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徐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顺应“互联网+”环境,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话语体系和优化网络宣传,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角色意识,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要由过去教学活动的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作层次化梳理,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学习方案,运用包括网络、媒体、即时通讯等在内的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提取有益于自己学习和成长的科学、健康的信息资源,主动提升自己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利用新媒体创设个性化的育人环境,建立个性化学生学习平台。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平等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努力创设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第一,使用微媒介进行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实时便捷的独特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媒体随时编辑和推送富有人情味、感染力的短小精悍的宣传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融合。不断拓展“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增强网络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以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将高深的理论浅显化,使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极大地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使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愈加生动鲜活,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使大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展开交流讨论,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鉴别和价值选择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对话式话语。在“互联网+”时代,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是话语的垄断者和独语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倾听者。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缺乏感情温度的“独白式”的话语模式,用小故事解说大道理,用平等对话替代单向说教。运用贴近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和沟通机制,建立校园网上的互动交流机制和相关交流平台,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在校园网、高校论坛,BBS等媒体平台上表现出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观错位要及时予以回应和引导,不断提升互动交流的频次和深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化雨春风,吹拂到每个大学生的心间。
第二,网络式话语。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超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易接受充满个性、时尚新潮的网络用语。教育工作者应适应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心理需要,将语言网络化,通过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来帮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用轻松诙谐、精炼简洁、意蕴深厚的网络流行语和关键词,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动画、图片、图表、符号、字母、表情包等表现形式,对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形象化、生动化的解读和宣传,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并激活大学生的兴趣,甚至产生共鸣,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日常生活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化、抽象化的文本表达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及个性化的话语表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制约和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力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为此,需要将理论化、系统化、概念化、标签化、格式化的教材语言转换成大学生容易感知、乐于接受的“草根语言”,由“高大上”的学术话语转化成“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话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命力[2]。
宣传教育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必然要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3]”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搭建网络宣教平台、加强网络宣教队伍建设,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高点。
第一,搭建网络宣教平台。搞好网络宣传,传播的载体选择至关重要。高校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技术升级等方式,建设一批融理论知识、思想理念、生动趣味于一体的、特色鲜明、学生喜爱的网络宣教平台,努力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覆盖面,让主流声音在师生中听得见、传得开、立得稳。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专题网站,发挥官方平台的辐射作用。教育专题网站要以正面宣传的教育内容宣传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不良观点的消极影响,从而真正成为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坐标,激活大学生情感认同。其次,高校要主动占领校园微博、微信、贴吧、师生互动社区、移动课堂等宣传教育的阵地,通过学校官方的微博、微信、论坛、学生微信群或QQ群等,及时发布和推送“有速度、有温度、有信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最后,还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横幅、橱窗等宣传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主旋律,发挥其育人功能。
第二,加强网络宣教队伍建设。在“互联网+”时代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打造一支思想立场过硬、网络传播技术精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的网络宣教队伍。
首先,加强网络技术队伍建设。高校要培养一支网络技术管理人才,让他们负责网络平台的运行、维护、监控和管理等工作。同时,让他们充当网络“舆情员”和“把关人”的角色,对于网上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审查的工作,一旦发现网络舆情问题,立即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对于反动、错误的言论及时予以制止并切断信息传播路径[4]。
其次,加强网络评论员、监督员队伍建设。高校要培养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政策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网络评论员、监督员队伍,发挥他们的岗位特长和专业优势,及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言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交往环境。
最后,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与普通网民相比,网络意见领袖是在互联网世界里处在金字塔尖的少数关键群体,他们具有强大的舆论动员力和舆论引导力,能够将那些兴趣爱好相同的网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社会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把控网络舆论的形成和走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高、表达欲望强、思维敏锐、勇于担当社会重任的网络意见领袖。高校宣传部门要加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对话,了解动态,答疑解惑,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品质修养和媒介素养,提升他们的传播影响力。激励他们敢于担当,敢于发声,敢于抵制各种文化乱象,向大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对大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