴奏乐器,以《四进士》和《访苏州》作为代表。青县哈哈腔传统朴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当地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演内容上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表演真实细腻,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特点。
木板大鼓是流行于沧州等地区的曲艺鼓书形式,在表演过程中,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一边说唱词,一边进行敲击,还有专门的三弦伴奏,沧县文化馆获得“木板大鼓”保护单位资格。木板大鼓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样式的板式结构,整个表演说唱结合,唱腔十分粗狂浑厚,体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气息,经典的曲目有《目连救母》《金环记》《英烈春秋》《包公案》等。
西河大鼓作为当地传统的鼓曲形式,是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的,大约发源于清道咸年间的河间地区。西河大鼓表演方式比较简单,主要分为“说书”“唱段”两种方式。“说书”通常为实口实词的中长篇,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唱段”没有说白,通常一个曲目包括100到200句唱词,多属于娱乐性、故事性、抒情性的诗词,朗朗上口,很受当地人们的欢迎。
黄骅麒麟舞通常分为麒麟舞扎制和麒麟舞,每到元宵节,当地人们就会舞动麒麟舞,祈求风调雨顺,迎祥纳福。民间艺人通常利用竹木搭建4到5米的麒麟骨架,然后在其外套上缝制丝绸和镭射纸,当做鳞甲;然后利用油彩在相应部位绘制眼睛、嘴巴、牙齿等,整体形象高大威猛,色彩鲜艳。在表演过程中,通常由两个男青年进行表演,前者负责扭动麒麟头,后者负责尾部表演,需要在音乐和锣鼓伴奏下,踩在1米多高的高跷上进行闪、转、腾、挪,这种项目对演员表演能力要求很高,再加上麒麟制作工艺复杂,黄骅麒麟舞表演艺术保护面临很大的挑战。
黄骅渔鼓是流传于沧州黄骅地区传统的说唱艺术,最早发源于渔民自娱自乐的形式,通常采用渔鼓和简板进行伴奏,整个表演过程节奏欢快,节拍变化灵活,为了渲染气氛,有的表演人员加入了二胡、笛子等伴奏乐器,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代表曲目《南游》《北游》《东游》《西游》等,很多业内人士利用黄骅渔鼓的元素进行音乐的创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再加上这种艺术没有专业的艺术,导致原有的黄骅渔鼓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近些年来,虽然沧州地区加大对音乐文化的保护力度,各地文化馆也不断增加投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受到保护途径、保护经费、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保护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沧州地区沧州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8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彰显了沧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从目前管理保护现状来看,存在保护不当的问题。有的地区缺乏对传统非遗音乐文化保护缺乏经验,没有制定长远的保护计划,影响了保护质量。有的地区为了进一步开发音乐文化项目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脱离内在的文化价值,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甚至遭到不应有的破坏。
沧州本土非遗音乐文化需要进行保护、利用与传承,需要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和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不同音乐文化项目需要投入不同的经费,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的影响,保护经费投入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有的地区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部分音乐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消失。并且由于音乐文化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保护不到位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保护质量。
从沧州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现状来看,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虽然对外宣传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具体保护工作举步维艰。有的地区借着非遗音乐文化的名义,盲目开发旅游产业,不仅浪费了资金和人力,而且对当地非遗保护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从音乐文化保护参与度来看,沧州地区主要采用政府主导保护的方式,缺乏高校和企业的参与,很难进行高质量的保护,不利于开发音乐文化的基本价值。
从非遗音乐文化融入沧州高校来看,其中沧州师范学院和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被称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这为传承和创新本土音乐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扩大影响力,能够充分发挥当地高校特有的教育优势。下面就如何把非遗音乐文化融入沧州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展开论述。
为了更好继承沧州地区非遗音乐文化,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需要深入开发沧州地区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做好校本教材编著工作。第一,增加音乐文化校本教材的投资,聘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专业人员,进行实际走访、调查,做好史料遴选、编辑工作,再经过教育部门审核、修订,编制出高质量的音乐文化教材。第二,可以开发《沧州地区非遗音乐文化发展现状》《沧州地区非遗文化知识》等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真正让传统优秀的非遗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做好音乐文化的普及,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承人。第三,为了丰富当地音乐文化教材内容,开发编排人员要充分借鉴其他地区非遗文化教材的经验,做好内容优化、选择工作,合理设计教材板块,提取最精华的部分,配以文字、图片说明,选择适合高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形式,让学生更好更快吸收音乐文化知识,提升教材的质量。
沧州地区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针对自身音乐教育特色课程。第一,当地高校积极创造“非遗音乐校园品牌”,整合校本教材资源,让高校成为民歌、民舞、民乐传播基地,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扩大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范围内的影响,激发学生参与继承和发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更多的音乐文化传承人才。第二,在非遗音乐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做好音乐文化推广工作,让高校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音乐文化遗产,激发他们的保护文化意识。第三,把非遗音乐文化理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沧州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高校在开展非遗音乐文化教学中,需要融入先进的音乐理论,建立音乐文化保护中心,对标高位、系统规划,设计出育人突出的音乐文化活动课程,焕发音乐文化生命力,不断开发内在的艺术价值、育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沧州地区高校在展开音乐文化课程普及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壮大。第一,从内部音乐教育师资来看,高校要依托内部音乐设备、音乐资源、音乐环境等优秀,认真开发本土化音乐文化资源,培养内部优秀的音乐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自觉投身在音乐文化开发和教育中,弥补以往教育存在的不足。高校还要整合现有音乐专业教师资源,提升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效果。第二,从外部音乐教育师资来看,高校要聘请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人和相关专家组织专门的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组织感兴趣的学生深入乡间村落,向这些民间音乐艺术大师学习,改变以往单纯以演唱、演奏传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音乐技艺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因此,高校需要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内培训,对外吸收,不断提升音乐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全面做好高校音乐文化教育工作。
沧州音乐文化教育不仅要开发项目本身的艺术魅力,还需要发挥大运河文化带的推动作用,借力赋能,针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做好分类,让优秀的音乐曲目走进校园,而不是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针对沧州地区传统节日,高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观看民间音乐艺术活动。以说唱类和鼓类音乐项目为例,高校可以指导学生社团与民间传统艺术团加强交流,共同开发新的音乐项目,在丰富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魅力。第二,做好校内教育与校外展演。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需要丰富校园课堂学习方式,以课堂为核心,塑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文化环境,把校外实践展演为补充,全面做好非遗教育传承。第三,针对濒临灭绝的音乐文化项目,高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增加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