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燕
(湖南兵器工业高级技校,益阳 413000)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经成为常见的“半工半读”的方式,其中“工”是指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真正工作。对我国来说,全面实行严格意义的半工半读还不现实,现阶段最合适的形式在于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工作的一切要素,增加就业砝码。
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多弊端,致使毕业的学生竞争力不足,就业前景很不理想。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十分必要。第一,工学结合能够使学生看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方式,明白所学知识的用途,很多学生厌学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屠龙之技”在何处施展,而工学结合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充满动力。第二,传统的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时片面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框架性,与实际工作的流程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工学结合课程,在学生掌握知识之后,通过任务项目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提出整体要求之后不再参与,学生可以大胆尝试,达成目标之后,教师提出适当的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将程序设置更加简洁、高效,并对其中一些非常实用的窍门加以总结,使学生了解工作经验的累积方法,从而在真正工作时得心应手。
工学结合一体化不能凭借想象开发课程,否则与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需要充分收集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相关数据,并与往届毕业生和相关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企业切实需求和学生的知识短板,结合针对性较强的建议制定课程。首先,调查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开发工作行情。数据表明,目前各大网络公司的工作重点逐渐由程序开发转为程序测试,且人才缺口较大,如微信、支付宝等十分火热的应用大有形成综合性软件的趋势,其内部包含多种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工作需求,伴随而来的是程序运行过程还不够稳定,因此需要大量测试人员。其次,在网络时代,传统行业的工作模式趋向于自动化,特别是电力等行业,对自动化设备的程序开发、测试重视程度非常高,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应该考虑将自身与其他行业充分结合,使学生增加就业选项。最后,电子竞技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行业,运营、策划等岗位需要工作人员精通计算机技术。上述内容均可以作为工学结合的切入试验角度,充分收集、分析之后,能够为课程的制定提供依据[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就业。传统的课程设置,将诸多理论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没有侧重点,教师无法给出就业参考意见,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对计算机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所了解,通过“边工边学”的方式,结合自身爱好和技能优势,尽快确定未来就业方向,从而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方便教师和中职院校进行定向培养,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任何与计算机相关的行业都能成为学生的选择。除了传统认知的行业,比如进入到互联网公司参与软件开发、系统运营、网站维护等,还可以进入硬件优化调整、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开发等企业,或者学生的知识储备形成了极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教书育人十分感兴趣,因此也可以进入计算机培训机构成为专业的培训教师等。工学集合一体化课程需要包括如下阶段:第一,学习阶段,教授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基础技能;第二,引导阶段,让学生通过实践工作明确就业方向并坚定信念,不会轻易更改;第三,定向培养阶段,采用真正的工作模式进行培养,虽然是教学课程,但是一切以工作标准进行要求,不仅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还应该逐渐加深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参与社会工作的一切必要元素,基于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才能真正起到效果[2]。
当前社会发展节奏快,特别是计算机专业领域,技术日新月异,中职计算机专业传统的课程标准更新速度较慢甚至已经陷入停滞,因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需要依照市场需求,摒弃原有的课程标准。首先,社会企业的招聘要求中经常出现“精通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字样,但每个企业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行业平均以上水平作为参考,使大部分学生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其次,在基础课程之上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训练课程,这两项内容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本质是对专业技能的考察,一切要求以实际工作能力为标准,如果学生不能达到及格线,则无法通过最终考试,换言之,无法拿到毕业证。最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审查、自我提高的思维。学校所学毕竟有限,工作中势必不断遇到新问题,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积累,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调整心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合来看,社会工作对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且具备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会受到广泛追逐。对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来说,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让学生通过开展项目的工作形式进行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够为国家培养出真正需要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