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中礼的思政价值与实施路径

2020-01-02 07:31任志杰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素质思政

任志杰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传媒分院,浙江 温州 3250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机构,长期以来,高职专业课程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德育,重实训轻思政的问题。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课程思政如火如荼、日新月异,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意识日渐突出,但如何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让“立德树人”的思政价值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仍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深厚的土壤,礼乐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中国先哲在教育人“立德树人”中探索出的一条教之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育人元素,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能对当下的教书育人,包括高职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起到显著作用。

一、高职专业课与礼的思政价值的关联度

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和高素质的职业精神,是高职专业课的核心目标,技术技能与职业素质表里如一,内外一致。作为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是对技术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是对同行同事谦虚有礼的敬爱精神、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爱精神。工匠精神的这些素养要求也是高职专业课需要培养的,其精神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文化的内在价值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1.“礼之敬”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敬”是礼的核心思想,敬就是对人、对物、对事有一颗恭敬之心。对人表现在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长者的敬重、对同事同行的尊重、对新员工的爱护。对事表现为工作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是恭敬,是求真求精,是不凑合、不马虎。对物表现在“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的恭敬,勤俭珍惜,物有所值,物有所用,各得其所。礼的“敬”与高职教育追求的工匠精神的“敬”血脉一致,内在统一。

2.“礼之仁”与“中国特色”紧密相连

中华文化之心是礼。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专业,底色是中国色,特点是高水平。中国文化底色是礼的文化,用礼作为高水平专业课程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底色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双高”院校和专业的需要,也正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礼是内心仁爱的外显,礼作为高职专业课思政教育内容之一,是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文化底色、民族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3.“礼之履”与“知行合一”内外相契

礼者,履也。礼的特点是知行合一,内外一致,礼是需要行,需要做的,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理论。高职专业课的特点是做、是实践、是技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水平。礼的实践性和高职专业课的实践性在行为培养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用礼作为高职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手段,使教学能内外促进,相辅相成。

4.“礼之文”与“技术主义”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为训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高职专业课有大量的实训环节,然而长期与“物”打交道,易让人逐渐物化,演变成“技术主义”者,缺乏“烟火味”,不利于学生走向人群,走向社会。随着高职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是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将礼融入到高职专业课中,可以有效解决过于重视技术的问题,让学生首先学会有礼,有了做人的标准,学会与人相处。礼是做人,“术”是做事,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全人教育的必须。

二、礼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内涵维度

以礼来承载思政元素,是由我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当今高职教育的现实需要而决定的。中华文化是礼乐文明,中国也被称为“礼仪之邦”,乐统摄于礼,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在礼的涵养下,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高职教育德育与技能并重,对德育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载体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中“礼教”的有益教化内涵和手段,对提升当下高职生文明礼仪不足的现象将起到显著作用,也是贯彻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有效平台。

1.礼是中华民族立德树人的主要思想和重要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丰富的礼学思想和实际经验,为当今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价值和方法。如“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道德仁义、思想品德、意识形态等都是无色无味,非人体感官所能知晓,必须通过礼显现出来,也只有礼才能承载。《管子·牧民》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成公十三年》:“礼,身之干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礼、乐,德之则也。”《礼记·乐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荀子·大略》:“礼者,身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者大,礼也。”“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礼,就是人应该走的正道,如果偏离了它,就一定会“颠蹶陷溺”[3]。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在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立身行事、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在中华经典中屡见不鲜,不胜枚举。礼成就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和中华文明的辉煌。继承礼在育人中的重要思想,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为当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条有益的途径。

2.礼是高职学生最缺乏的教育内容和言行失范

礼的原则是敬、静、净、雅,当代青年学生总体上精神面貌积极阳光,有活力、有朝气,好学习、肯努力、有爱心,但他们身上,也不乏出现不礼貌、不文明的现象。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看较缺乏敬、静、净、雅的礼的素养。

“敬”是礼的内核,《礼记·曲礼》曰“毋不敬”。对师者长者没有恭敬之心,不敲门、不问候、不让座、不谦让、不起身对答者,学生中比比皆是;上课迟到、虚前席、玩手机、睡觉、说话、不认真听讲者不绝于目;作业抄袭、书写凌乱、工具不理、活动缺席、工作敷衍者大有人在;甚至无礼相向、不尊师重教者也不乏其人,说到底这些都是缺乏一颗恭敬心的外在显现。缺乏了“敬”一切都是应付,诸事都是潦草,毛泽东曾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敬就是认真,没有了恭敬和认真的态度,见人不敬,诸事不成。

“静”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内在体现。《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毋佞巧。”言语是一个人内在品德的外显。上课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绝不断,严重干扰课堂纪律;寝室生活中游戏声、音响声直到熄灯,声声入耳;开会、集会窃窃私语,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是礼教缺失,缺乏修养的表现。

“净”是对人尊重、对己尊重、对环境尊重的内涵所在。走进部分学生寝室,脏乱差现象不堪入目,夏宝龙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指出,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是同学们人生开始独立生活的起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争创整洁、温馨、文明寝室,不仅展示着大学生们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更体现着同学们的文明素质和思想境界[4]。衣着净、发肤净、言语净、环境净是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之一,通过礼的教育让同学们养成“净”的素质,是培养社会主义文明公民的必修课。

“雅”与“俗”相对。部分人言语粗俗,行为粗陋,言行与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有一定差距。穿戴不雅、用餐不文明,刻意做出另类的行为,相互称谓没有敬意,随意任性,尚俗媚俗者大有人在,这是不明礼、不知礼、不习礼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工作和一切教育行为都是“立德树人”的,礼是衡量立德树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有礼则德立人树,无礼则德失人败。解决这些现象,培养文明学生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礼,礼在教育学生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不能替代也不可替代。

3.礼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

礼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礼是中华文化主要内容和实践的最重要载体,是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维系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礼所包涵的仁、和、敬、谦、信、义等内在价值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具有突出的教化性、规范性、实践性和日常性[6]。将礼做为高职专业课中的思政载体,其突出的认同性、隐蔽性及教化性是鲜明的,可以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

礼是践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如果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礼的内核是德,礼是外在的,德是内在的,立德树人立在德上,外显在礼上,有了礼,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抓手,就有了规范。《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在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中经过两三千年的应用,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是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同理,将礼做为高职专业课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文化自信和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

礼是提升个人与集体文明素质的重要方法。在中华文化中,礼不单单是个人的行为规范,更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组织的行为标准,如升旗礼要求服装整齐、仪容整肃、内心恭敬;如纪念先贤、瞻仰烈士陵园要着装朴素、庄严肃穆、内心感恩;如参加集会活动要循规蹈矩、合理合规、听从指挥;如参加婚丧嫁娶之礼、毕业典礼、开学典礼、颁奖礼要依礼而行、做到合情合理,遵守会场及组织者的要求,让自己的视听言动符合礼的要求。在出国时又要入境随俗、不懂就问、守法依规,体现一个中国人的文明与素质。个人以礼修身、集体依礼而行、遵纪守法,则“立德树人”的教育就期日可待。将礼做为高职专业课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具有中国文化高素质工匠人才,打造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的必要措施。

三、礼在高职专业课中的实施路径

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教化手段,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性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的精华内容,应用于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专业课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完善课程结构、工学结合、作品产品,都有鲜明的思政作用。

1.将礼纳入高职专业课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中,培养“人”的民族底色

高职专业课的特点是掌握并熟悉高技术技能,方式是千万次的训练,最终达到“人技合一”,从而完成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但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也同样重要。职业素质体现在对每一个工作细节、技术流程的“敬”上,这和礼文化的“敬”一脉相承。高职专业课中的“地物明朗化”“管理有序化”“全面点检化”“作业标准化”“行为规范化”“环境安全化”,都是要求工作人员有一个“恭敬心”,有秩序,有标准。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运营使工作环境一目了然,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提升人的职业素质。

“礼主序”,礼强调有规有序,上下有别。在专业课中纳入礼的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尊敬工友、尊敬前辈、尊敬专家的职场伦理,对于养成不耻下问、谦虚谨慎的素质很有益处,有助于其职业发展潜在素质的培养。礼的精神还表现在尊重自然、尊重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上,培养有礼的人文素质,对协调人与技术、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关系至关重要,是培养中国文化中“以德帅技”“以德摄艺”的价值取向。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有高超的技术而没有谦虚有礼的职业和人文精神,很难成为合格的高职毕业生。

2.将礼融入高职专业课技术技能和作品产品中,赋予“物”的教化功能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人类在创造各种产品、建筑、文化和工具等时,这些“意识的衍生品”又反作用于人的意识。高职专业课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以技术技能服务生产生活和产品革新为重,因此,产“物”不但要满足功能需求,“物”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培养学生礼的中华文化素质,学生就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化因子潜移默化的应用到他设计的产品中、技术的服务中、创新创意的新品中,再通过这些产品、技术,传播中华文化、中华价值、中华精神,赋予“物”的教化功能,这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需要。

3.将礼化入高职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中,赋予“课”的思政力量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必须贯彻思政的精神方针,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高职院校应该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将礼元素化入其中,赋予课程、课堂思政力量。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专业课程中有一门必修的“礼乐文明与人文素质”课,每周两课时,单周以音乐教育为主,双周以日常礼仪教育为主,通过对毕业后的跟踪访谈,此课的嵌入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适应、人际交往起到了很好作用。同样,为了能让学习软件、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不要变成“沉默的码农”,在专业课设计时特意增加了“礼乐修养”必修课,通过讲授、践行上课礼、下课礼,通过对学生着装、发型、仪容、言行习惯的训练,通过集体唱歌、互动交流,同学们的言行文明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不但提高了心理健康程度,更提高了专业课思政的力量。

4.将礼嵌入高职专业课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中,赋予“术”的人文内涵

礼的特点在践行,无助于言行和思想的教育都是空中楼阁,都是镜花水月。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相关内容占用了大量课时,在空间上具有工作和企业的学习环境,在人际交往上有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教育,重视礼在专业课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机嵌入,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场伦理、职场礼仪的有效方式,可以在学习掌握“术”的同时赋予人文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以模拟或参与实际工作来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自然,对学生考核要综合这两方面,专业技能侧重对“术”的掌握,职业素质侧重对礼的体现,如吃苦精神、团队配合、言行文明、尊师爱友、谦虚有礼、乐于助人、积极上进等,这些职业素质是高水平高职生的必备能力,而这些素质都是通过礼来表现出来的,通过评价一个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的有礼程度,就能衡量其职业素质的优良。

校企合作是更深程度的工学结合,是企业文化和学校专业文化结合的“组合体”。学生有礼是被企业认可和看重的首要素质。企业负责人常说,只要学生有礼貌、肯吃苦、好学习,技术到企业后可以慢慢学。可见,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更侧重于其职业素质,而并非单纯的专业技术。

猜你喜欢
专业课素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