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星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随着我国国力提升、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均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带动我国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智慧教学方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技术的自由性、便捷性以及紧密性优势,使得教师与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完成“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的便捷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对分课堂(PAD Class)最初是为大学班级授课制教育场景下设计的本土原创新型高效课堂教学标准范式,为科学的教学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把课堂教学的标准流程分解为教师讲授、学生独学、同伴讨论和教师答疑等四个教学过程[2],从教学路径上实现了从经验性的个体行为向科学性的群体规范的飞跃。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解决的是教育中“培养人”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为贯彻落实建设5大“金课”目标,充分发挥现代在线教育技术的传播优势,保持教学形式的先进性,提升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团队把对分课堂贯通运用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使学习结果更具探究性和个性化,并在《采购、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以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切实保障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采购、仓储与配送管理》是韶关学院依据该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结合专业调整需要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商务管理教育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在《采购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上设立的校本课程,是韶关学院英东食品学院食品商务管理教育方向的必选核心课程,开设在三年级上学期,一般为授课42学时、实践实训(实验)6学时,合计48学时。学习此课程之前,学生学习过一门《物流学概论》前期课程,对物流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了相当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系统教学,能够熟悉采购、仓储及配送等物流业务的流程与岗位从业要求,具备从事企业物流中相关具体业务工作的思维、素质和能力,为以后从事物流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各高校所用的物流教材要么偏难,学生难以把握,要么比较简单,难以叙述全观的知识点[3]。当前,包括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我国各高校所用的物流教材,尽管版本众多,但教材内容多属一个模式,主要来源于美国的理念和日本的实用技术为核心,新教材始终落后于不断发展的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交叉重复内容多以及内容陈旧等问题[4],如ABC 管理法和经济批量法,在《采购管理》、《仓储管理》及《配送管理》教材中都是重点内容,浪费了教学资源。
《采购、仓储与配送管理》是以数理逻辑和物流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课程。二本批次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因为数学功底不够扎实,对于数学公式与定量分析较多的课程采取忽视、逃避和厌恶的学习态度。
此外,由于内容较多而课时有限,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式地谈概念、画图表、讲公式,教学形式上缺乏先进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全程由教师作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缺少参与课堂内容的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不到训练,知识、能力及素质彼此缺乏有机融合,阻碍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不足,联系实际相对较少,课堂含金量低;学生机械地听、被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课堂信息量不够丰富、挑战性不强且枯燥乏味,没有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见,直到目前,仍没有对应的教材和教学范式可供直接套用,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挑战,没能较好地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学理念。
持续改进的课堂教学改革要结合师情、学情、课情,以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从教材内容编排到教学过程实施、课堂组织与管理,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思维与方法的养成为导向”的育人理念。
对分课堂的基本目标,是把教材教好,教师需要贯彻以教材为中心的原则。因此,当代老师的第一责任是精选教材,并在每次讲课前把本次课需要用到的材料发到学生手中。偏难、偏易以及脱离学校现实的教材都是不合适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秉持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本课程因市面上目前没有同名教材可以直接套用,因而需要老师亲自编排教材及其内容—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流师》为蓝本,精编(选)出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特色校本课程教材共10章—内容上要求突出重点,避免知识点“面面俱到”。课程内容摒弃了作用、地位、意义等纯理论知识,增添了国家行业发展的最新政策、法规、发展动态及行业中存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等,并将教师团队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生学科竞赛成果融入教材,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引导学生将知识理论学习与专业发展前沿、企业实践需求相结合,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物流业务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和高级思维。
此外,为发挥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课程还增加了家国情怀和生命至上的相关内容。
基于教学设施与学情的实际情况,准备好完整清晰的课程标准、教学日历和教学模式,列明本课程的时间进度安排、学习目标、各次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以及对学生的作业、考勤要求和考核方式,上传至班级学习群或学习平台,发布通知,确保每位学生在第一次上课前就能阅读、知悉、明确:学习节点、作业节点、课堂规则及考核评价规则。课程标准中要均衡分配确定每一次课教学活动要完成的内容—不多不少、不轻不重,在数量和难度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控制,使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能够以合理的投入和负担完成学习。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突出教师育人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设计出由低到高的层阶性认知学习策略,构建学生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机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不断优化、持续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范式。从原来的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完成知识记忆的低阶任务学习,转向对物流理论知识的高阶应用的探究,通过对物流业务场景问题的诊断、质疑、批判和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等中阶任务,持续学习与品德教育等高阶任务,实现知识、技能与素养间的有机融合。
具体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为:(1)由教师率先进行“精讲留白”式线下课堂讲授(亦可在线上进行),完成课堂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梳理,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2)老师通过网络布置作业,学生对照作业,通过完成教材与线上教学视频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作业;(3)学生4 人一组进行线下分组讨论(亦可线上进行);(4)教师抽查各组讨论情况,进行师生互动式研讨。四个环节依次渐进、环环相扣,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又贯彻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
以《经济批量》内容为例,介绍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堂在《采购、仓储与配送管理》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对分课堂的讲授中,应该坚持直观性表述和精讲留白的原则,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讲授时一般不与学生讨论也不向学生提问,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认真记,集中精力不开小差。隔堂对分时教师通常只安排1节课时间讲授重点与难点,经济批量的内容重点是概念与公式,难点是假设前提,力求“精讲”并讲透。经济批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因此笔者编排了视频案例在课堂播放,公式和假设前提则采用图片展示,通过讲授,训练学生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次要内容则“留白”不讲,以作业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布置设计时,运用案例分析法、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碎片化知识由学生进行重组。把图表、文字、公式、习题和案例事先做成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学习平台,辅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复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扩大知识量,增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独立学习和独立作业,训练学生的自律性、自主性和探究性,锻炼写作能力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习的规划力和创新力。
小组讨论时,老师无需设计讨论问题(主题),而由同学们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疑问,拿来与同伴分享,但教师不参与话题。为了提升讨论效果,督导与激励同学们参与讨论:线下课堂时,教师通过眼神、距离、表情、微笑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线上课堂则需要借助特殊的学习平台实现“房间”或“群组”相对独立,确保教师可随机进出以施行督查。通过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面试能力(面对多人时的不怯场),提升团队建设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师生互动时,首先由教师做技术性抽查—抽查活跃学生以提升课堂气氛,或抽查缄默同学以稍作警示;然后由学生代表小组自由提问,教师即时识别是否为共性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可以由其他组同学代为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也可以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因为学生只需提问,参与的门槛低,因而学生不会有压力。因为有教师主导回答,能确保回归课堂主题,且答案讲解有质量保障。通过互动,拉近师生距离、营造课堂主体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升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批判学习能力。
线上教学的虚拟场效应具有媒体丰富、信息容量大,学习的发生更具机动性、学习时间与空间受到的限制较少,主体之间有网络连接,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下教学的物理场效应下,能督导学习行为的及时发生,教育情景、情感和情绪在课堂主体间(内)的实时交互与反馈,因而知识学习更高效、更系统。对分课堂下师生各自享有的半个主场课堂,线上与线下均可实现,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促进深度教学的发生提供了天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