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

2020-01-02 06:37郭建华肖功为
武陵学刊 2020年4期

郭建华,肖功为,2

(1.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山东大学 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成长,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也不断完善,风险抵御能力逐步增强。但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内企业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新问题,比如,过去以投资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造成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企业边际效益递减等。新常态下,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待培育、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诸多新挑战[1]。对国内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风险增多。如何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又不陷入财务风险陷阱是企业自身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此外,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使诸多民营企业处于融资、投资、运营等财务风险的风口浪尖。如何增强和提升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新常态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现状

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事物发展结果的表现。企业财务风险则是由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经营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无处不在。总体而言,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性财务风险、债务性财务风险、效益性财务风险等形式[2]。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低速,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企业现金流的下降影响了财务的稳定性,企业原有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改变,企业竞争较以往更加激烈,面临的挑战更多,财务风险更加突出[3]。就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融资、投资、企业运营和收益分配等方面。

(一)筹资风险

首先,在新常态下,要追求经济高质量的增长,企业必须改变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高速”增长转向更注重“高质量”增长[4],这种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是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技术的进步,而这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下滑,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收益率也连年下降,盈利空间不断缩小,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留存资金短缺,自融资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就企业权益资本筹集而言,股权融资是多数企业采用的一种速度快、效率高的融资手段,而目前我国对企业上市采取的审核制,企业股权融资在政策层面上面临着很多门槛和限制条件,而且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活跃度不高,机构投资者从中获利微薄甚至无利可图,投资的意愿不高,使中小企业也难以筹集到资金。第三,就债券借贷融资而言,目前国内企业债券市场不如股市和银行信贷市场活跃,而且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很难达到发行债券的门槛要求,通过债券方式进行融资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也几乎没有可能[5]。此外,突发事件,如新冠疫情,使中小民营企业面临新的融资困境,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投资者可能持投资收缩战略,投资更加谨慎,另一方面,疫情会影响人们的消费,企业营业收入短期内会下降,资金回笼减速,坏账增多,风险增大。

(二)投资风险

经济进入新常态,“控速提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对投资也有了新要求。首先,国内项目投资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以要素投入为依托的大水漫灌式投资,而是转为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创新为目标的精准式投资。以“新基建”项目投资为主,涉及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项目不仅涉及多产业、产业链长,而且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对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一方面项目投资资金量需求相对庞大,而中小民营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造成投资资金的筹集难度增大,投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投资项目收益水平存在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新基建不太适合中小民营企业投资,因为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投资是以获取短期收益为目的的,投资上无长远目标,存在盲目跟风现象,而且经济新常态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核较以前更加严格,对企业进行项目投资限制条件更多,因此,投资不慎很容易造成企业财务风险;三是投资项目的创始人或团队、项目经营状况以及项目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都会影响项目投资的收益,从而导致投资风险的存在和发生[6]。

(三)运营风险

财务风险总是与资金相伴,企业运营又离不开资金。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企业内部价值形态的改变,企业运营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财务风险。为适应新常态,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调整或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这样也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短缺;如果出现持续性或者长时间的资金短缺,而又不能得到股东注资或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补充的话,企业资金流必然迅速耗尽,运营风险随之出现和增大。比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就使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运营困境。据调查,约有90%的民营企业一度处于停工停产状态[7]。可见,突发事件加速了企业运营风险的形成。

(四)收益分配风险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影响收益分配,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转化对收入分配及其制度改革也会产生新的影响和提出新要求。创新驱动往往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来加以激励和推动,收入分配的激励能促进创新新动能的产生,进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8]。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主或投资者而言,企业的盈余收益是否分配、如何分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企业盈余收益的分配包括企业留存收益和股东股息分配两方面,留存收益是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的重要资金来源,股息分配又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矛盾。经济新常态要求企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管理层在制定企业收益分配方案时未充分考虑企业资金状况,不能最大限度地权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和股东利润分配意愿、利润分配和税负等各种关系,企业的财务风险将因此增加。

二、新常态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创立之初的股东都是家族成员或亲属,如夫妻型企业、兄弟姐妹型企业及其他各种亲戚关系型企业,企业的股权结构也是组成成员平均出资,这种“五五分权”的创业模式很容易形成企业决策上的僵局,不利于企业财务和运营决策的制定,很容易埋下财务风险隐患[9],最终形成企业财务风险。

2.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容易导致企业决策失误。目前,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治理机制方面制度不全或不规范,企业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混淆,有的企业还没有监事会,没有监督的董事会决策容易受决策者主观情绪影响,“拍脑袋”决策,这种决策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另外,部分中小民营企业虽然设有财务总监,但不在董事会成员之内,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不高,认为企业发展靠业务,企业成长靠机遇,与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无关或关系不大,企业的很多重大决策缺少财务风险专业管理人员的把关,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财务风险。

3.内部资金管控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要求企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对资金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因为资金内部管控不严,在融投资和资金运用方面又缺乏严格的授权审批和审核,决策草率,最终导致融资成本过高、投资失误和经营失败,造成资金链断裂,埋下财务风险[10]。

4.内部审计机构不完善,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失控。中小民营企业规模相对不大,资源有限,企业老板基于人力成本节约的目的,企业内部没有专门设置审计机构或审计部门,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迎合企业管理部门的检查,名义上设置了内审机构,但是却有名无实,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有的职能难以实现。没有内部审计或审计不健全,其结果通常是企业资金的违规使用或滥用,最终导致财务失控,带来财务风险。

5.中小民营企业抵御经济环境突变和税务风险的能力较弱。近年来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在纳税方面,先后出台或修改了相关税务政策和法规,全面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费减免等,政策利好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当下的实际情况是部分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并非专业财务工作者,他们税收法制观念淡薄,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无处不在,要想解除企业的财务风险,必须弄清楚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中小民营企业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容易带来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风险。概而言之,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内部因素。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内因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和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财务风险也不例外。无论企业面临怎样的发展环境和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内部因素都是主要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因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营和治理水平[11]。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层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治理水平不高,中小民营企业尤甚,它们普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还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人员不专业。有些企业尽管其财务治理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在企业经营预算方面不够专业或者监管不严,预算资金增加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大额度预算资金的增加很容易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秉着“资金自有,资金自用”的原则,缺乏财务预警机制,财务管理机制不全,也很少对企业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偿债水平等进行全面、系统、可靠的预测和分析,因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较低。另外,中小民营企业又不善于或者不重视市场调查,也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或成本过高,或出现产品滞销和积压,引发财务危机。

2.外部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引发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较多,如市场环境变化、产业政策调整、行业间竞争、国家宏观调控等[12]。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应对而又必须面对和适应的。就市场环境而言,我国提出了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加上近年来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波动频繁,中小民营企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普遍较大[13]。比如,经济危机,市场疲软,企业的亏损面增大,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再比如,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的爆发,受影响最大也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产业政策而言,新常态的到来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和日臻完善,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国家在税收、财政、金融等产业政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调整。目前,银行收缩银根,中小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进一步降低,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三、新常态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如前所述,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都根源于企业决策上的“垄断”格局。相对于治理结构均衡的企业来说,中小民营企业的“一言堂”“拍脑袋”决策更容易导致企业决策失败和风险增大。因而,经济发展新常态不仅要求经济增长结构合理,同样对企业治理结构提出了“均衡”要求[14]。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财务风险。

(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复杂,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层而言,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甚至得以生存的前提[15]。为此,企业不仅要加强财务风险的宣传教育,更要把财务风险危机管理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去,形成动态的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

(三)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加强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

新常态下,企业财务工作者或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专业技能,更要懂得企业财务法规包括国际法律知识;既要懂得“理财”,更要懂得“管财”,无论是“理财”还是“管财”,规避风险应放在第一位。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培养、挖掘与储备技术能力精湛、风险意识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财务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手段。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民营企业应该在董事会层面设置内审部门,招聘内审人员,内审部门应独立于管理层,不受经理层领导;内审部门不但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还要负责审计企业账务。通过内部审计可以降低民营企业因内控失效、商业贿赂、舞弊行为和账务不清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五)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就整体来说,我国企业对可预期风险的应对能力尚可,但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及不可预期的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其应对能力相对薄弱。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给中小民营带来了重大影响,虽然目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认真反思当下民营企业的“危”与“机”,对企业更加理性地应对未来突发性的风险,提升不可测风险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比如,疫情使中小民营企业面临融资困境。为此,相关部门应提升金融体系的普惠性,纾解中小民营企业短期内的融资难题。就政府而言,可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广典型的有效经验,比如释放纾困资金,以解企业资金上的燃眉之急。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就采取了相应对策,向企业和个体户释放纾困资金14 500亿元(各地政府也有额外资金)[16]。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采取了类似措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如美国(释放纾困资金8 770亿美元)、英国(3 300亿英镑)、德国(4 000亿欧元)、日本(16 000亿日元)[17]。此外,对于小微民营企业,直接补贴是缓解企业资金困境最直接的手段,如英国、德国等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计划就包含现金补贴[17];税费减免、延长亏损企业结转年限、减免企业用房租金等,都是缓解当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