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莹莹
(云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宋代到清代之间的诗话语料的类型包括两种:一类是著者自撰的诗话,一类是今人从古人笔记杂说当中辑出论诗部分,题一诗话之名而成的。这两种诗话类型合起来可称为广义的诗话。诗话著者虽然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没有用文字系统地总结方法论,却有意无意地运用了一些科学方法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指一个陌生的词儿摆在面前,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使它由未知变为已知。这种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1]79。郭在贻在《训诂学》中提出词语考释的方法:“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1]79赵振铎在《训诂学纲要》一书中,总结出了训释意义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利用辞书”“勾稽旧注”“对比文句”“参考异文”“印证方言”等七种。根据诗话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以上两位先生的意见,诗话考证词义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八种,下文进行举例说明①。
山谷云:“今俗书庵字,既于篆文无有,又庵非屋,不当从广,《三国志·焦光传》云:‘居蜗牛庐中。’意今庵也。后汉皇甫规为中郎,持节监关中兵,会军大疫,死者十三四,亲入庵庐巡视,三军感悦。即用此庵字,为有依据。”苕溪渔隐曰:“《广韵》云:‘庵,小草舍也。’‘菴,菴果,又菴罗果也。’《集韵》云:‘庵,圜屋曰庵,或从草。’‘菴,菴,草名,或作葊。’鲁直以菴非屋,不当从广,然与《广》、《集》二韵全不合,殆亦难用;殊不知《汉史》从省文,借用为菴字耳。”[2]244
按,“庵”与“菴”皆是“奄”之后起本字。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庵》:“古人名草圆屋为‘庵’,盖取‘奄覆’之义,从‘广’从‘艹’皆后人增加。”《说文·大部》:“奄,覆也。大有余也。又欠也。从大。,展也。”段玉裁注:“覆乎上者,往往大乎下,故字从大。”“庵”本指圆形的草屋,而非今天所说的寺庙。《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下也。又谓之庵。”《广韵·覃韵》:“庵,小草舍也。”菴,《正字通·艹部》:“菴,草舍曰菴。……释氏结草木为庐,亦曰菴。一作庵。”《广雅·释宫》:“幕,庵也。”王念孙疏证:“《后汉书·皇甫规传》:‘亲入庵庐巡视将士。’菴、庐即幕也。幕、菴、庐皆下覆之义。”后泛指一般的房屋。《广雅·释宫》:“庵,舍也。”王念孙疏证:“《丧服四制》引《书》‘高宗谅闇’,郑注云‘闇,谓庐也’,义亦与庵同。”
梅圣俞《送宁乡令张沆》诗:“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揺矴。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鸮鸋。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不嫌卑湿忧,清风入诗兴。”“”字出《左传》:“刜林雍之足,鑋而乘于车。”从金,此字《正韵》两存之。[3]
问:“《万章下》‘孔子亦猎较’者何?”对曰:“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兽,以供祭祀。孔子亦同于俗。集注因之。陆氏《翼孟》云:‘“较”字本作“”于岳切。’《诗》所谓‘猗重较兮’,‘’说音‘较’久矣,孟子借用音‘角’,则‘角逐’之义。《左传》:‘晋人角之。’此义为长。若比较得禽多少,则孔子之范我驰驱必不及鲁人之所获矣。‘较’、‘角’同音,‘不以文害辞’可也,亦孟子说诗之法。”[4]
按,出自《十一经问对》卷二《孟子》。何氏旨在说明“较”与“角”通用,是。《诗经·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陆德明释文:“较,古岳反。车两傍上出轼也。”故诗话材料中的“于岳切”当作“古岳反”。朱熹集传:“重较,卿士之车也。较两輢上出轼者,谓车两傍也。”“较”作为车厢两旁的横木,同“”。《说文·车部》:“,车輢上曲铜也。从车,爻声。”较:上古音为见母宵部去声[5]。角:上古音为见母屋部入声。二字声母相同,韵部可通转,故“较”与“角”音近可通。《六书故·工事三》:“较,借为较竞之较,与角通。”《正字通·车部》:“较,相竞也。”故孟子所说之“猎较”,即为互相争夺猎物。后常作为咏入乡随俗的典故。如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宋王安石《招丁元珍》:“画墁聊取食,猎较久随时。”
潘子真《诗话》云:“《古乐府》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予初不晓黄姑为何等语,因读杜公瞻所注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乃知黄姑即河鼓也,亦犹桑落之语转呼为索郎也。”[2]9
按,黄姑:“河鼓”的声转,即牵牛星之别名。《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诗经·小雅·大东》:“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毛传:“河鼓谓之牵牛。”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此词,在唐诗中常见。如元稹《决绝词三首》其二:“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杜甫《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其一:“星落黄姑渚,秋辞白帝城。”
尝观临川“解我葱珩脱孟劳”,尝不晓孟劳何等物,及见《谷梁传》注:“孟劳,鲁宝刀。”[6]394
按,一说“孟劳”为力大之人名。《颜氏家训·勉学》:“《谷梁传》称公子友与莒拏相搏,左右呼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名,亦见《广雅》。近在齐时,有姜仲岳谓:‘孟劳者,公子左右,姓孟名劳,多力之人,为国所宝。’与吾苦诤。时清河郡守邢峙,当世硕儒,助吾证之,赧然而伏。”但清朱亦栋对此种意见给予了驳斥。《群书札记》卷十《孟劳》:“案:孟劳二字,反语为刀,此左右之隐语,卽当时之切音也。若姜仲岳所云,是以刀字讹作力字,真堪资笑谈之一噱也。”然而“‘反语’是魏晋南北朝的产物”,故王启涛认为“先秦时代的‘孟劳’,就绝不能在语音上与‘刀’硬拉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孟劳’就是‘刘’”,即“一种有手柄的锋利板斧”。刘的声母为复辅音,“即ml,后来,ml发生了‘解纽’现象”[7],就成了“孟劳”一词。王先生的意见是。“孟劳”作为刀名在诗歌中常见。如宋梅尧臣《问答》:“美人赠我万钱贵,何必翦犀夸孟劳。”黄庭坚《别蒋颖叔》:“金城千里要人豪,理君乱丝须孟劳。”
放翁诗多用新语,如“厚味无人设佞汤,微芬时自注亷香。”自注:以松子胡桃蜜作汤,谓之佞汤。以炭末乳香蜜作湿香,谓之廉香。[8]1499
按,佞汤:用松子、核桃、蜂蜜熬成的汤。廉香:以碳末、乳香、蜂蜜制成的湿香料。此二词,《汉语大词典》未收。
退之诗曰:“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杜子美诗亦云“闻道云安曲米春”。裴铏作《传奇》记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则抛青春亦必酒名也。[9]
按,上述材料通过类举与“抛青春”同结构的词语,证其为酒名。宋魏仲举《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三引洪兴祖曰:“东波云:‘抛青春,必酒名。’予按此诗在江陵作,盖江陵酒名也。”又可简称为“青春”。如明高启《将进酒》:“莫惜黄金醉青春,几人不饮身亦贫。”徐渭《挽陈君之配蒋》:“陈君辖我饮青春,焦革贤闺酿绝伦。”一说“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在秋冬之季酿酒,经春始成”[10],故多以“春”给酒命名。一说“喝酒能使人消沉,虚度光阴,因而酒又有此恶名”[11]。直到今天以“春”命名的酒也不少,如“剑南春”“景阳春”等。
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炎炎火云节,萧然一堂中。谁知鹿冠叟,心地如虚空。虚空亦莫问,睡起照青铜。”不知何人作,净君、凉友,是帚与扇明矣。[12]
按,此条出自《清异录》卷下《器具门·凈君》。这里是用对比文句法,可知:净君为扫帚,凉友为扇子。
韩退之诗:“梢梢新月偃。”俗本作“稍稍”,荆公改作“梢梢”。盖令狐澄本作“梢梢”,澄本最善,荆公用此改定。梢梢者,细也,见《方言》。白乐天诗亦用:“梢梢笋成竹。”[6]320
按,唐韩愈《南溪始泛三首》其一:“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梢梢”,一本作“稍稍”。梢:《广韵》所交切,生母肴韵平声。稍:《广韵》所教切,生母效韵去声。故二字音形并近而造成异文。梢:《尔雅·释木》:“梢棹。”郭璞注:“谓木无枝柯,梢棹长而杀者。”郝懿行义疏:“梢读如《轮人》‘揱尔而纤’之揱。郑注:‘揱、纤,杀小貌也。’然则梢之言揱,擢言其长而翘出也。此盖谓木乔竦无旁枝者谓之梢,亦谓之梢擢。”揱:《玉篇·手部》:“长也。”《广韵》相邀切,心母宵韵平声。又所角切。故“稍”、“梢”与“揱”音近可通。揱揱,揱的重言,义与揱同,即细长貌。可见,“梢”“稍”皆是“揱”之借。
按,出自《谭误》卷一。《诗经·大雅·崧高》:“往近王舅。”毛传:“近,己也。”郑玄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宋毛居正《六经正误》卷三《崧高》:“(近)《说文》作……今作,音记。字讹作近,不敢改也。”明杨慎《升庵经说》卷六《往近王舅》:“朱公迁②又按:‘《说文》近③从从丌,丌音基。楷书作‘’,与‘近’相似而误也。’其说尤究其根源。然则不识字者,安可解经哉!”“”与“近”音形并近,故易形成异文:上古音为见母之部去声。近:上古音为群母文部去声。二字同为牙音,韵可对转。一说“”读若“其”。清段玉裁《诗经小学·大雅》:“此《诗》借为己,《传》以己训。犹《淇奥》借箦为积,《传》以积训箦;《板》借王为往,《传》以往训王,《笺》又从而申明其说耳。己、记、忌、其字同。”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其音记记忌己》:“其,语助也;或作记,或作忌,或作己,或作,义并同也。”“”从“丌”得声。丌:《集韵·之韵》:“其,古作丌、亓。”其:《说文·箕部》:“古文箕省。”故“其”作为语气词,仍是假借。追根溯源,“”之本字当为“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七《崧高》:“者,己之假借。己为语辞。《诗》言‘往’,犹《虞书》言‘往哉’,《周书》‘予往己’也。、近形近易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二十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言:“毛训‘近’为‘己’,‘己’卽‘矣’字。”所言甚是。《说文·矢部》:“矣,语已词也。从矢,以声。”综上所述,“近”乃是“”之形讹,“”又为“矣”之假借。
吾州人谓人语言濡濡不决者为“絮”。犹絮之柔韧牵连也。语虽俗,亦有所自。韩魏公、富郑公同在政府,偶有一事,富公疑之,久而不决。韩谓富曰:“公又絮。”富变色,曰:“絮是何言也。”刘夷督④尝用此语为《如梦令》词,其末云:“休絮。休絮。我自明朝归去。”[13]1878
按,见于《湘皋集》卷三十二《俗语有所本》。犹豫不决谓之絮,本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琦性果断,弼性审谨。琦质直,语或涉俗。俗谓语多者为‘絮’,尝议政事,弼疑难者数四,琦意不快,曰:‘又絮邪!’弼变色曰:‘絮是何言与?’”此义与“棉絮柔韧牵连”的特征有关。宋史浩《两钞摘腴·絮》:“方言以濡滞不决绝为絮,犹絮之柔韧牵连,无边幅也。”今多言啰嗦为絮。清翟灏《通俗编》卷十七《言笑·絮》:“今又以言语烦琐为絮,所谓絮絮叨叨是也,《宋景文笔记》有‘冬许晚絮’之语。”
金黄华老人诗:“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山僧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胡蒙溪《真珠船》云:“四十双,多不知其义。”按,李京云《南志略》⑤云:“诸夷多水田,谓五亩为一双。”然《辍耕录》所载,谓“白夷种田,以牛为双,谓四角为双。”则所谓“双”者,虽指田而实因牛也。少时于友人黄汝修家见此不解,黄后讯之潘氏子,指《辍耕录》为对,检之果然,乃后悔读书不多也。潘,儒家子,贫,训蒙自给云。[13]4764
按,出自《续玉笥诗谈》。双:土地面积单位。但关于一双具体为多少亩,意见不一,有五亩说、四亩说、二亩说。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三《地部一》:“又佛地以二亩为双。皇华老人诗:‘招客先开四十双’是也。”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卷三《黄华老人》:“黄华老人诗:‘招客先开四十双’,人多不识其义。按元李京《云南志略》云:‘诸夷多水田,谓五亩为一双。’四十双,二百亩也。又《唐书·南诏传》:‘官给田四十双。’盖二百亩也。陶南村又谓一双为四亩。未知孰是。”各地条件不同,故无定数。但为什么称地为双?学术界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双“指田而实因牛”。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称地为双》:“尝读金黄华老人诗,有‘招客先开四十双’之句,殊不可晓。近读《云南杂志》曰:‘夷有田,皆种稻。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以二乏为已,二已为角,四角为双,约有中原四亩地。’则老人之诗意见矣。”朱孟震正持这种意见。但此说有些牵强,故有人又提出“双”是借字说。王雪樵《河东文史拾零·跋黄华老人诗刻》提出:“‘双’实即‘垧’之别写。《辞海》曰:‘垧,北方方言,指地积单位。东北多数地区一垧约合十五亩,西北地区约合三至五亩。’‘双’‘垧’一音之转也。‘垧’并非北方特有之词,湘、桂、黔、滇、川各地皆有,唯南北条件有别,故所指面积不同耳。庭筠‘招客先开四十双’当系袭用《唐书》‘官给田四十双’之成句,非实指也,亦非必有云南之行耳!”王雪樵能从语音上探究“双”的得名理据,其方法比前人之说较为科学,但“垧”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较晚,《汉语大字典》以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作为“垧”的例证,故作“双”的本字说,不太妥当。进而又有学者提出“双”是外来词。或源于印度。明谢肇淛《滇略》卷四《俗略》:“田四亩谓之一双,盖西域语,如卷为云。”或源于白蛮[14]。或源于吐蕃[15]。“外来词说”甚是。作为外来词,“垧”与“晌”都是“双”的一声之转。一晌约计六亩。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旗地》:“壮丁领买者限以五晌,计三十亩。”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宁古塔地不计亩而计晌。晌者尽一日所种之谓也,约当浙江田四亩灵,一夫种二十晌,晌收谷自一石至二石。”综上,“双”作为土地面积单位,是一个外来词,且因各地条件不同,故无定数。
淮人岁暮家人宴集曰泼散。韦苏州云:“田妇有嘉献,泼散新岁余。”[8]414
按,“泼散”亦作“泼洒”“泼撒”“抛撒”。“散”“撒”“洒”音近义通,古代江淮一带的除夕家宴。日人冈千仞《观光纪游》卷七《沪上再记》:“《淸嘉录》:‘岁末会飮,曰泼散会。’中土亦有此事。”但“泼散”一词,在各地所释不同,如井陉县、定县,“泼散”则与祭祀有关。民国《井陉县志·陋俗》:“在田亩间食饭者,未食之先,以饭少许,向四方乱拨,俗谓之“泼散”,意谓先祭百神也。又乡愚当饮酒之先,以中指醮酒少许,在杯侧点三点,然后敢饮,盖亦泼散之意。”民国二十三年《定县志》卷二十一《志余·杂志上·方言》:“抛撒,泼散也。田农以饭泼地而祭日,抛撒然为泼散之转音。”“抛”与“泼”乃一声之转。甚至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时期,其内涵也有所不同。高岱明《淮安饮食文化》言“淮地风俗:年前,亲友邻里间,互赠年糕包子茶食、炒货咸货熟食,以通有无,叫‘泼散’”。《汉语大词典》“泼散”下未及“今淮安亲友邻里间互赠熟食,以通有无”义。
王建《宫词》:“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勅赐一科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今人有迁居或新筑室,朋侪醵金往贺,曰“暖房”。盖自唐人已有之矣。[13]1582
按,出自《沙溪集》卷十四《无用闲谈》。“暖房”指祝贺乔迁的食礼。唐时已有此风俗,如《壬午年(公元九八二年)净土寺常住库酒破历》:“廿八日,周和尚铺暖房酒壹。十一月一日,李僧正铺暖房酒壹。”[16]亦称“暖屋”“温锅”“填宅”“贺房”。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丛谈》:“迁居而邻友治具过飮曰暖屋,亦曰暖房。”民国十八年《锦西县志》卷二《人事志·宴会》:“新屋落成,亲友醵资购致陈饰,主人报之以宴,名曰填宅,又称贺房,滥觞于唐之暖房。”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四十二《社会杂事杂物·暖房》:“今人移新宅,戚友恒送酒食,会饮宅中,名曰暖房,亦曰温锅。盖以新宅尚未经人住,集多人燕饮其中,以为厌胜,而唐诗即有之。唐王建《宫词》云:‘太仪前日暖房来。’又《辍耕录》:‘今之入宅为迁居者,邻里醵金治具,过主人饮,谓曰暖屋,亦曰暖房。’是此俗自唐至今,行之已千余年。”[17]“暖房”习俗不仅在民间常见,而且延伸至宫廷。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三《暖房》:“《五代史》:‘后唐同光二年,张全义及诸镇进暖殿物。’则暖房之名,由来久矣。”又嫁娶前在男家新房宴饮也叫暖房。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嫁娶》:“前一日,女家先往男家铺房,挂帐幔,铺设房奁器具、珠宝首饰动用等物,以致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
“暖”本字当为“餪”。《广雅·释言》:“餪,馈也。”王念孙疏证:“餪,温存之意。”明李实《蜀语》:“婚前日而宴曰餪房○餪音暖。”清翟灏《通俗编》卷九《仪节·暖房》:“暖字本当作餪。《邵氏闻见录》:宋景公纳子妇,其妇家馈食物,书云暖女,皆曰‘暖字错用’,宜从食从而从大,其子退检书,《博雅》中果有‘餪’字。”黄侃《蕲春语》:“案今乡俗凡食于事前,谓之餪。”安忠义《析“软脚”及其他》一文言:“直到今日民间普遍把祝贺喜庆热闹并有筵饷之事均称为暖,贺新婚叫暖房,贺生日叫暖寿,贺迁居叫暖屋。”[18]其说不确,丧葬白事之筵也可称“暖”。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镇原县志》卷五《居住类·暖房》:“贺人之第宅落成与迁居新宅也。案,《辍耕录》:‘今之入宅与迁居,邻里醵金治具,过主人饮,谓之曰暖屋,亦曰暖房。’王建《宫词》:‘太仪前日暖房来’,此皆喜庆事也。俗于岀殡前一日,亲友携酒肉诣灵帏前为孝子暖灵,并有至亲,于是夜暖坟者,事虽岀于俚俗,情无异乎,殁存秦安巨先生国柱,颇以为不然,习俗相沿不易革也。”
京口北固山甘露寺,旧有二大铁镬,梁天监中铸。东坡《游寺》诗云:“萧翁古铁镬,相对空团团。坡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是也。予往来数见之,然未尝稽考本何物,为何用也。近复游于寺,因熟观之,盖有文可读,云:“天监十八年太岁乙亥十二月丙午朔十日乙卯,皇帝亲造铁镬于解脱仏古佛字。殿前。满漫灭一字甘泉,种以荷[蕖](叶),供养十方一切诸仏。以仏神力遍至十方,尽虚空界,穷未来际,令地狱苦镬变为七珍宝池,地狱沸汤化为八功德水,一切四生,解脱众苦,如莲花在泥,清净无染,同得安乐,到涅檠城。斯镬之用,本在烹鲜,八珍与染,五味生缠。我皇净照,慈被无边,法喜禅悦,何取又漫一字。檀。缘造斯器,回成胜缘。如含碧水,又漫一字。发经莲。道场供养,永永无边。”其后又云:“帅吴虎子近禁道真概怀于佐陈僧圆承宋又漫一字。令宣令郑休之。”义不可晓,疑当时干造之人耳。又一行云:“五十石镬”,然形制不能容今之五十石。盖古之斗斛小也。始知二镬乃当时植莲供养佛之器耳。[8]531-532
按,此段文字又见于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四《解脱殿铁镬》。铁镬:种植莲花,以供佛家之用的器具,亦称“莲镬”。南朝宋刘澄之《鄱阳记·三铁镬》:“弋阳岭上多密岩,宋元嘉中,有人见其岩内三铁镬。镬各容百斛,中生莲花。他日往寻,不知所在。”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镬”不是常见的用来烹煮东西的大锅。如晋佚名《九眞中经》卷下:“取锡十斤于铁镬熬之半日。”此词,《汉语大词典》未收。
按晦翁《感兴》诗:“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然学者皆不知“刀圭”之义,但知其为妙药之名耳。嘉靖十四年八月晦日,忽悟“刀圭”二字,甚通快。不知古人亦尝评及此否?前在京师买得古错刀三枚,京师人谓之“长钱”,云是部中失火煨烬中所得者。其钱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刀即钱之别名。布也、泉也、错也、刀也,皆钱之类也。但无年号款识,殆汉物乎?[13]1920
按,出自《碧里杂存》卷上《刀圭》。“刀圭”本为古代称药的量具。古代量药的器具,形状象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故称。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卷十一:“若服玉屑者,宜十日辄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同书《金丹》卷四:“第二之丹名神丹,亦曰神符。……服之三刀圭,三尸九虫皆即消坏,百病皆愈也。”唐庾信《至老子庙应诏》:“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刀圭。”章炳麟《新方言·释器第六》:“斟羹者或借瓢名,惟江南运河而东,至浙江、福建数处,谓之刀圭。音如条耕。”刀:上古音端母宵部平声。条:上古音定母幽部平声。二字声母同为舌音,古宵、幽合韵,如《诗经·大雅·思齐》“庙”与“保”宵、幽合韵[19]。圭:上古音见母支部平声。耕:上古音见母耕部平声。二字同为见母,古支、耕合韵。清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卷三《颖》:“玉裁按役者,颖之假借字,古支耕合韵之理也。”“刀圭”,后写作“调羹”,故“一刀圭”即“一调羹”。后代称“药物”。如唐王绩《采药》:“且复归去来,刀圭辅衰疾。”杨嗣复《赠毛仙翁》:“九转琅玕必有余,愿乞刀圭救生死。”又借指“艺术”。如明陆采《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便携家共住。”
综上所述,以形索义法、因声求义法、勾稽旧注法、对比文句法、参考异文法、方言佐证法、民俗论证法、实地观察法是诗话考证词义中最常见的八种方法。诗话考释词义的方法有三大特色:一是善于利用目验材料,增加可信度;二是注重从“史”的角度论证词义来源的合理性;三是重视把死的历史资料和活的方言资料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获取资料为研究服务。对诗话考证词义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不仅可以丰富古代词汇理论,而且对具体词语的考释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注 释:
①本文所列八种方法在诗话考证词义中并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综合运用的。
②朱公迁,字克升,元人,著有《诗经疏义会通》。
④据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2页),“刘夷督”当为“刘夷叔”,即宋刘望之,字夷叔,一作彝叔,又字淑仪。
⑤“李京云《南志略》”,点段错误,当为“李京《云南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