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及培育路径

2020-01-02 08:22张丽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交友儒家君子

张丽娜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1 生活伦理概述及对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研究综述

1.1 生活伦理

生活伦理,亦可称为民间伦理,最早由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提出,他认为中国儒教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民间伦理,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平民本身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即来自下方的生活伦理”[1]。生活伦理主要指人们(主要指平民百姓)在日常生存和实际需要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思想观念,对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传统礼仪、行为习惯等生活方式加以积累总结,且以一定的形式保留下来并运用于生活实际中的伦理思想。由此可见,伦理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伦理产生的实际场所,即“生活伦理是从民众普遍奉行的生活方式中产生的”[2]。伦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生活,每个时代的生活伦理具有不同之处,是当时所在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结。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融合“日用即道”价值理念,将君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实处,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生活伦理”是一种相较于“教化伦理”更侧重于满足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的伦理思想。教化伦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所实施的有关伦理方面的举措,如实行“三纲”“五常”“五伦”,利用“礼制”思想来巩固其统治地位,比较偏向于维护上层社会阶层的利益。生活伦理主要以谋取最广大平民百姓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和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使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生活伦理所追求的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解他们所需,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受约束,更好地生存于这个世界。

“日常生活与伦理有着非常直接与密切的联系,而且通过风俗直接交集在一起。”[3]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逐渐积累起来并能够起到维持人们精神力量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家训、谚语以及各地的特色习俗等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或生活方式都是生活伦理存在的载体。谚语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等与天气相关的谚语都是古代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谚语及时去耕种农作物来保证来年的收成,解决生活中的食物问题,逐渐获得浓浓的幸福感。由此可见,生活伦理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平民百姓追求的幸福主义色彩。

1.2 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研究综述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即庸人、士、君子、贤人和圣人,其一生都在探索君子之道。何谓君子之道?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日用即道”思想,即他认为“君子之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儒学讲究“学”,看重“用”,儒家君子思想通过个人的日常生活伦理表现出来,讲究知行统一,在知行合一中坚定君子之道。

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君子之道在于“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以孝悌为本,不断扩大自己孝的范围,由亲亲从而达到“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君子坚持“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修养自己克制自己,实践人伦道德,实现人生理想,完善自身价值;君子坚持“义以为上”,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面临物质利益的取舍应该以“义”为准则,“义”是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孔子主张君子“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规范,是规范君子一切言行的准则,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孔子认为“知者不惑”(《论语·宪问》),智是一种道德理性能力,体现在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知和辨别上,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认知,通过认识自己进一步认识他人;“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论语·宪问》),人不可以没有诚信,诚信是立人之本,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中体现着“中庸”和“和合”的人生价值:“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将“中庸”思想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规范,“过犹不及,”凡事不中不立,不偏不倚,坚持“和而不同”,在问题中寻找最佳答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宋代理学家将“中庸”思想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须遵循的一大准则,对事情始终保持中立思想。“中庸”思想表现为“慎独”“忠恕”“至诚尽性”,是儒家君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君子要求“慎独”,要求人在没有旁人监督时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君子要求学会“忠恕”,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不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要以“至诚尽性”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出发点,以诚待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是以家庭道德伦理为基础,家庭道德伦理又以孝悌思想为基础,注重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家庭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治国和平天下。君子遵循“孝悌为仁之本”,在家善事父母,与父母相处时始终要学会尊亲养亲,在外善事兄长,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传承祖训家规,正视祭祖文化,约束自己家庭成员的行为,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表现在家庭成员间的相处之道,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共创家族辉煌。

2 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的主要建构

实现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中较高的理想目标,对君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生活伦理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获得幸福生活或美好生活的理论。在内容上,人的美好生活就需要外在的条件和内在的涵养。

表层0 cm~60 cm土壤初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渗速率、渗透系数均随胡杨林退化程度加剧呈增大趋势(表3),重度、中度退化下0 cm~60 cm均值分别是轻度退化的1. 63、2. 01、1. 93、2. 01和1. 42、1. 41、1. 37、1. 45倍,土壤渗透指标在重度与轻度退化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 05);表层土壤渗透指标变化明显,在重度与轻度退化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 01)。垂直分布来看,土壤渗透指标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40 cm~60 cm最小。

2.1 君子“正心养德”的修身之道

凡可以改善我们生活的,无外乎四种途径:一为法律规范,二为道德训教,三为宗教信仰,四为艺术修为。由外及里,由形式到本体,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君子修身正心,净化心灵,与道相合,与德相应。在君子的日常生活中,格外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修炼内功,因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大道使命。

慎独是君子修身的一个必须途径,也是君子修身的真功夫体现,只有慎独才能做到诚意正心,不为外界所干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不像小人,慎独为诚,不管他人是否在场,都能做到善德不离身。倘若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正确的原则。《中庸》进一步对“慎独”内涵作解:“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从最隐秘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从最微小的事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在日常生活中,慎独表明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里如一,彰显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襟怀坦白。

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是利益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便是日常交往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事之所宜”为义,即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之下所持道义;“生人之用”曰利,主要指生活中的实际物质利益。义和利本身为中立,但采取何种态度对待义和利,特别是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的偏重取舍,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义利观,也反映着觉悟境界与处世态度。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就在一个义字。俗语说,香饵之下,必有死鱼。贪图利益而不问是非、不知轻重的人,常常要付出血的代价。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论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强调,“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孟子则倡导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而取义”。孟子的义境更为突出,是一种大丈夫的境界观,在生命和大义二者做出选择时,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义是人的道路方向,义大于功名利禄,君子宁死也要守义。张载也说:“君子行义以达其道,精一于义。”[4]215君子以义为上,以义养心,以义成就君子之乐。

君子惜时,敬畏生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以易喻时的时间观念和生命意识,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时间展开的根基,”[5]体现着君子尊天命畏自然。儒家强调君子所施当与不当要符合健顺之理,符合社会原则,顺应自然,遵循天道之理,这种自然境界是君子追求天地人和的日常外显。另外,君子对时间的珍惜,从侧面反映了君子懂得审时度势,知进退,明大势所趋,顺势而做,不偏执古板。所谓“得道多助”,虽然君子善于借助外力,但君子更懂得沉淀自我,抓紧一切时间养德修心,“自助者天助之”“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君子珍惜时间,在短短数十年生命历程中体悟人生真谛,君子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落于实践笃行,不避困难,不贪安逸。

2.2 君子“和而不同”的朋友之交

交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得一良友确是人间难事幸事。作为五伦中重要关系的交友之道,更是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格言联璧》有言“交渊博友,如读名书;交风雅友,如读诗歌;交谨慎友,如读圣书”,良友既是人生奋斗中的革命战友,更是困蹶不振时的指路之人。而“博弈之交不终日,饱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因利益而结识的朋友,因声色酒肉结交的朋友,因权势攀附结识的朋友,都不能算得上真朋友,这样的友谊不纯粹也不可靠,夹杂着太多功利因素而变得不堪一击。在孔子看来,只有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才能谓之“友”。君子与人交往既遵循一定的方法技巧,也能坚守住内心的底线和原则,以非功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朋友。所以,君子之交贵在和,心态要乐,态度应慎,良好关系的维护需要经营,更讲求方法。

君子交友在乐。乐的态度首先体现在人的心境上,有系于环境的相对之乐,也有不囿于环境的绝对之乐,表现为安和自在,在朋友的交往中不强求,顺应生活,是“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的心境之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论语》记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49这里的“不亦乐乎”是发自内心的,乐是生机畅达溢洋,是因为朋友相互间可以学习与帮助,因而内心有感而发的“乐”。同时乐还是交友的目的,强调与朋友切磋,共同学习进步。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6]132(《论语·颜渊》)文主道德仁义,因而君子重文德,即通天下事理,具有中和之气,人人要想具备人文气息,必须学文。朋友相会时讨论文献典章,道理便会愈辩愈明,在孔子心目中,交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君子爱仁,在日常交往中也一直践行于此,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君子身上有大度的做事风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

君子择友在慎。孔子交友有自己严格的标准,强调“无友不如己者”,这里“不如己者”的判断依据主要围绕“忠信”二字,孔子主张要和忠信的人靠拢,不和不忠不信的人做朋友,这是君子交友的底线和基本原则。君子以“淡”字交友,不刻意拘谨,以平淡之交;君子以“聋”字止谤,不听信一面之词,不理会谣言;君子以“刻”字责己,严于律己,反躬自责。孔子认为益友有三个特质,即“友直、友谅、友多闻”,正直无私的朋友会不断提醒、告诫自己言行的不当之处,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一种朋友叫作“争友”,就是那种勇于说出自身问题的朋友。所谓直言不忌,但又很真诚的朋友。交到了这种朋友,就能做到互相的改正问题,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做到“友”道的朋友之间的提升。《孔子家语》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者焉。”这便是良友带给自己终身受益的地方,在潜移默化中改正不足,谋求发展。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72平日与人交往要善于见贤思齐,汲取朋友身上的良好品质来辅助自己的仁德。与宽容真诚、见闻广博的朋友往来犹有“听君一席言,胜得十年书”的大悟之感。同时“言而有信”也是君子交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说君子要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讲信用的大前提是五伦之义,如果符合五伦之义,就要讲信用。

君子处友在和。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心为友。”李常泰认为:“和而不同、以同而异,与中庸思想一致。”[7]都体现了君子大公无私、天下和义,最终实现天地共通的和合愿景。而君子交友海纳百川,不拘一格,范围之广,也讲究一个“和”字。与朋友相处时不必“尽人之欢,竭人之忠”,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会让友情更加持久,不过分强加自己的思想于他人,尊重彼此,这才是中庸之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只有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达到共通,友情才能长久。孟子把“责善”作为朋友之道,主张朋友间互相劝勉督促,认为这才是志同道合的真朋友作为。子曰:“朋友切切傯傯,兄弟怡怡。”朋友之间要相互劝谏,坚持道义之交,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才能交到知心之友。君子以同道为朋,以同利为友,只取其长,不计其短,只有因为真理道义结交的朋友才可以一辈子。

3 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的培育路径

君子思想内涵丰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将“日用即道”予以贯之,切切实实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具体措施中。君子思想在新时代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家庭之道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引导教育作用。总结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学习君子思想蕴含的丰富价值,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君子交友底线,学会交良友、益友。

3.1 注重自我修炼的道德涵养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6]30学习掌握了“智、仁、勇”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治人乃至治天下国家。孔子提出人要立身处世,必须做到知命、知礼、知言。孟子也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道理。可见,儒家君子思想提倡通过修身之道来达到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安定。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和他人打交道,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只有认真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充分显示良好的修养,才有可能赢得对方的尊重与信任。

其一,培养慎独自律的修身观。独身自处时,在心中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做起,表里如一,浩然坦荡。贤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慎独并非无人监督,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监管,它是建立在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基础上的自我道德制约。在隐处、微处下功夫,才能使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主体的自觉意志和行为。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这表明要想做到慎独首先应从隐蔽处下功夫,树立坚定的意志信念,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即使在最隐微处流露出的杂念也要立刻斩断。独处是人人必然要经历的,只有能合理利用独处时间,在道德实践中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小事做起,做到自律自约,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道德独立。

其二,确立以义制利的金钱观。在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一对关系就是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关系的处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在“义”的问题上,儒家文化将“义”看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个人正当利益的基本道德准则,同时也是作为人应当遵循的人间正道之准则和范导。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以“义”为首,“利”在其后,当二者出现矛盾时,应做到求义而舍利。而当代社会中更多的人只把工作当作谋生工具,又或对于别人委托之事更看重的是回报率,这对于当代社会人来说,去除功利之心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义”“利”涉及道德规范,并且关系着经济行为关系的好坏,“义”“利”关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经济行为和道德之间的和谐与否,影响着人际诚信与否。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需要我们多一点奉献,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

其三,树立好学慎思的学习观。儒家重视成人之道,而要想实现成己成物,一个重要方法就在于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于事,敏于行,敏则有功。敏以求之,则成为仁人君子。对欲望不贪求才是真满足,对生存的环境不贪求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这是对君子“好学”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君子不器”,特别在当代社会,对于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也是呼声高涨,要求博学,但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人缺乏主见,丧失独立性,因此在广泛学习之后,关键一步就在于反思提炼,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知识浩如烟海,学问穷通天下,即便是圣人君子也无法将其读完读精,所以,无知并不是耻辱,用贫乏来掩盖无知才是耻辱。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君子修为的重要方面。

3.2 坚守君子交友的底线原则

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交往更多趋近于扁平化和表面化,从不断缩小的交友圈到内在自我的防备封闭,都使得人情愈发冷漠、情感交流淡薄。儒家朋友伦理思想中的平等、道义、诚信、择善的精神特质,对于当代的人际交往以及其他各个方面仍具有借鉴价值,因此在现代社会重拾儒家君子交友观十分必要。

首先,以诚交友,以信达人。君子一心向善,能存心养性,在心中达到至善的状态,也就到了至诚的高度,故君子有善心,善就是诚。张载说:“君子诚之为贵。”[4]21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君子不同于小人,不虚妄造作,君子能够体悟天之诚,诚是中国人立身的根本。人只有面对自己,面对现实,才有可能往前走。在与朋友交往中,更应以诚心待人,以善度人。人应该经常审视自己是否还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工作中能否实事求是,秉公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人无信不立,“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为政之要、经商之魂,无论古今,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基本必要的品质。只有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才能达到友信、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状态,如果是建立在虚伪、利益基础上的友情,绝不是真正的朋友。

其次,多学博见,和而不同。君子好学,广泛的学习和涉猎以此成就广博的知识。君子和而不同,“和”强调与人和谐相处,志同道合,不与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古有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现有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巨人之间的革命友谊,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作为第一提琴手,而恩格斯则是第二提琴手,共同演奏人类革命壮丽乐章。倘若两人的志向相同,譬如大家都想靠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又或者双方都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感兴趣,这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得此朋友,犹如鱼得水般,能够帮助自己排忧解难。同样,只有在共同志向的指引下,双方才能有共同语言,更容易共情。由于能够对对方的想法产生认可,才能更容易交换真心。真正的朋友彼此尊重,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且能在彼此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找到折中点,欣赏彼此的优点和长处,最好的友情便是使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严于律己,忠恕待人。“吾日三省吾身”通过每天反省自身的言行,不断发现自己在平时与人交往和工作中的错误和缺漏。一个不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对工作和任务的态度很可能是得过且过,随便应付,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他人的敷衍。只有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锻炼出一身过硬的本领。“忠恕”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忠恕”是仁道核心的基本要求,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忠者,“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指自己内心一种真诚对人对事的态度,忠在于心诚,由于自己的忠心赢得他人信任,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起到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即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孔子有云:“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读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6]71“恕道”是将心比心,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倘若一个人心胸宽阔,宽以待人,严于律己,那他就一定是值得深交的。

4 结语

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研究是一门关于“日用即道”的学问,涉及内容颇多,其归根到底就是君子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所做出的言行举止成为典范的一套伦理思想。儒家君子思想看重“知行合一”,言行举止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体现出“中庸”“和合”理念,对新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儒家君子思想犹如一盏指明灯,指引着我们心之所向,促进个人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不断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交友儒家君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论交友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