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燕
(歙县文化馆 安徽 黄山 2452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积极保护和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是非遗精髓的真正载体,也是非遗传承事业的关键性因素[1]。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徽州文艺工作者就开展“挖掘、保护、抢救”徽州民歌工作。徽州民歌是徽州大地上一朵美丽的非遗之花,徽州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从小就喜欢徽州民歌;我是一名黄梅戏演员,2010年后就职于歙县文化馆。为更好地做好文化馆工作,在继续黄梅戏演出、戏曲进校园传承的同时,还不断学习各种表演形式,并参与徽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深入群众全面挖掘、整理徽州民歌。如今,徽州民歌一批又一批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们像一朵朵朴实无华的山花带着泥土的芬芳。
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近些年不断接触徽州民歌,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薄弱给保护工作带来被动。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定办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也使我对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充满信心,同时也进行了认真思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使工作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必须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要总结相关经验教训,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健康发展[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且涉及的知识领域也比较广泛。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单位,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各项保护工作,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知识普及等各项工作。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加上徽州方言的多样风格,徽州民歌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如今,在我县村村建起了农民文化乐园和乡村文化大舞台,扶持各乡镇创办了多个文艺演出团体。他们常年活跃在乡、镇、村文化大舞台上,为村民们演绎非遗民俗和各种类型的文艺节目,全县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注重资源的整合、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人民群众爱上非遗文化,让非物质文化代代相传。
政府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初步摸清家底,全面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以及保护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文化部门应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深入到每个乡镇走村串户,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需要保护的所有项目应建立起数据库。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非遗展示及各类展演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社会影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尊重其自身的内在规律。非遗传承方式是多样和复杂的。如今最关键的是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代表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创造和拥有者大多都是广大的群众,传承与传衍的地域也大多是在广大农村和各地乡镇。
2015年12月,我演唱的徽州民歌《葡萄架下》,参加第二届“两省三地”徽州民歌大赛获得二等奖。乡村春晚是百姓展示自己对乡土热爱的亲切表达,并且也体现了老百姓独特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创建,注入了文化元素,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乡村春晚活动的开展,为乡村群众送上了一份新年的文化大餐。2019年,我有幸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全国乡村春晚,徽州民歌节目获得领导及观众的喜爱。对非遗的保护,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性质而采取不同的、适合于该项目的保护方式,而不能照抄照搬。
应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群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全国乡村春晚节目不仅在电视转播,且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直播。2019年2月,徽州民歌节目受邀赴北京参加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一鸣惊人”节目展演、录制并在央视多次播出。实践证明,应利用“文化遗产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把非遗融入社会并成为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
今年六月,我的家乡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非遗夜市热闹开启,民俗表演、非遗展演、徽味美食携手汇聚。50多种徽州传统手工艺、非遗老字号,近千个非遗商品摆摊售卖,灯火辉煌下,再现流光溢彩的“盛世徽府”。“赏非遗、品非遗、玩非遗、学非遗、买非遗”,虽然非遗项目是头一回赶上“夜经济”班车,但火爆的夜市场景,还是让“赶时髦”的老字号和非遗传承人高兴不已。作为更具文化气息和美感的“地摊经济”,非遗夜市不仅挖掘、提升了非遗的旅游体验和价值功能,更加带动了文化消费的升级转型,营造了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
在文化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徽州民歌、剪纸等非遗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经过这些年非遗进校园的教学实践,如今已培养了很多小小“非遗传承人”。他们不仅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经常带着自己学到的本领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示,向不同的群体宣传非遗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非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走进了校园,从孩子抓起,使他们从小就认识、喜爱非遗文化。
古徽州人在辛勤劳作之余,用徽州民歌装点生活,弘扬“徽骆驼”的精神,用徽州民歌记录徽文化中最本质的一页,是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宝贵文化财富。新时代应以政府为主导,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结合地域实际,遵循非遗项目自身规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遗保护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