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金哲,王少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近年来,在加强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全国高校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爱国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1]。融合了南泥湾精神、军旅文化、知青文化,在黑土地上孕育而生的北大荒精神,是一代代北大荒人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与建设中形成的好思想、好作风,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新时代北大荒精神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以北大荒精神不断滋养高校师生爱国情怀,引领高校师生共同了解红色文化精神,可以培养和熏陶爱国主义情操。
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内涵来自于中华民族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于一身,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2]。一代代北大荒人扎根祖国边疆,献了终身献子孙,将北大荒建设成了“农业领域的航母”,让中国拥有了“中国饭碗”“中国粮食”,是爱国主义的外化表现,而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进程中,将红军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融于一身的北大荒精神则是爱国主义的内化形式。所谓北大荒精神,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理论源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建设遵循全过程、全方位的基本原则,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目标,将北大荒精神贯穿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北大荒精神育人工程。
北大荒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也是未来的[3]。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用青春和汗水、鲜血与生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锤炼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体现出的是北大荒人在荒原上战天斗地、不畏艰险、开拓创新、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不论北大荒精神是历史的铸就还是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它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诠释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舞动着青春的主旋律。北大荒精神不仅滋养着黑土地上的千里沃野,还激励着一代代的龙江儿女乃至全国各族儿女投身祖国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应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艰苦奋斗”、“创新创业”与“勇于开拓”、“牢记使命”与“顾全大局”、“全民战疫”与“无私奉献”、“北大荒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联,不断探索挖掘北大荒精神的生命源泉,继承与弘扬北大荒精神,开发北大荒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艰苦奋斗的前提条件永不过时。在物质需求极大丰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艰苦奋斗的特征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它不再是战天斗地、生活物质的极度匮乏,而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的中国梦所进行的艰苦奋斗。当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为打好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国家下发多种惠农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进行经济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部分,在实现理想抱负的同时,提供了工作岗位,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全国几千万人口脱去贫困帽,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明显上升,幸福感提升,更加坚信在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同时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
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众多市场焕发新生力量,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变革,企业管理制度的革新,提高了办事效率,稳定了企业结构化调整,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近年来,改革创新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词。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科研成果的相继问世无不体现着科技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同时,改革创新在高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大青年学子通过“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创新实践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时代,勇于开拓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更是一种激励中国人民探索挖掘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魄,也应具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恒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中贡献力量,争做新时代创新型社会主义新青年。
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这正是一代代北大荒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盛况。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过程中,垦区人民为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二次创业浪潮,黑龙江垦区“两化一改”体制变革正是顾全大局的真实写照。同时,在顾全大局中也包含着自身的发展,如果人人顾大局那么自己就在大局之中,黑龙江垦区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5]。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曾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硬指标。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粮食安全战略地位不容动摇。黑龙江垦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农业领域的航母”之称,它为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方面提出“互利共赢”战略、“亲、诚、惠、容”理念,特别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它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向了国际。当下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将顾全大局的意识牢记心底,助力中国大步前行,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列宁曾说过:“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6]在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9年凉山山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众多事件中,全国人民秉承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齐力同心、众志成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诠释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无数人加入无私奉献的行列中,与死神和病魔交锋,心怀祖国和人民,用舍生忘死的担当书写出一幅感人肺腑的不朽长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是一颗坚守岗位职责、无私奉献的初心。在这些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90”、“00”青年的身影愈发凸显,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书写出青春最美的答卷。“最美逆行者”“最可爱的人”是对无私奉献英雄的最高致敬。我国14亿人口的无私奉献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我们踏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北大荒精神作为知青文化、军旅文化、齐鲁文化和黑土地文化的统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北大荒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共同构成了优秀的龙江四大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生力量。具有时代特征的北大荒精神与民族精神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去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时代的长河中,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光发热,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传承人,应深刻认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将“爱国”当作时刻肩负的责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其落实到行动当中,学习理论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爱国情操,把爱国主义深植心田。同时,“爱国”是北大荒精神的主旋律,全国高校应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其中,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高校应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中融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丰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高校应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使大学生身处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两课”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每位专业课教师光荣的任务[7]。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授课应紧跟党的脚步,讲好理论知识,将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政治针对性引入课堂,拓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培养大学生的顾全大局的整体意识。在高校建设北大荒精神读书角,开办北大荒精神系列必修课程,加强“微对话”的思想教育联动机制,通过新媒体平台建设,重点打造高校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微阵地”,开设微影展、微讲座专栏,引领大学生学习优秀经典著作、探讨思想理论成果,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互补,时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确保“微思政”模式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同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洞察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思想碰撞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的灵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北大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团队建设,让大学生更好地感悟和把握新时代北大荒精神内涵,以严谨的科技创新态度推动课程思政体系的融合构建。
北大荒精神是一代代北大荒人在实践中所积聚的精神力量,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寓教于乐中让大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三会一课”、“三学三创”、党员培养等制度建设,发挥党支部在高校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组织大学生参与交流研讨北大荒精神主题讲座、参观北大荒实践成果理论长廊,增强党员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领导力,进而巩固在第二课堂建设的主导地位,通过举办“一二·九”大型晚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高校设立“北大荒精神大讲堂”,邀请北大荒精神模范标兵、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人员或宣讲团来校宣讲,同时,组织“北大荒精神讲解大赛”“北大荒精神知识竞赛”“北大荒精神主题展”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加强班主任、辅导员“两级管理”,构建高校-院系-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北大荒精神。大学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现实的桥梁,也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表现形式。高校应组织“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围绕“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国家应着力建设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将其作为培养大学生高尚爱国主义情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高校应结合“三会一课”、“新生第一讲”、“两学一做”等活动,组织大学生走进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展览、绘画影视、VR体验、大型声光电沙盘模型等形式,让大学生体验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的真正内涵。同时,高校校史馆、陈列馆作为弘扬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基地,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研制开发互动性、沉浸式产品,增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和体验性。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以“情系北大荒,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重走北大荒人的拓荒路,组织大学生进农场实地考察,感受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让大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出北大荒人的辛苦劳作,感受北大荒人的不易与坚定的信念。通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新时代北大荒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同时,高校应提高红色资源利用率,深入挖掘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北大荒精神育人工程。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财富,大学又是形成爱国主义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应将北大荒精神贯穿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依托“三全育人”理念实施北大荒精神育人工程,统筹推进“一心+双线+三模块+六个一”系列举措,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任务,创新育人新模式,深化育人新成效;以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为两条主线,通过双向沟通、引导、学习、实践,将北大荒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传承红色基因育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为三个模块学习、继承、发扬北大荒精神,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效率”的“三高型”人才团队;在三个模块中开展创新型学习、研究探讨、实践北大荒精神等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堂”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高校应严守这块意识形态阵地,同时,应发挥网络优势,开设“北大荒精神”专题学习平台,引领大学生讲北大荒故事,学北大荒人物,重走北大荒人的拓荒路,做新时代的垦荒人。在实施北大荒精神育人的过程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完善和发展,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在点滴小事中养成,在言行举止中定型,在长期坚持中得到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情感、理性爱国以及爱国行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8]。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北大荒精神贯穿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