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哲
(青浦区绿化管理所 上海 201700)
道路(马路)不仅是城市的经脉,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在城市中,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今后人们说起青浦,想到的除了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厦之外,还有韵味十足的“永不拓宽”街道。
马路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元素之一,对延续城市文脉和丰富城市底蕴有着重要意义。上海的马路之多、相关历史之丰富在全国也是名闻遐迩的。时称上海的“后花园”的青浦坐落于黄浦江上游,有着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保存着上海最为悠久的文化之源(崧泽遗址),她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永不拓宽”马路。
交通和街道保护如何权衡,直到今天依然是横亘在城市发展前的难题。不少人觉得保存城市老街风情是好,但交通流畅性怎么办?时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说:“街道宽窄和交通通畅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国外某城市针对堵车严重的现状,采取的方式竟然是缩短部分道路红线宽度并加强公共交通设施投入,国人在经过反复比对后,大部分人主动放弃使用小汽车等私人交通工具,从而解决了几十年悬而不决的堵车难题,也对社会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城市的“可读性”有赖于“人”的解读。每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联系密切,我们是生活场景的参与者,也是观察者,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着由诸多个体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如果主要道路缺乏个性,或容易互相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城市的个性就会缺乏。因此,“永不拓宽”的道路更有利于城市文化脉络的保留,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文化元素与城区功能有机融合的有力举措之一。
根据本市《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永不拓宽道路是从各地区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中遴选而出。青浦区于2011年获得市政府批准,出台了七个区域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分别是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朱家角历史文化风貌区、练塘镇历史文化风貌区、金泽镇历史文化风貌区、白鹤港历史文化风貌区、重固镇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泾蟠龙历史文化风貌区。我们将从这七部风貌区相关规划中梳理出青浦区“永不拓宽”道路的建议清单。
笔者根据青浦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梳理出青浦区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的清单后,将其中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最为明显的道路挑选出来。这些被挑出的道路应承载着青浦人的记忆,有着自己的故事,能成为青浦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象征载体,沿街的建筑风格多样或者具备某种统一特点,可具备一定的商业活动氛围。
大部分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存在着建筑外立面脏乱、破损,有的宅外墙还是油毛毡结构,有的建筑重新装修使用的铝塑门窗破坏了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部分建筑搭建与历史形象不符,破坏了整体视觉效果。部分古镇建筑构筑物(空调外机、遮阳雨篷、装饰阳台、晾衣架、弱电强电箱等)没有进行统一装饰,各种管线布设较为凌乱。
除了对风貌保护道路不进行红线拓宽之外,还要对道路配套环境进行适当的综合整治,同时挖掘与此道路有关的人文故事进行挖掘。比如上海的“武康路”。当时,武康路通过一系列“微更新”措施进行街道整修,如统一沿线建筑立面的色调,把与武康路有关的历史资源、良好的环境面貌打造为旅游推介和文化宣传的热点。
风貌保护道路(街巷)需要进行建设、修缮、整治活动的,除应当符合相关规划外,还须符合《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要注意道路规划红线及街巷控制线要求、沿街建筑退界要求、沿线建筑色彩要求、绿化和古树名木保护要求、户外广告及店招要求、城市雕塑、围墙形式、地面铺装的要求等。其中,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绿化应当符合历史风貌,不得减少原有绿地面积,依法保护古树名木,保留有特色的街道行道树,并可结合实际,布置立体绿化。
公园路位于青浦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道路两侧以悬铃木为行道树,途径著名商业中心东方商厦、青浦宾馆、和平桥公共绿地、上海市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曲水园、凯特利广场、青浦区政府等重要单位。
浦仓路位于青浦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沿街商业林立,更有“樱花”打卡点,每年春季,早樱初开,那一周,那一处,人头攒动。如今,浦仓路的樱花小道已成为青浦人每年必去的“景点”。虽樱花花期非常短,就像这条路一样短。但每年不忘花开,每年舍得离去。
北大街位于朱家角历史文化风貌区,号称上海明清第一街,又名“一线街”,全长两华里多,最窄处仅二米。两边古建筑、名店、古桥、弄堂林立,砖木结构小楼,滴水檐几乎相接。朱家角北大街两侧民居建筑有着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修建经验和设计手法,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受到生产力发展和生活变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风格。
上(下)塘街位于金泽镇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金泽古镇的核心地带,整条老街采用白墙黛瓦,赭石色装饰构建出江南水乡格调。
下塘街、东风街位于练塘镇历史文化风貌区,串联朝真桥、隐真道院、文化市集等景点。练塘镇,原名章练塘。练塘位于青浦区西南,呈长方形,东西走向,东起惠世庵,西至西虹桥,东西南北各设水栅为障,三里塘河贯串全镇,上有古桥10座。
十字街。相传,清初江宁人陈君化避难迁居小涞聚,又迁徙至蟠龙里,因家资富饶,开设质库及布庄,引来许多标客商户聚集,于是又成市为镇。南北宽半里多,东西长一里,左枕蟠龙浦,中夹墅泾;东西街东至汇龙桥,西至凤来桥;南北街南至圣堂,北至大寺。清中叶,以“十字街”为代表的蟠龙商市已胜于诸翟和七宝;清末,“十字街”遭太平军焚毁殃,陷于萧条;民国初年,“十字街”再度兴起,商业分工更趋完善,街上大小商肆有百余家,每天的集市有晨、昼两市,其繁荣程度超过诸翟、七宝,成为青东著名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