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敏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川自贡 643000 )
黄疸是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大约60%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生后的一周内都会出现黄疸。新生儿患有这种疾病后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严重的话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对新生儿一旦出现黄疸,就需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应对。
当新生儿出现胆红素的代谢紊乱情况,会使血液内胆红素升高,后导致皮肤、巩膜、粘膜等出现异常的黄色,这就是新生儿黄疸现象。据相关统计,超过6 成足月儿以及8 成早产儿均会存在黄疸的现象,其中前者一般在1 周内就会发病,而后者多在出生后的24h 内发病。在新生儿黄疸中,主要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等类别。
生理性的黄疸:
此种情况主要先出现在面部,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往往出生后的2-3 天会出现,在4-5 天时发展到顶峰,后在约1 周后会自行发生消退。如果新生儿存在较为严重的症状,则黄疸会染遍全身,且持续的时间至少为1 周,而其大小便的颜色是正常的,也不存在贫血以及肝脾的肿胀等情况。
病理性的黄疸:
在溶血性的黄疸中,往往出现贫血、水肿等现象,且新生儿肝脏和脾脏等亦会出现肿大情况;在感染性的黄疸中,因为存在原发性的疾病,一般会伴随有发热的症状,若是病毒性的肝炎而导致黄疸发生,患儿的食欲就会出现严重的下降,且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在阻塞性的黄疸中,新生儿会出现皮肤的泛黄或者绿色,且出现肝肿大和硬化等情况,大小便也会变为深色,其粪便会呈现类似灰色或者白色的陶土,同时其血胆红质会发生超标,存在出血可能性,部分的新生儿还会存在骨骼的疏松。
生理性的黄疸:
此类黄疸是新生儿在生长发育中特有的现象,可能因为胎儿红细胞寿命短、数量多,在出生后,红细胞会发生逐步的破裂,把大量的胆红素向血液内释放,使血液内胆红素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还可能是新生儿肝脏并不是很健全,并不能实现对大量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导致新生儿发生生理性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
在此黄疸中包括诸多的类型,主要有溶血性的黄疸、感染性的黄疸、阻塞性的黄疸、药物性的黄疸等,它们出现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
其中母乳性的黄疸主要是母乳内含有孕二醇,其导致人体会对胆红素代谢能力的降低,进而造成黄疸的出现;还可能是由于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及活性增高,促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当生理性的黄疸达到巅峰后,则新生儿还会继续存在黄疸并呈现加重的趋势,在哺乳后会呈现尤其加重的状态,在停止进行哺乳后,则黄疸现象会减轻,而恢复哺乳依旧会出现病情的加重。此黄疸并不会导致新生儿的身体出现不适,对其食欲也不会造成影响,因此对新生儿的健康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轻、中度黄疸的患儿应该继续给予母乳喂养。
溶血性的黄疸主要是由母子的血型不同产生的,在ABO 的溶血内最常见,且发病率超过10%。感染性的黄疸主要是由于病毒或者细菌感染,进而代谢能力发生下降而产生。病毒的感染一般出现在妊娠期,比较常见的是巨细胞的病毒以及乙肝病毒等,而细菌感染很容易会导致败血症的黄疸出现,且此黄疸往往持久不退以及退而复发。
阻塞性的黄疸主要是新生儿的胆道存在畸形的发育,比如胆道的阻塞等,就会发生此黄疸情况。一般在新生儿出生的1-2 周后或者3-4 周就会出现相关的症状,并且病情会逐步的加重,大便也会变黄为陶土色或白色,使用B 超可对此病因发现和确认。药物性的黄疸主要是新生儿在使用可VK3 或者樟脑等药物后,可能会引发此病的出现。
患病程度的判断:
在黄疸病情的判定中,可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深浅的程度进行大致判断。若新生儿仅仅头面部出现泛黄,就是轻度的黄疸,若黄染向身躯蔓延,就是中度的黄疸;若新生儿双臂、手足和双腿等出现黄染,就说明病情较为严重。
观察粪便的颜色:
若粪便呈现陶土色,且新生儿身体出现变黄,就有可能胆道的阻塞导致黄疸的出现,需要及时进行就医治疗。
排尽新生儿胎便:
若胎便内胆红素受到婴儿的重吸收,会造成血液内胆红素出现超标而造成黄疸的出现,所以要对及时进行胎便排尽。当新生儿的大便从黑转变为黄,就说明其胎便排尽。
充量奶量:
按需哺乳,确保每天新生儿存在6 次以上的排尿,促进排出胆红素。
照射光线:
不仅要进行紫外灯的照射,在平时还可以进行自然光的照射,促进黄疸患儿身体的痊愈。通过光线的照射,会促进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进行一些水溶性的物质转化,并随着尿液相体外排出。
持续观察:
如新生儿的黄疸持续很长时间不褪,或者出现加重、反复的发作等情况,要马上进行就医治疗。
注重卫生:
要保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度,防止破损后感染。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比较明显,往往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产生的黄疸情况也不同,这就需要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进行了解,并针对性采取措施做好新生儿黄疸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