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锋,王永才,沈蔚,高建华,程功鹏
(河南农业大学 发展规划处,河南 郑州 450002)
国家“双一流”战略实施以来,地方院校充分认识到,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一流的学科更离不开一流的学科治理。于是,地方高校纷纷鼓足干劲,出台政策、引进人才、改善条件[1],学科治理成效明显。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的一员,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学科治理,既抓牢抓好显优势强特色的工作,也抓紧抓实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既注重结果,更做实过程,力争实现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突破,为建成以农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为坚决打好“双一流”创建攻坚战,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出台了《河南农业大学“双一流”创建方案》《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构建了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培育学科和拓展学科四级学科建设梯次,明确不同梯次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定位。各省级重点学科分别制定了各自学科的三年行动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重新界定了学校、学院、学科的职责,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学院和学科带头人的关系;《重点学科基本支持经费分配办法》按照高峰、高原、培育、拓展四个层次和文理两个类别,考虑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各个学科确定了支持标准,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过程管理,做到精准施策、梯度发展;《创新创优奖励办法》对有关学科奖励的内容调整了奖励范围,提高了奖励额度。
以建立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目标,明确学校、学院在学科治理中的职责权限,突出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行学校统筹、院长负责、学科带头人引领的学科管理体制,明确学科带头人拟定学科规划、年度计划、凝练方向、组建团队等职责,强化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更好地发挥学院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学校自2016年起,实施“上层次、扩规模、调结构、补短板”的高层次人才战略工程,系统制定5类高层次人才标准,注重引培并举、校内校外同等对待。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需求,持续推进政策实施的分类化、精准化,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另一方面,针对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等弱势学科,采取扶持性政策,推动这些学科的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资金投入效益。
学校实行“院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实行“学校统筹预算、部门监督考核、学院负责实施”的学科经费管理体制。先后制定修订了《河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河南农业大学预算管理办法》《河南农业大学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管理办法》等二十多项校内制度,使各级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及支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设置学科建设经费专项,包括基本支持经费、重点专项经费和绩效奖励经费3部分,分别用于支持学科基本运转、学科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和创新创优。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集大智、聚大军、引大师、筑大台、干大事、育大才”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内涵式发展,学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主要表现在:
2018年,在省优势特色学科中期检查中,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学科获评优秀等次。 “植物与动物学”和“农业科学”两大主干学科领域在ESI全球排名前1%位次持续上升、影响不断扩大。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显示,兽医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00名。新增风景园林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流动站总数达到7个。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即农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的全覆盖和17个主体学院重点学科的全覆盖。基本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融合、以农科为优势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五年来共引进博士405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遴选高层次人才174人。目前专任教师1528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中原学者等领军人才18人,博士比达65.8%,队伍实力显著增强。
牵头组建河南省农林院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实现郑州校区省内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全覆盖。推进新农科学科专业体系交叉融合,主动布局9个新农科专业相关方向。6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设研究生优秀生源奖学金,实现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00%全覆盖。获批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河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稳步推进。继续蝉联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
主持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6名专家教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绩效评估中赢得专家组和教育部一致好评。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递增,在全省高校排名稳居第三。主持承担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重点项目2项,与茅台集团合作项目3项。
扎实实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在全省4个生态类型区、12个县建立23个新品种、新产品百亩示范方。积极承担“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工作任务,持续推进“百名教授千名学生”科教服务行动。多次转让新成果、新品种、新产品,其中,“虫-菌互作”有机固体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成功转让给新加坡南达有限公司,转化费用150万美元,被国内外众多媒体以“一只小虫卖出千万身价”为题广泛报道。定点帮扶的冯老村成为市县精准扶贫工作典型,结对帮扶台前县工作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受到表彰。举办河南乡村振兴高层论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高层论坛,出版国内首部以乡村振兴为内容的系列丛书。荣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加入“一带一路 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与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共建中哈现代农牧学院。与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等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大气污染研究所合作,共同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与匈牙利圣伊斯特万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共建中欧国际风景园林研究中心、中美国际风景园林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正式启动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立项实现了我省历史性的突破。
河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成效,最根本的在于解放思想,不断推进学科治理创新,不断完善学科治理体系,提升学科治理能力和水平。对于其它地方农业院校而言,有如下几点启示:
在大学治理体系当中,学科治理作为核心,首要任务便是顶层设计[3]。要通过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为学科发展明确路径和方式。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学科治理工作,在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打好“双一流”建设学科创建攻坚战,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学科发展。成立了“双一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双一流”创建工作。出台了《“双一流”创建工作方案》,组织编制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设置了战略研究、沟通协调、学术事务和政策保障4个专门工作组,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目标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强优势、补短板、抓重点、促全面,大幅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层次。举办“双一流”创建推进会和“一流学科创建专家论证会”,邀请作物学、兽医学领域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齐聚学校,为一流学科建设凝聚共识、把脉问诊。同时,适时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和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强化责任、敦促落实。
随着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学科治理也需要从注重单个学科建设转化到注重学科集群发展上来,推动交叉融合、兵团作战,实现相关学科协同发展。通过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和林学4个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带动,河南农业大学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导向,全力推进学科集群发展。围绕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的重大问题,形成以作物学为龙头的学科集群;围绕动物疫病防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以兽医学为龙头的学科集群;围绕可再生能源、现代农机装备的重大问题,形成以农业工程为龙头的学科集群;围绕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形成以林学为龙头的学科集群。以申报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为契机,同时遴选出10个校级重点学科,加强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设置新农科专业,推动理、工、农、文、经、管、法等学科深度融合;依托学校已有的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和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科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学校各单位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从学校发展大局综合考虑关系学科治理的方方面面,就只能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和零敲碎打的走形式[4]。为积极创建“双一流”,河南农业大学不断加快制度创新,优化学科发展环境。发展规划处负责完善学科管理、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与奖励等政策措施;人事处负责完善高端人才及专任教师引进培养、师资国外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政策措施;教务处负责完善规划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方面政策措施;科技处负责完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高被引论文、社会服务等方面政策措施;研究生院负责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博硕论文抽检等方面政策措施;财务处负责完善学科建设经费筹措、监管等方面政策措施;国际合作处负责完善师生国际交流及留学生教育等方面政策措施。各学院同向发力、同频共振,重点在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团队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内聚人气提升整体水平,外树形象赢得社会认可。
学科治理效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科治理能力和水平,主要取决于能否将管理和服务紧密结合,做好统筹规划、过程评价、信息服务等工作。河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主管部门,适时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参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18个学科做了评估分析报告,各学科找准了短板,明确了方向;建设了学科自检平台,发挥平台的跟踪分析能力,强化学科建设指导服务工作针对性;定期对学校ESI学科排名情况跟踪分析,深入相关学院和学科,与学院主管领导、学科负责人、主要骨干人员沟通交流,通报学科排名,找准差距与不足,及时研究对策,服务学科挖掘发展潜力。召开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动员会,把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准备工作作为“双一流”创建关键抓手扎实推进。在各学院“十三五”规划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学科制定各自的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的制定过程也是找到差距、明确方向、制定措施的过程[5]。2019年对学校和各学院的“十三五”规划组织了中期检查评估,强化了规划实施的过程管理。
大学章程是是大学内部的“宪法”,学科治理活动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在继续贯彻落实《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修订相关学术组织章程和制度规范,明确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科技伦理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职责分工,保障学术权力在学科治理中有效发挥作用和相对独立运行。
预算管理和目标管理是学科治理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运用的好坏具有明确的引导和指示作用[6]。河南农业大学在注重学科经费专款专用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预算季报制度,每季度末通报各学科预算执行额度和进展情况,强化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另一方面加强学科项目备选库建设,做到“补短板、强弱项、保重点”,突出急需、突出重大装备建设,通过严格科学的评审程序,确定重点支持专项,提高校内竞争性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绩效考核,每年考核结果作为基本支持经费调整、学科建设专项确定和绩效奖励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并作为学院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