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欢欢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家声科第从来美”,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其在《儒林外史》描述的杜少卿就是他的化身,“一门三鼎甲”的天长杜家,实际上描述的就是全椒县吴家。吴敬梓在《文木山房集》卷一《移家赋》写道:“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进,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夸马粪。”其中的机、云,轼、辙,指代的是他曾祖辈吴国鼎等弟兄五人,其中四人成了进士,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叔祖父中又出两个进士,一个榜眼。吴敬梓曾祖父这一辈,正是全椒吴氏全面崛起的一代。
对于自己的家族为何定居全椒,吴敬梓追本溯源:“我之宗周贵裔,久发轫于东浙,有明靖难,用宣力于南都。赐千户之实封,邑六合而剖符。迨转递而让袭,历数叶而迁居。”①而高祖吴沛对后代子孙的影响可谓深远,“信作善之必昌,乃诞降于高祖”,吴沛是仲雍的九十九世孙,“自束发而能文,及胜衣而稽古”,专研理学,其文章语言自然朴素,且“奋发于制举”,但奈何“遭息翮而垂翅,遽点额而迍邅”,科举失败,壮志难酬,使其怅惘失意。最后选择,“守先而待后,开讲堂而雒诵”,“富贵功名等闲身,可知汗血在群儿”②,于是将希望寄托在五个儿子身上。同时,自己开始揣摩科举八股文的考试经验,写有“题神六秘”和《作法六秘》十二字的精髓,尽心教育儿子。
现存的《西墅草堂集》为吴沛的诗文集,共五卷,卷一是诗,卷二至卷五是文,收各体诗共六十六首,文共七十四篇。虽“于书尾药褁中收拾断烂,得有零巩片锦”③,但从中可窥见吴沛之为人为学、人生志趣以及生命观。
吴沛天性超敏,目可十行,求学严谨。吴沛友人姜曰广所题《西墅草堂逸稿序》写道:(海若先生)读书茅屋中商酌今曩。于曩人,必核其究;于曩事,必撮其曲。在求知的过程中,吴沛对于古人、古事从不妄作断定。他的文章“词如周秦间物,不寄篱,不傍户,不诡崕,独舒性音,与山水清,知其于此道中能自成一家言者也”④,可见其文章不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读书主大意,一切诠诂悉屏去”,主张抒写以个体性情,追求个体之文的独特性。所谓文如其人,“读其先尊人文,知其先尊人,人高而不避,旷而不散,深远而不曲遯”⑤,于此中可知,吴沛为人处事有责任感,遇事不逃避,性情旷达而不散漫,思虑深远而无机巧之心。吴沛之子吴国鼎在《先君逸稿小引》写其“为人颀伟不群,矫矫云中鹤胸襟洒落,内无关健,而信义风裁复不肯假借”来赞美其高洁、孤傲的人格。在吴沛家徒四壁之时,对那些无所依归的姑母“养之”“殡之”;遇到来自各处的穷儒生“辄解衣推食物,毫不作德色”,可知其为人不自视清高,有着善良与真诚的美好心灵。“喜奖进后学而不肯嚅聣贵介”,每有贵介相召,则感慨“大丈夫不能生致青云,有负知己,何面目效侯门曳裾哉”,并经常引用李九我先生的话告诫子辈:“丰殖干谒最足令人粗心,汝辈绝勿为也。”可见其不屈服、不干谒权贵。此外,吴沛在《西墅草堂初夏》一诗中写道“浮荣何足慕,潜心味义根”,意谓功名利禄如过眼浮云,有何可羡,精神上的丰富才值得人去追求。
吴沛科举失败,怅惘失意之下选择在家教书课子。在此期间,他所作《观获》其一和其二可见其于农村生活中获得心灵的闲适与宁静:
其一
秋事告方及,万宝已观成。高下尽垂颖,但见秋常晴。妇子腰镰集,老稚曳车行。相顾乐相笑,饱饭不欲争。有叟颇好饮,分漩在香秔。力田苦终岁,鼯饮腹易盈。
其二
向午初睡足,驾言陟前冈。刈歌互相答,因风与之长。枣时何纂纂,杂间梨与棠。田叟具壶榼,相饮已夕阳。不觉城市远,仰见归鸟翔。
第一首诗描写了秋事已到,农作物丰收的热闹场景——妇女与子女腰间挂着镰刀聚集在一起割麦,老人与孩子扶着谷车一同前行,一路欢声笑语。第二首诗,诗人由农家之乐,转而书写自我之乐。诗人午睡过后,驾车前往山岗。听着田地上随风高扬的歌声互答,看着远处枣树果实累累,梨树、棠树的繁盛。诗人应田家老人之邀一同饮酒,于不知不觉已近黄昏。诗末,诗人带着一种沉浸式的享受感慨道“不觉城市远,仰见归鸟翔”,城市喧嚣的记忆在农村生活的宁静中消亡了,唯有晚空中归巢的鸟儿在飞翔。从此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吴沛心中荡涤着一份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但另一方面,科举失败后的吴沛亦在诸多诗中流露出自己的孤独与失意,对家居生活清苦与寂寞的感慨。《观获》(其四)“秋凉入林薄,四壁蛩声传。稚子还读书,青灯西牗偏”所描写的就是吴沛居家时不时流露出孤独与失意的情绪。夜深人静之时,秋天凉爽的气候穿过茂盛的草木丛,墙壁四周传来蟋蟀的叫声,年纪尚幼的孩子还在读书,只见窗户旁的灯微弱地亮着,秋季凉风入林、蟋蟀声的传入、微弱的青灯,无一不营造出一份孤寂、冷清的氛围。
此类情感在其《赋得何处难忘酒》组诗中表达得更为明显。《赋得何处难忘酒》(其七)“何处难忘酒,居家奈若何。青山贫不改,白眼傲偏多”,科举失败,无奈之下闲居在家的吴沛受到乡人的白眼,可见全椒乡人的浇薄势利。“何处难忘酒,凄然念昔游。故人如雨散,胜地共云浮”,居家的吴沛遭受了乡人的白眼,一种无人理解的苦闷让其倍加想念昔日的知己。当吴沛收到友人的来信时,他“开涵便欲尽,覆卷还相仍”,那种迫不及待,一遍又一遍地阅览,将孤独感表现得愈发沉重。组诗的最后一首“何处难忘酒,翛然学养生。名关曾透脱,世网已分明”,吴沛回想着科举仕途的艰辛以及最终的失意欲寻求“养生”疏解自己心中的不痛快。
《姚隐君爱山七十寿序》写道“尝闻之气清为精,人清为贤,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久。噫!此其尊生之经,简身之旨题乎”⑥,“气”指的是个人的精神状态,“清”是一种清明的精神状态,保持个人精神状态的清明能够明察万物而得享长寿,成为贤人而能将恩泽广施,其叔吕龙川“处宗党恂恂默默无裂眥露龈劣态,并无虚恔习气襫襏之暇”⑦,处宗党之中小心谨慎,默然以对,没有耍小聪明的狡黠之心,“隐于农故所得趣于农最多,抵今寿至古稀而精神矍铄如昨日也”⑧,在此,吴沛对生命状态之清明表达了一定的认同。《叶封公东溪暨胡孺人携寿序》“余尝横襟而窥苍宙,凡纵生横生志属,纷纷莫计,而神奇腐臭两两嬗化”,认为天地万物之生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又相互作用,而人寿命长短,平安无病与否都遵循着内在生命之规律。《思泉上人六十寿序》谈及佛“空”,“四大五蕴究竟乌有”“殇子菌根究竟乌有”,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五蕴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宇宙之间一切法,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究竟乌有。并与此文结尾处作偈讚曰:“如来原是空,何以愿长寿。真身得常在,贵此血肉为。但此天人间,延转如一瞬。何以得常在,金刚不坏身。若无此幻身,金刚体何著。有如是长年,而可覔密谛。得此真谛脉,快乐无老死。维愿加修持,永却涅槃道。极乐眼前是,云何登西方。”⑨,因为一切皆空,那“如来”亦是空,不必希愿长寿,佛主的本体得以常存,在于以人之所为。天上人间,所经历的不过是一瞬间。勉励思泉上人继续修持佛之法门,珍惜眼前之乐。
此外,吴沛的祭文也传达出自己的生命观。“天地有劲直不挠之气,人得之以为生。大者以纲维世道,次亦以善成其身;不以数为修短,弗以运为升沉”⑩,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刚强正直之气,人得之而生,能做到“达者兼济天下,不达者独善其身”,因此,人不应该将寿命长短视为命数,也不应将升沉之因归为命运。面对死亡,吴沛在《祭奠庆宇》中说道:“呜呼!先生竟上賓耶!抑将返于真耶!”死亡不是走向虚无,而是向“真”的回返。
吴沛一生坎坷,他所为之奋斗的举业的失败,使其内心不时有过出世与入世的挣扎。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吴沛虽没能实现他的人生抱负,但其后选择在家课子教书的清平人生,尽心教育后辈,并于农村生活中寻觅到了心灵的宁静,亦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体悟。
《西墅草堂遗集》中的吴国鼎《先君逸稿小引》、吴国对的《先太史遗集重刻引言》、吴国器的《先君逸稿跋言》这些引言、跋言除了记述了其父吴沛的一些生平言行外,其中也可看出他们对于父亲吴沛为人处事、作学问的认同。此外,后代吴敬梓更是对高祖吴沛有着崇高的敬意。“先人结庐深山中,布衣蔬食一亩宫。青山层叠列画嶂,绿树槎枒映帘栊。门迎流水蓼花湾,牧唱樵歌竞往还。瑟樽无恙尘器静,指点深林暮霭间。(《文木山房集》卷二·诗《西墅草堂歌》)”⑪此诗描绘了吴沛在西墅草堂生活的清闲与自得;在这西墅草堂里,毫无烦杂世俗的干扰,没有对金钱权力的执着,唯有与自然、内在生命相亲的宁静与美好。“结庐”一词本源于陶渊明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深山”“布衣蔬食”带有隐士的意味。“青山层叠列画嶂,绿树槎枒映帘栊。门迎流水蓼花湾,牧唱樵歌竞往还”将农村之景写得具有文人的审美特征,充盈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瑟樽无恙尘器静”,“瑟”是一种高雅的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与节操。这是一种有瑟、有酒,远离尘嚣的一种隐士生活,“指点深林暮霭间”颇有看透世事,享受生命乐趣的遗世独立之态。因此,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吴敬梓对于高祖吴沛其人以及吴沛所居的西墅草堂有着某种美好的想象和神圣的崇敬。
可以说,吴沛的所留存的《西墅草堂遗集》、其为人为学的言行对儿子辈及其子孙后代在人格塑造、精神追求、人生选择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明代文人因自身世俗前途焦虑,以及对内在生命状态的自觉思考、自我调节的努力。
【注释】
①吴敬梓著.文木山房集[M].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②(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716.
③(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679.
④(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690.
⑤(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691.
⑥(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718.
⑦(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725.
⑧(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726.
⑨(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734.
⑩(明)吴沛撰.西墅草堂遗集[M].清康熙十二年吴国对刻本:770.
⑪吴敬梓著.文木山房集[M].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