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吴秀利
为了保证环境创设富有艺术美感的同时提高教师观察幼儿、促进幼儿投放和使用材料的能力,九月中旬,小班组针对美工区的空间布局、材料整理以及日常的区域内教师指导情况展开研讨。
首先对于有的班级面积较大的美工区,实行多维度分“区中区”,例如中间位置摆放两到三张桌子,满足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在桌面动手操作的小面积创作的需要,再拓展到室内较大的地面空间的身体动作等的较大面积创作的需要。其次,有支持性的墙面,如示意步骤图、绘本、工具书,以及用幼儿的作品做成的台历和活页小册子供幼儿翻阅借鉴。欣赏区的作品有2~3幅,成人的、同伴的、自己的作品,以及有价值的照片,更加符合小班幼儿的欣赏视角。展示作品区有留白的地方,区域的作品要有代表性,装饰美观后高低错落疏密得当地摆放,并及时地更新和替换。最后,融合自然角、户外游戏区,跟进式调整,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发关注。我们将改造前的照片和改造后的照片留存进行对比、研讨,做实、做深、做透小班的美工区环境创设实践。
幼儿、家长和教师齐动手进行材料的收集归纳和分类整理,使用材料做“加、减与丰富”。
1.增加。投放不同类型的纸张,例如:牛皮纸、生宣、熟宣、卡纸、素描纸、每个班级要配备两个画架。增加笔的种类如:排笔、漆笔、马克笔,添置柜子、材料架、画架、作画工具基础性材料。增加颜料的种类,针对性地投放颜料如增加适合小班用的挤压式的手指画颜料。增加工具书的投放,可以是书本,也可以是自制的,内容可以是关于剪的、泥工的、绘画的、简笔画的等,都可以成为支持孩子学习的支持性工具。
2.减少。幼儿很少用的材料会对幼儿创作造成干扰,所以投放的材料要主次分明,暂时不用的材料先收起来,或存放在材料架最下面的位置,方便幼儿有序操作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减少或弱化教师不必要的示范、讲解和范例,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敢于表达,愉快地创作。
一是采取现场诊断,分区、分组研讨,以老带新,代表发言等形式展开教研活动。例如十月份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事先阅读《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观察儿童》等书籍,为活动顺利开展作了理论支撑,接着融合户外游戏区进行研讨。1.明确研讨内容,现场观摩户外游戏区《童话小屋》《娃娃家》和《自然角》美术方面的环境创设分组展开研讨。2.通过视频、照片,回忆近期幼儿进入这三种区域游戏情况,观察、思考、交流。3.分享交流经验,针对问题选取代表,分组汇报发言。4.梳理研讨对话,运用“研讨画报”的图夹文字的形式,总结经验。教研活动结束后我们的讨论还意犹未尽,通过这次教研,有的教师谈到要更新观念,以幼儿为主体,了解当下幼儿的需要;有的教师还谈到了区域当中用什么材料、怎样呈现,才能更好地吸引幼儿主动探索、创作;有的教师谈到了什么样的环境支持性版面和引导策略,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发挥潜能;还有的教师谈到了如何陪伴和拓展幼儿的发展,体验愉悦的创作过程。最后,我们梳理总结经验:在观察、了解幼儿,尊重、鼓励、支持帮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运用好这些方法、措施,更好地支持、指导孩子积极地投入美术游戏,拓展游戏经验,陪伴幼儿共同成长。
二是采取集体研讨观察记录个案、研讨沙龙、以点带面、根据年龄大小,形成教研小团体等形式推进美工区环境的改进。例如年轻教师教研团,观察到美工区有的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剪贴出爱心小屋;有的用小的圆形木块和剪贴好的毛毛虫背地板粘贴在一起,做成半立体的毛毛虫。在土豆和萝卜上插上蘸有颜料的棉签,能力强的幼儿将橡皮泥团圆插在牙签上,创作出小刺猬采果子的情景。于是教师认为要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要跟进指导,在同伴示范下一起共同制作。有的教师认为,还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学习观察步骤图,学习识图,帮助幼儿实现与环境材料的自主自由的互动。通过大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实施着环境创设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实际需要为宗旨,共享共建的小班支持性环境创设理念和实施过程。
通过常态化的教研活动,随着季节的变换和幼儿兴趣点的变化,美工区逐渐形成了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有不同特色的主题。例如主题《冬天到》中幼儿的核心经验:1.初步感知冬季的最基本的特征,体验季节的变化和冬季生活、活动的乐趣。2.学习有规律地制作彩旗、彩链,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在持续性的教研活动中,大家抛砖引玉,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更好的班级美工区环境创设方案新鲜出炉。我们用爱心和耐心共同推进小班幼儿美工区支持性环境建设更美、更优,促进了幼儿的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融合,更促进了家园配合的凝聚力,因爱而美,小班幼儿美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