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晏
(浙江省云和县人民医院 浙江云和 323600)
引言 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应激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衰退,在围手术期容易因为应激反应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麻醉效果对预后的影响较为重要,甚至与患者的远期死亡存在一定的联系[1]。本次研究挑选了2018 年3月至2019 年3 月前往我院接受全麻手术的148 例老年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探究了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的影响。现将实验流程与结果进行详细报告: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前往我院接受全麻手术的148例老年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临床麻醉深度的不同,将148 例患者依次归入三组:麻醉A 组(n=49)、麻醉B 组(n=50)和麻醉C 组(n=49)。麻醉A 组为浅度麻醉,麻醉B 组为中度麻醉,麻醉C 组为重度麻醉。在麻醉A 组中,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22 例,平均年龄为(58.34±5.62)岁;在麻醉B 组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平均年龄为(59.03±6.27)岁;在麻醉C 组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24 例,平均年龄为(58.37±4.73)岁。经检验,三组患者基本资料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在正式开始麻醉之前,需要确保三组患者已经经历了六个小时的禁水和八个小时的进食。在开展麻醉之前,麻醉师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挑选合适的麻醉方法。之后开始麻醉工作,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进行麻醉诱导,即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两分钟之后再注射丙泊酚,并控制血浆的初始浓度。之后使用乙醇擦拭患者的额头,然后分别在相关位置安放正负极电板,对DNS 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深度分别进入56-65、46-55 以及35-45 时[2],开始注射罗库溴铵,然后使用呼吸机加强对患者的呼吸控制,将呼吸末时的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35-45mmHg。调节三组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达到实验标准,然后持续注射阿曲库铵,确保患者的肌肉能够始终处于松弛状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来调整输液量,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在手术结束前三十分钟内,仍要维持麻醉状态。直到完成手术之后,才能对阿曲库铵和丙泊酚的用量进行调整。
对比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术中以及术后的MAP、HR以及SpO2水平。使用MMSE 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满分30 分,若得分小于23 分,说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
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20.0 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差异比较使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形式表示,差异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输出结果为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麻醉A 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三项指标水平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B 组患者术中的HR 水平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一天时,麻醉A 组中存在认知障碍的人数为30 人,占比为61.22%,麻醉B 组中存在认知障碍的人数为25 人,占比为50.00%,麻醉C 组中存在认知障碍的人数为16 人,占比为32.65%,相邻两组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的麻醉深度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当麻醉深度过高时,炎性因子往往会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进而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出相关症状。
实验结果显示:麻醉A 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三项指标水平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B组患者术中的HR 水平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浅度麻醉患者最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而中度麻醉患者的应激反应较小。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处于中等程度的麻醉状态中,老年患者既不会产生过强的应激反应,也不会使循环系统受到完全抑制,因而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