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掣肘因素与路径创生

2020-01-02 08:22孙台维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院校

孙台维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建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并逐步发展完善,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国参与国际教育治理的重要形态,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8年中国的各类来华留学生人数为49.2万,高职院校的全日制来华留学人数已达1.7万。留学生生源国的多样化、文化背景的多元化、风俗习惯的差异化等诸多非常规的管理因素给高职院校的来华留学教育开展增加了难度,也给校园的跨文化融合带来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跨文化教育,推动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分析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跨文化教育提出了明晰的概念。跨文化教育产生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力求通过跨文化教育增加学生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理解和适应,整个过程是逐步推进和持久作用的显性教学和柔性引导的集合。跨文化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在异国文化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步适应异国文化和学习环境,培养自己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益于自身成长的跨文化思想意识,提升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水平。高质量的跨文化教育开展应以受学生的发展为导向,通过课堂教学和柔性引导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形成尊重融合、包容互信、独立自信、开放平等的心态,同时让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客观评价异国的社会形态、文化风俗和既有发展历史,进而克服文化差异和化解文化冲突,做好跨文化对话和传播。

2 “跨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

2.1 “跨文化”教育是推进教育输出的前提条件

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推动民心相通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大力推进沿线各国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教材课件和整体教学解决方案输出”[1]。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常态下,中国将教育输出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路径选择是必然之举。中国教育的实施者是否了解多元的异国文化,是否具备跨文化交流的心态和能力,能否从容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元文化背景的教育发展诉求,这些问题都与跨文化教育能力密切相关,也是直接关系到教育输出能否成功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教育能力是推进教育输出的前提条件。

2.2 “跨文化”教育是来华留学教育的必要内容

2017以来,高职院校作为开展来华留学教育重要的新兴力量,已经肩负起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和使命。目前,高职院校尚处在来华留学教育经验积累的摸索阶段,大量的多样国别的留学生在短时间内出现在校园,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异国文化的冲突并存的情况,亟须“跨文化”教育的介入。跨文化教育是柔性的教育支持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刚性的教育要求的一种任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自我成长的一种经历,而不是课程考核的教学内容,这凸显了“跨文化”教育在留学生来华初期生理和心理适应的价值,也是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

2.3 “跨文化”教育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

2019年5月,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重申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逆全球化日益盛行。然而,中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断落实深化对外开放格局,加强世界多样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文明交流互鉴”源自于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2],蕴含了“跨文化”的科学文明观。契合“和合”文化精髓的“跨文化”教育正在成为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基础,从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在世界青年的认同中不断发展。

3 “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学校维度:跨文化教育安排欠缺

自2014年以来,高职院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大部分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挖掘潜力,推动内涵建设,致力于打造自身的国际教育品牌。但也有部分学校还未做好留学生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就开始招收大量留学生入学,低估了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难度,忽视了留学生教育的客观规律,轻视了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部分学校还简单地采取“1+3”学制,即集中1年时间学习HSK汉语考试课程,再开展3年时间的专业教学课程。在汉语考试课程教学阶段以应试为导向,过分注重HSK汉语考试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集中反复训练应试能力,弱化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教育的开展。目前,跨文化教育安排欠缺或开展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缺乏支持和帮助,导致适应新环境时间较长,造成学习困惑和动力不足。因此,学校应加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支持,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安排,有助于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的落实。

3.2 教师维度:跨文化教育落实缺位

我国高职教育通过15年的持续发展,先后经历了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国家骨干高职建设,到现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3个阶段。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品质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从以往的中专校教师团队发展到现在的“四有”标准“双师型”教师。但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国际化水平还普遍不高,具有海外留学或中长期研修经历的比例偏低,缺乏“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能力。部分学校为了体现对来华留学教育的重视,特别挑选了一批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为留学生授课。但是,这些教师普遍处于职业生涯的中晚期,国际化教学的更新能力不强,不能胜任双语和跨文化教育的留学生课程教学。另外,老中青传帮带的师资队伍在留学生教学体系中未建设完成,老教师即将进入职业生涯末期,而青年教师却还未成长。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的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来华留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没有制定符合来华留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对跨文化教育的支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留学生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补足自身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教育的短板,落实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3 学生维度:跨文化适应准备不足

奥布格提出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振荡期—调整期—适应期。初次来华求学的留学生往往会经历“情绪激动、充满兴趣”(蜜月期)、“心理困难、生活不便”(振荡期)、“加强交流、深入认知”(调整期)、“逐渐适应、理性看待”(适应期)的心理变化。跨文化适应受社会支持、人际关系、文化距离、东道国文化形态和文化接纳等社会因素与个性、自制力、应对力、期望、动机、归因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大多数留学生被中华魅力的文化、美丽的风景、快速的发展所吸引而来到中国,对中国充满了晕轮效应。但随着留学生在中国开始学习生活,由于自身跨文化适应的准备不足,增加了心理负担,生活学习状态每况愈下。另外,来华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阻碍了他们在异国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这使得部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缓慢。因此,学校与教师应主动开展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活动,构筑生活支持系统、唤醒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自觉,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早日适应异国文化。

3.4 社会维度:跨文化接纳意识薄弱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呈现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对外开放的扎实落实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产业发展的趋向、文化交流的动力,由此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但是随着来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源,文化越来越多样,文明冲突也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对外来文化还缺乏了解,跨文化接纳的意识还较为薄弱。与此同时,政府在推进对外开放工作之时,偏重于经济属性较强的事务,对跨文化接纳的社会教育和宣传重视不足,普通民众尚未做好跨文化接纳的准备。另外,由于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力量没有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在一些涉及来华留学生新闻出现时,个别人群放大新闻负面的影响引发负面舆论,造成普通民众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因此,政府对广大民众开展富有实效的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加民众的跨文化接纳的意识,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有益融合。

4 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创生

4.1 树立文化互补导向的跨文化教育理念

文化互补思想就是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与相互促进,强调理性认识,而非感性排斥[3]。文化互补思想在跨文化教育领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其多元性、包容性、互补性、融合性等鲜明特点,为跨文化教育的开展明确了方向。在来华留学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柔性的引导,多方的信息共享;务必避免机械的讲授,单向的知识传递。只有以合理的安排、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才能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学校应树立以文化互补导向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并贯穿于整个来华留学教育整体规划中。一方面加强文化互补与教育的协调统筹,推动文化多元的全域融合。学校应将国际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文化传播为纽带,紧密联系校园、留学生与文化机构平台,营造文化互补的氛围,并凝聚形成有效的教育力,为跨文化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跨文化教育在文化适应基础上,应开展更多的思想价值引导的实践。跨文化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加自身的异质文化适应能力,然而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教育学生用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客观看待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土人情。让留学生既要坚守自己的本源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勇于探索异质文化,吸取不同文化的有益部分,进而形成新的文化观。

4.2 构建多元立体交叉的跨文化教育体系

跨文化教育涵盖了学生的文化态度、思维方式、文化身份、信念、动机、民族归属意识、文化摩擦、人际关系、文化调整、文化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4]。

跨文化教育并不只是来华留学生教学部门的职能,它还涉及教务、学工、共青团、后勤、保卫等多个部门。学校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多元立体交叉的跨文化教育体系,推动跨文化教育的落实。第一,构建多元参与的跨文化教育主体,加强协同育人。学校应重视跨文化教育,并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在实际的履职中落实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思想。第二,建立跨文化立体教育体系。立体化教育是“大教育观”在教育组织方面的应用与延伸。学校应打造“教”“学”“用”的链条,充分调动校内校外的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社会教育的主渠道、自我教育的主引擎的作用统筹开展,为有效开展跨文化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打造交叉协同的教学课程。一方面学校应办精办好中国文化类课程,包括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课程。语言的本源是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文化传播更离不开语言。以“学以致用”的原则来加强汉语课程的文化属性,让留学生能在学习汉语之余,了解中国的文化思想,领略汉语之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又要兼顾HSK汉语考试的准备,做好中国概况课程的教学,以中国风土人情、人文精神来丰富汉语教学。

4.3 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

在来华留学教育中,落实跨文化教育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大力发展青年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开始时间较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国际化发展潜力。在高职院校现有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优选一部分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提高这类教师赴国外进行中长期研修的比例,努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教育教学资源创生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实施教师国际水平提升工程。学校应注重专业教师进行外语语言能力提升,在考核中提出相关要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体现外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并凭借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之机,鼓励教师赴外资企业或海外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国际化工作经历进而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

4.4 培育开放自信共融的跨文化接纳环境

跨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校全面落实为前提和基础,而其健康发展,以环境培育为支持和保障。环境培育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更需要全社会对原社会文化进行开放性的重塑,以至于形成善于接纳多元异质文化的氛围,并遵循三个层次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在于开放,这不仅需要一个国家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而且需要全社会秉持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信念。其次是自信,世界多样文化的灿烂与辉煌都离不开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自信与坚持。中华文化自古就蕴含着“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当前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处理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关系时,既能开放热情,又能自信平和是重要的原则。再次是共融,世界上每一种文明的诞生都是人类受不同的地理、历史、社会的影响所创造的美好的结晶,都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的追求并不存在刻意的冲突与对抗,我们在推动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适应世界发展的脉搏,为他国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创造空间和条件。此外,政府应加强经济和文化对外开放的宣传力度,掌握积极正面的舆论传播主导权,做好做活国际化的宣传工作。最后,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有序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通过多种维度的宣教,生动活泼的讲述,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有志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人能了解到异质文化的真实情况,从而形成善于接纳包容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院校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