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
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学生阅读量缺失、读书意识淡漠、表达能力差、怵头写作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你能看见一张张稚嫩而朴实的孩童的脸,他们清澈的眼睛里写满了天真与活泼。当我从一个个孩子身边走过,看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时,我就想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知识的力量带他们去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用文字的力量带他们展翅高飞,目睹星辰大海。然而,我的一腔热血并未引发孩子们的共鸣。
初入语文课堂,孩子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对文学、文字没有兴趣,当我站在讲台上问“有哪一位同学愿意讲讲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时,台下鸦雀无声,班长小心翼翼地举起手:“老师,我们都不怎么看课外书的。”
孩子的话令我心痛,然而孩却揭示了一个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这些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
我走访了多个学生的家庭,农村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也逐步浮出水面:很多孩子的父母在遥远的城市打工,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认为,作为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们也觉得阅读无关紧要。另外,还有一些孩子放学之后还要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
课堂上,有些语文老师因对阅读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全面指导,只是讲“标准答案”,很少将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学生阅读量缺失、读书意识淡漠、表达能力差、怵头写作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讲“读书的乐趣”时,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一个调皮的男生举起手说:“老师,读书有电视和手机好玩吗?不会动,又不会响,还是手动的——要自己翻!”这句话引发全班哄堂大笑。
学生们觉得读书无趣,是因为从未在书中发现过快乐。他们总是面对着课本和标准答案,因此总觉得阅读是很枯燥的事情。学生们没有与书中的内容感同身受、读到传神语句击掌喝彩的时刻,所以自然体会不到读书的快乐。
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诗:“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一只眼睛。”
台下一片寂静,我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时,有人说这句话是乱写的,有人说写这句话的人很痛苦,还有人说作者失去了胳膊变成残疾人,于是才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
我笑了笑,给诗句加上了题目——《杨树》。讲台下的学生盯着黑板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纷纷表示惊叹,很多学生甚至拍起了巴掌,说这句话写得太生动了,让自己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家门口刚刚断枝的杨树。
见同学们如此热切的反应,我说:“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顾城,1968年,12岁的顾城辍学在家养猪,他开始写诗,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和别人一起玩耍。他总是低头写自己的内心想法,最终成为了著名诗人。”
环顾教室中那一张张赤诚认真的脸庞,我继续说:“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字就是一双眼睛,不仅能记录作者看到的事物,还能将这些事物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好的文字能让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使我们为之惊叹。读书的乐趣就在于此。”
同学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让书变成了学生手中的一把斧子,让书带领学生走出舒适圈,劈开眼前的迷雾,发现新的天地。我告诉学生:“阅读就像美食一样。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不断想吃;读了好的书,也会让你不断地去找好书读。”
在那节课上,顾城的一句诗唤醒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决定再接再厉,组织学生开展了“课前五分钟”交流活动,让他们谈谈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聊聊自己阅读的感受。
学生们热情参与,踊跃发言。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甚至为了一个句子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我备感欣慰。后来,我收到了一张小纸条,是一个学生写的一首小诗,这首诗只有一句话:“我多读一本书,就多了一只眼睛。”
当今,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原因,其实在于语文课堂太过于呆板严苛。老师一味地灌输标准答案,学生一味地接收,没有创新发展,也缺少自己的思考。终日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即使一开始对阅读有一些兴趣,这点儿兴趣也会在这种填鸭式教育下慢慢消失殆尽。所以,我坚信教学应该为兴趣保驾护航,而不是成为扼杀兴趣的工具。学生刚刚建立起了阅读的兴趣,必须用课堂加以巩固。
“图书角阅读”是我为学生举办的第一个活动,我从家里拿来了很多书籍,号召同学们也从自己家里带来书籍充实图书角。虽然学生带来的书籍不多,但是在我眼里依然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我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允许他们将图书角的书带回家阅读,并鼓励同学们写读后感,读过同一本书的同学也可以相互交流阅读心得。看着图书角的书每天都在不断地变换着位置,看着课间学生捧读书本聚精会神的样子,我欣慰且感动。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我还专门开设了阅读课,充分利用阅读课的宝贵时间,向学生推荐经典段落。在阅读课上,不仅让学生默读,还鼓励他们朗读,将充沛的情感倾注在文字的朗诵中,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我还举办了阅读比赛,比比哪个小组读的书多、哪个小组的组员对所读名著的内容掌握得最好、哪个小组的组员更加有独到见解。在这种竞争游戏下,学生的兴趣显著提高,阅读热情也如旭日东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能高效率地阅读手中的课外书,在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之后,我开始教他们“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建议他们首先要明白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阅读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话,而要去探索书中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以及句子背后的含义。另外,我指导学生注重阅读的层次,刚开始读一本书时,在较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大概内容与轮廓,就可以算是成功,阅读一段时间后,要尝试反复咀嚼理解一本书,直到“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的”为止,并且要在一个主题下分析阅读好几本书,比较它们的异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爱上阅读、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后,班里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通过阅读,不仅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把一本书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个学生,以前最怵头写作文,现在他不仅能写出作文,而且还特别喜欢写作文,三篇作文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他说,其中的秘诀就是通过阅读,让他有东西可写了,也知道该怎么写了。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我觉得如果不用阅读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那么孩子们的眼前只会是一片迷雾。因此,我在学生中倡导——拿起书本吧,看看外面的世界,你将收获让自己受益终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