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卞惠健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马粪争夺案。案例讲述了在1869年,美国有一雇主雇用了两位帮工捡马粪,由于马粪堆得太多而拿不动,他们把堆好的18堆马粪放在原处,准备第二天架着马车来拿。他们走后不久,有人看到了这18堆马粪,便顺手牵羊拿走了。纠纷由此产生,最后,法官把马粪判给前者。经济学家们认为,一堆不值钱的马粪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保护产权需要消耗资源,社会的道德规范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累积。而作为一个教育人,从这个判决中看到的是法官对劳动的尊重,对财富的尊重,它告诉我们:财富,需要劳动创造!任何不劳而获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个案例,对我们的班级教育同样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随便走进哪所学校哪个教室,我们总能在讲台上看到一两个小盒子,里面铅笔、橡皮、透明胶、直尺、硬币等挨挨挤挤!显然,这些都是学生的,只是,到底是谁的呢?谁也没有去细究,因为谁也没有感到这其实也是一堆堆的“马粪”,班主任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教师们只要稍稍改变一下处理问题的方式,就能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德的种子!
学生小秦定定地看着讲台上的一支铅笔,和自己丢了的那支一模一样。下课后,他来到讲台前,想拿走这支笔。没曾想学生小马的手也伸向了这支笔,因为他也丢了这样一支笔。互相不依不饶地争执后,教师问:“你们谁能证明这支笔是你们自己的?”均无证据的小秦和小马瘪着嘴回了座位。
在班级教育中,这样的场景也许我们常常看到,我们可以确信天真烂漫的小秦和小马的确曾拥有这样的一支笔,只是他们没有学会保管自己的文具。如果教师不是武断地说:“有什么能证明这笔是你的?”而是找出两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自己买两支新铅笔,分别贴上两个学生的姓名贴,放进他们的文具盒。然后告诉他们:一支铅笔的产生除了我们购买时花费的五角钱外,许多工人叔叔阿姨们花费了时间与精力,我们要好好保护文具,这样才对得起他们的劳动哦!像老师这样,不用时放进文具盒,就不容易掉;即使掉了,因为有姓名贴,也容易找回来。如果时间充裕,教师甚至可以因此上个班会课,讲讲一支笔的前世今生,这样学生不仅养成了爱护文具的好习惯,同时也受到了“一切劳动成果都应该得到尊重,无关贵贱”这样的启蒙教育。
“百宝箱”里的宝贝越积越多,终于挤不下了,怎么办呢?班主任举着盒子看了又看,随后把宝贝们一股脑儿倒在了讲台上,挑选出一部分“精品”,根据学生的表现开始分发“奖品”,剩下的扔进了垃圾箱。曾丢了几支铅笔的学生小李“奖”到了一块精美的橡皮,他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神似自己的铅笔到了同学的手里,气呼呼地把手里的那块橡皮奖品捏碎,扔进了垃圾桶。
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存在着无数个“小李”,他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支铅笔,还有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小李为什么把橡皮扔了?是橡皮不好?是因为他失去的财富与得到的财富不均等,或者说,他更希望物归原主。
教师的“奖励”看似没有浪费,却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这样的种子:找不到主人的东西人人有份!慢慢地,学生就会形成贪小便宜的思想,甚至会染上顺手牵羊的恶习。
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处理这些宝贝,如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学生自我认领,也许他们就会懂得只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就是财富;只要是财富,就会有主人。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这样,学生就会学会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同时也会尊重别人的财富,爱惜自己的财富。
每一位教师都喜欢小手林立的课堂,这不仅仅是热闹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都动脑了!可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越少,虽然不能排除部分学生动脑了,只是羞于表现自己,但大多数没举手的学生应该就是没有动脑的学生。这些学生其实就是“马粪争夺案”中拿走马粪的人。他只要轻轻松松坐在教室里,自己不动脑,就能坐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前几个交作业的,暴露了问题,作业得了“良”;教师发现问题统一讲解后,后交作业的,字迹清晰一些,还很容易就得到了优秀。这其实是变相地奖励了那些作业缓慢拖拉的学生。慢慢地,学生难免会爱上上课的“享受”、作业的“拖拉”,这源于教师没有对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以尊重与赞赏,这是一种对“偷拿马粪”者的纵容。如果教师常常表扬、奖励积极举手学生,如果教师对后交作业的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就会向着积极主动的方向进取,最终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当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成为一种习惯迁移到生活中后,我们的学生就拥有了阳光般的心态、高效处世的原则,久而久之,也赢得了美好的生活。
“马粪争夺案”的判决结果告诉每一个世人: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才是为人之本。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位班主任,更应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品质。只有这样,讲台上的文具才会越来越少,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用自己的努力赢得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