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昌芹
尿液的颜色大家都很熟悉,通常是黄色的。但是,有时候尿液的颜色也常常会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饮水过多时,尿液稀释,呈淡黄色;在剧烈劳动或体育锻炼之后,新陈代谢旺盛,加之摄入液体过少,偶尔出现尿液呈深黄色,这是浓缩的缘故。
患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石症的病人,因尿中含有胆红素、尿胆素等成分,故尿液可呈黄褐色。其他如服用某些食物或药物,也可引起尿色加深,如胡萝卜、痢特灵、四环素、核黄素、黄连素、金霉素等。怎样区别它们呢?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鉴别尿色变黄是否由于黄疸引起的:取尿液5 毫升倒入透明的玻璃管内,振荡后使其产生泡沫,如泡沫是白色的,属于正常;泡沫是黄色的,则属于因黄疸引起的黄褐色尿。如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请医生作进一步检查。同时,根据胆红素能被氧化而产生颜色这一原理,也可用来鉴定肝炎病人的黄疸程度。例如,取黄疸病人的尿液5 毫升于试管中,沿管壁小心地滴入10%碘酒溶液数滴,在两液连接处即会出现绿色环。
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时,尿呈红色,临床上称血尿。血尿是泌尿系统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严重时尿呈洗肉水样或红茶样。一般在1 升尿液中混有1~2 毫升血液时,肉眼即易发现。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根据临床观察,肉眼血尿以泌尿系统中的肿瘤、结核、结石和急性肾炎等最为常见。遇到血尿病人应结合临床体征,确定出血部位,明确出血原因。通常可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即“尿三杯试验”(将病人排出的尿液分别接放在前、中、后3 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若血尿在第1 杯中出现,说明血液可能来自尿道;若血尿仅在最后杯中出现,表示血液可能来自膀胱;如3杯均一样红色,则表示血液可能来自肾脏。若尿内有血凝块,往往提示膀胱或尿道出血。这样,对确定病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此外,如多食蔬菜,尿液呈中性或碱性的情况下,服用刚果红、氨替比林、山道年或大黄等药物后,可使尿呈红色或红色沉淀;如多食肉类、尿呈酸性的情况下,可变成黄褐色尿。
小便如淘米水样,常见的有乳糜尿、晶体尿和脓尿3 种。
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往往不能按正常淋巴道引流至血液,有时候逆流至泌尿系淋巴管中,这样导致淋巴管破裂,乳糜液溢入尿中,使尿呈乳白色。常见于丝虫病或其他淋巴管向尿路破裂等疾病。
晶体尿常见于磷酸盐在碱性尿中沉淀,使尿呈灰白色。磷酸盐可在无病的情况下产生,尤其在冬天,多见于小孩。小便解出时是澄清的,放置一段时间后转为乳白色,这与乳糜尿解出时就是乳白色有所不同。
脓尿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严重肾结核、尿路化脓性感染等,尿内含有大量脓液,使尿呈乳白色;甚至肉眼所见淡黄色的混浊块。这种尿有一个特点,在解小便时可闻到一种臭味,因为在细菌的作用下尿路中已释放出氨。
综上所述,尿的色变不但有助于对许多疾病的鉴别,而且还可通过尿色的变化来探测病情的轻重。
中医学对小便的变化亦十分重视,“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在问便中就包括问小便在内。如小便短少,色黄而热,多属实热证;小便过多,色清而长,多属虚寒证;小便红赤伴有尿急、尿频、尿痛,多属膀胱湿热。由此可见,尿液颜色不可忽视,其中还大有学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