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发:此次跟随倪文东教授到山东访碑游学,我大开眼界,领略了摩崖书法的神奇与魅力。摩崖书法散发出古奥、神秘以及自然教化的气息,大多集中在山水佳绝处,磅礡大气、融解自然,构成一种文化景观。
泰山摩崖书法数量众,时间跨度久,题刻品质佳,包括帝王亲制和名家书写两类,文辞优美流畅,书写体式优雅精致,制作款式精当,林林总总,性质各异。自秦汉以来,历代皆有名碑珍碣,其中有精细雕刻的制碑,又不乏形状迥异、寓意深刻的石碣,既有摩崖石刻巨制,又有玲珑的盈尺小碣、一字之作。书体更是多样,真草行隶篆俱呈,诸体融合自然,有挥洒自如的大家手笔,也有字体形拙的工匠之作,有龙飞凤舞的如斗大字,也有精致的蝇头小楷。摩崖书法的价值,也体现在其和大自然的融合上。
泰山摩崖书法以榜书为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出自北齐人的手笔即属此类。位于斗母宫东北方向1000 米的山谷中,字大约0.5 米见方,现仅存1067 字,被赞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字体篆隶兼备,书风古着遒劲,堪称榜书中的上佳之作。唐玄宗的《纪泰山铭》亦极为瞩目,此铭又称唐摩崖,全文1000 字左右,书体为唐隶,文辞典雅,书法遒劲,充分体现出盛唐风格。
铁山、岗山、葛山、水牛山刻经摩崖书法,令人敬畏。此石刻不单单体现出书法价值,更体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书法艺术表现佛教文化,融合大自然,传承久远,传播广大,洞达无极。这就是书法对文化的意义,对人类的贡献。摩崖书法就是书写于石上的中华印迹,书写着中华文明,印记着中国文化。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何忠富:时在己亥六月,随北师大倪文东教授,赴山东诸处访碑游学,欣然前往。首至齐鲁,及登泰山,徒步而上,喜观数处石碑,尤以《经石峪金刚经》为最,均在山半,非步行难觅。复行天街,步至玉皇顶,瞻唐玄宗《纪泰山铭》,数十丈之高,唐隶镌刻庄严,叹甚!后访孔孟府庙,诸碑得见,然,大者犹胜于二也。博物馆,诸处前访,然多处石碑已被馆藏,不亲视人,非倪老领协,均不能面。五山遍寻,尖山不存,铁山少字,冈山遍石,计37 处,处处皆到,葛山完整,铁牛山缺损半角。七夜六昼,所见所闻,犹难尽言,令予感慨万千,多处不明,亦已明了。遵师嘱记此浅言。
(作者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万贇艺舍书画研修院副院长)
武多义:我经常讲有关碑和帖的问题,特别是对经典的汉碑,如《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石门铭》《西峡颂》等。学无止境,温故知新。访碑游学,跟着倪文东先生看原碑、读原帖,聆听先生的讲解,我方知过去对于碑及帖的认识似乎是停留在形式上,即浅于该碑的年代,了解此碑的风格特点保存地点,等等,而对于碑帖的内涵,心中并不是很有数。访碑游学,实地考察,看到了许多汉碑的真实面貌,品到了汉碑之味,再通过先生的解析,进一步了解到汉碑形成和发展脉络。特别是看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水牛山、岗山等摩崖石刻,即感震撼。考察摩崖碑刻,感受到碑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根基与博大精深,我全面地认识了汉碑,开阔了视野。
曲阜师大的乌教授关于“碑帖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令我大受启发。此问题,涉及临帖的思想和方法,涉及对于“形似”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将会促进我“临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邹鲁金石拓片馆的参观,我见识了原帖,体会到了帖文化的价值,感受到帖文化对于促进书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在临摹时,借鉴碑的原帖,提高对碑的认识,加深理解,是提高临摹质量的重要环节。碑、帖及其碑帖上的字体,都涉及不同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观察、认识和理解之后,这些碑、帖和字体结构才会以思维结构形式储存在脑海里,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大有益。
不得不提的是倪先生精心尽力,用朴实真诚、一丝不苟之风来感染学生,使得活动有声有色,圆满成功。访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获益良多。
(作者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师)
李承乾:跟随倪文东教授率领的齐鲁访碑团,我对六地的碑碣摩崖进行探访。经此访碑活动,原本在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与古人之间的“对话”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问答。与那些碑碣摩崖共同置身于天地间,我仿佛与它们融于一体。
访碑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访碑的过程中,见到碑碣摩崖的实物之后唤起自己之前对它的记忆,将记忆与实物进行对照比较又会产生新的火花。访碑是一个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活动,不能仅仅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学习。在进行实地探访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灵感与感受。例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原来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我置身泰山之中,看到了金刚经的原貌,对它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大了。金刚经的摩崖文字与泰山交融,雄强、博大、厚重。环境依托文化闻名,文化依托环境而存在。整个的寻访过程或顺利或困难,或激动或失落。审美不仅在书斋中实现,也常常在行旅之中升华。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