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斌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督导室,江苏 南通 226007)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张謇是社会建设和治理的领导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者,一生谋求实业、教育、慈善和政治等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无论担当何种角色,都尽己所能,力求把事情做到极致,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有一句广为传颂的名言,其实就是他为人处事的质量宣言:“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此本意。”[1]508充分体现了张謇高远而实在的质量观。张謇质量观的内涵不仅丰富而且极具特质,是当前和今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张謇质量观博大精深。概括而言,体现在对做人与做事的讲究与推崇上。就做人来说,张謇特别提倡为人处世应当忠实不欺、力求精进,“道德优美,学术纯粹”[1]277,这是为人的高境界高品位。有了为人的高境界高品位,才可能有做事的高水准高品质。就做事而言,他非常崇尚“工坚料实”[2]626、“勤实不苟”[3]1431、“加工精造”[2]22、“精核从事”[4]449。有了做事的高水准高品质,才会有为人的高境界高品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在张謇经营南通数十年的历程中一再被验证。张謇以极大的心血、热情和担当实施南通地方区域自治,把闭塞落后的南通打造成闻名遐迩的模范县。张謇之子张孝若曾慨叹父亲拿南通当作自家的大花园去精心布置点缀,将所有的心血与家产都用在经营地方的事业上,并且至死未已[5]379。正因为张謇以这种点缀花园的质量意识和求精情愫经营地方,才赢得南通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的繁荣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全县没有一个乞丐”[5]379,这样的治理成效令人赞叹。
使南通从落后闭塞的乡野小镇一跃而成为开放文明的模范县,唯有心中激荡追求卓越的豪迈激情以及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张謇为之感慨万千:“鄙人积二十年之血汗,艰难辛苦,而仅成之者也。外人日月来观,许为中国自治模范,腾之彼报,而于鄙人绸缪缔造之志愿尚未达也。举一年之所入,赴一心之所期,窃欲尽我余年,以一隅与海内文明国村落相见。此或不辱我中国。”[4]583张謇在事业发展质量上的情怀由此清晰可见,追求做事完美的目的是不负国与家,不负区域健康和谐发展。
张謇的质量观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质量乃立国之器。张謇把质量视为国强民富、抵御外侮的重要利器。“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不知外国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3]22在张謇看来,国富民强的关键之处在于制造工艺之优,“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3]23,制造粗陋、工艺落后,国家及民众则忧贫无疑。其次,质量为立人之基。张謇把质量意识作为一个人学术及其道德修养的内在诉求。张謇提出:“非虑精思详、操奇计赢,不足以致胜,况当此改革之初……经营业务,苟非十分精明,必有贻误之处。是故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1]277一个人学术要精、道德必讲,而其通关秘笈则在于虑精思详的质量意识,因而“艺不习则已,习必求其精。”[4]718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精进的质量意识并升华至文化自觉,发展的根基才能雄厚,所以张謇自信满满地认定,精进不已之心才是发展之基。再次,质量是育人之要。张謇把质量观的培养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张謇曾严肃提出:“学校教师所指导诸生者,固崇技能、知识矣,而道德尤重……诸生在学校中须养成道德之习惯,毋谎言,毋占便宜,毋徒取虚名,著著从实上做起。自审将来在世上作一何等人物?即从学校培养时代中兢兢从事,时以道德堕落为虞。”[1]195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落实到三个具体层面上,即不打诳语、不偷工减料、不浪得虚名,这是质量意识的三要件。在张謇的意识里,学校是学生涵养质量意识、质量思想、质量文化的重要基地,学生在校数年如果学不好,将来“知能”不够优,就是学校的失职与过错,“学校应负莫大之罪过”[1]463。最后,质量作选人之凭。张謇以质量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依据。张謇提出,一是“办事勤能与否”,必须加意查看,重用其人不可不慎[3]1460;二是“检点完密”“笃实勤力一流”,方可决定留用,“地方不可少此一种明白工程之公人”[3]1618。把事情做好做实做优的人才可得到选聘或重用,这是张謇衡量和录用人才的基本标准,因为这是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
张謇的质量观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特点鲜明。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崇尚精益求精。例如张謇对待物品标价不可毛估,特别要求“不可不精核从事,尤不可不自广前途也”[4]449;又如对待加工操作、工程查验,则非常注重“遇事精审,勿存苟简轻易之见……办事人气象不可小,思虑不可疏也”[3]1434。其次,讲究细致严谨。如在双金坝束水道工程开工之初,张謇即提出严格“按照原册所列宽长丈尺暨各项工料数目逐细勘测、核实、复估,绘造图册,呈候核办……毋稍徇延”[3]543。在对运河工程验收时,张謇要求除科长细核各工以外,工程坐办“万不可稍涉滥竽。埽不得混用江料,土不得图便用浚河沙砾之泥,边掀硪工均不得稍有偷减,致贻后患”[3]624。检查运河上游春修土埽碎石工程时,张謇更是亲临现场认真查看,要求无草率偷减情弊。再次,提倡持之以恒。张謇要求,无论对待各项工作、工程或事件都要始终如一、善始善终,从规划到竣工,都要认真权衡、考量,所有事情“皆须豫先通盘计画。若至明年,枝枝节节为之,则朝朝除夕,未有一事能成者也”[4]256。又次,注重奖优罚劣。张謇在他的事业管理过程中特别注重质优者奖、质次者罚,奖惩分明。在农商总长任上,张謇对七色美术玻璃的发明者推崇备至,对雕刻精细“深堪嘉许”,对程家齐等多名学生的不同表现,张謇是有奖有罚,奖罚不仅有度而且有序,“能躬勤其事,提篮买物尚肯习劳,能劳者,朝气也,除月费外,另奖十二圆。……来已一年,于垦事尚未明白,可见平时漫不用心,月俸送至本月止”[3]1476。最后,坚持知行统一。张謇不仅在质量发展上提出具体理念和要求,而且以身作则,用行动践行质量思想。外商对出口欧美花边“微嫌片段奇零,不能统长无缝”,张謇闻之则与花边公会认真研究,“改良统一,适修短之宜,泯差池之迹,无疏脱之病,增精丽之观”[3]1059。在办学上,张謇不仅对教师的师德、师艺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教室的黑板升降、讲台和其他器具布置以及厕所卫生都提出规定,并亲自进行检查落实,“务使净洁”,以此作为检验学生德行的依据。张謇一生做事办实业,最看重勤劳耐苦,“非但常常告诫办事人,不可走上暇逸奢侈的道路,并且以身作则”[5]307。
张謇在对待事业发展质量上的认知、理念、要求及其做法,为后人提供了丰厚的财富和榜样的力量。张謇的质量观不仅是其当年事业发展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旨归,而且是今天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资借鉴和传承创新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里应该发扬光大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在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建设、注重质量提升的新时期,对当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首先,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优秀传统质量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包括纺织、农校、商校、铁路等在内的众多职业院校,他的“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6]214、“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6]99、“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6]110、“忠实不欺,力求精进”[6]270等职教思想博大精深,对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样,他的质量观也是丰富而高远、具体而深刻的。张謇的质量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良心理念,形成“全凭自己良心做去”的处世行事信条。不昧良心、良心使然,就能待人坦诚之至、接物精进之至,就会产生“人生一日,为世界做一件是一件”[4]267的执着坚定和“既舍身,则毕心力于事,以事之进退死生为准”[3]1083的责任坚守。张謇的质量观既是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产物,又是优秀江海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源远流长。薪火相传,高职教育的文脉绵延,既需要本身的积累与积淀,更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教先贤那里获取精神的和物质的宝贵财富,而张謇的质量观为当下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念、思想及其实践范例,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在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质增效的新时期,牢固确立质量强国、质量强校、质量立人、质量育人的使命意识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政治担当。
其次,建设高职院校的特色质量文化,张謇质量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魂魄工程”。客观而言,不少高职院校因建校时间较短,文化根基尚不够深厚,传承创新乏力,需要加快特色文化工程建设。高职院校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规模扩张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后,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更是人民群众、企业和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升治理效能的新期待、新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新支撑、新动能。从某种意义上,所谓文化强校、以文化人,就是要建设高职院校的特色质量文化,即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工程、师资建设工程、专业建设工程、科技创新研发工程、国际交流合作工程、资源保障工程、校企产学融合社会服务工程和党的建设工程等多项质量工程的推进,构筑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家园,形成以质量精神、质量意识、质量思想和质量理念培育一流技术技能性人才的浓厚氛围,以培养一大批理念先进、技能精湛、善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和工程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大学要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7]张謇在南通构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大有优质人才匮乏的危机感和建设优质培养工程的紧迫感,因此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切肤之感和深刻洞察,他的质量之论绝非坐而论道、隔靴搔痒。张謇的质量观,无论其富国强民的道德境界、认真负责的人格品质、止于至善的行事风范、服务百姓的价值旨趣以及堪为经典的实践案例,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磅礴的精神力量,借此可以极大地丰富高职教育特色质量文化的内在张力,增添高职教育特色质量文化的历史感、厚重感以及亲和力。
最后,高职院校师生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觉,可以在张謇质量观的熏陶下生成。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具有高质量发展文化自觉的建设人才。这种人才,不止于某种或多项技能的掌握,更要拥有运用娴熟技能的使命感、责任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追求卓越、完美和精致,追求质量,也就是说具有高尚博大的质量情怀与情结,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的力量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师生的质量文化自觉,需要学校质量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坦途之一,就是在继承中传扬、在传承中发展,这就需要运用诸如工匠文化等传统质量文化来影响师生,泽润师生心灵,焕发创优激情,帮助师生厘清事物高质量发展的境界与目标、任务与路径、标准与范式。当前,迫切需要运用诸如张謇质量观等理念和思想来指导高职院校营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适应”的质量氛围,卓有成效地构建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及其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推动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证体系建设中去,形成师生共建共育、共享共赢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觉。
张謇质量观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提供了精神利器和价值重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借鉴和运用张謇质量观。
首先,坚持知行并进,通过把握张謇质量观的内容与实质,深化质量认知与实践。张謇关于事物发展质量问题的认知与理念不仅十分丰富而且非常深刻,过去人们常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他的实业、教育、慈善及其政治活动上,在实业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思想和城市规划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全面深刻,对其质量观的学习和研究则不到位。张謇堪称百科全书式人物,在他灿若星辰、浩繁丰富的思想宝库中,质量观亦是熠熠生辉。因此,把研究传承张謇质量观与实现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对张謇在事物发展质量问题上的深刻认知进行“再认知”,对张謇在事物发展质量问题上的思想理念进行“再思想”,深刻把握张謇坚持事物发展的质量价值观、方法论,通过对张謇质量观的深刻认知与广泛借鉴运用,把握其内容,领会其实质,坚持守正创新,在学习研究张謇质量观的过程中弘扬质量精神、实践质量理念、创新质量标准及其实现方式。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中坚持质量高线、坚守质量底线,着力解决质量意识不足、求精认识不深、创优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矢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建设人才。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运用张謇质量观的精髓和灵魂,指导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在高职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中,秉承张謇“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工坚料实”“勤实不苟”等质量思想主张,有利于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制度运行等各环节中把脉诊断,查找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张謇质量观的精髓和灵魂,在于持之以恒地追求卓越、坚韧不拔地求实改进,这正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及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教学诊断改进运行机制建设的内在诉求。教学诊断改进的目标即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教学诊断改进的路线图即内涵建设的质量提升路线图。因此,通过领会和把握张謇质量观的精髓和灵魂,动员和组织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教学诊断改进工作,就能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改进调整、敢于革新提高、勤于精雕细琢和着力创优,可以大力推进以问题为导向,强弱项补短板,注重“靶向治疗”,使高职人才培养工程真正成为企业称颂、家长高兴、政府赞许、人民满意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最后,不忘初心,通过把握张謇质量观的旨趣和范式,力行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张謇质量观与全社会正在推崇的工匠精神是契合的。工匠精神有几个重要纬度,诸如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专业专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至善尽美,敬业乐业、坚忍热爱等,与张謇的质量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重合性,其实质、旨趣也是吻合的,可以说,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质量精神,工匠文化其实就是质量文化。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或许正是对工匠等优秀技术人才的求贤若渴,对优质工程的殚精竭虑,才形成了自己的质量观。现代高职教育应更加重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具有高质量发展价值观的技术技能性人才,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8]。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践行工匠精神,着力于运用诸如张謇质量观等中国优秀传统质量文化指导大国工匠的培育。一是在目标任务上,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具有高质量发展价值观的技术技能性人才为导向;二是在态度取向上,以工匠精神、张謇质量观的旨趣和范式为基本遵循,如琢如磨地培养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高职教育创新行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卓越课堂”、教学资源库、现代学徒制、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或载体,下苦功夫硬功夫做深做透、做大做强、做精做亮。如精心打造“卓越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使之成为教师创新创优的舞台、学生焕发激情才智的领地,不忘学生培养质量初心,方得卓越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