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洁,张洪梅,钱潇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国维创新学院,重庆 409000)
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发〔2015〕32 号)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重要文件,这意味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启动。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1],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突破口。 而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手,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切实做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的新时代要求。 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这才是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与社会需求相匹配,而非简单地适应学校[2]。通俗言之,教的是进入社会的能力,育的是进入社会的层次,保证能力和层次的并驾齐驱。 在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上,根据大众化教育的特点,沿承基本技能的知识,拓展创新创业的发展,为各行各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 其终极目标是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基于此,创新文化的构建和民族精神的提升至关重要。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要求人人创业, 而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塑造大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函数中的低端、中端和高端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从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精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例如,重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面的成效体现在分层培养,精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采取“培育—实践—实战”三层推进模式,落实精准“双创”教育。 针对全体在校生、 有创业意愿学生和已经创业学生分别开设不同层次课程,分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这是部分高校通过尝试取得的一部分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困囿,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缺乏深度融合实践教育体系等[3]。 如何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便更好发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常态下的引领作用,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应进行进一步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根据重庆经贸职业学院规划,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提炼并推行“三融五环”人才培养模式。 “三融”即将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了做到“三融”之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总结了“五环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其基本内涵是通过“课程教育、渗透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实践教育”5 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创新意识培养阶段,二是创业能力提升阶段,三是创业实战阶段。 创新意识培养阶段意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出“创新能力”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业能力提升阶段则是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业能力的挖掘, 进而普及创业需要具备的知识储备;创业实战阶段是有效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工作实际,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采用“二级学院+创新学院”双向选择的方式,培养和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总而言之,这三大阶段又与“五环”巧妙结合,具体的含义解析如下。
课程教育是指开设必修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选修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将就业与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并计入学分, 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 大一学年侧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主要开设课程有创新文化的传承、创新思维的激发、自我价值的挖掘、演讲口才的塑造、执行能力的打造、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机会的识别、商业模式的玩转、项目计划书的撰写等,理论课程配以相应的实践环节, 让学生不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的接收,更能够寓学于乐降所学转化成实践。选修课程则是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线观看创新创业类教程,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化。
渗透教育是指在各门通识课、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点拨、提示、实训等途径有机渗透相关的“双创”教育内容, 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都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作为教学目标。 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创业基础类实用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即由各二级学院实行跨专业选修学分制(必修)。该部分由各二级学院每学期(仅针对大二学年)分别确立一门专业课作为创新创业选修课(必修),学生按照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重新组班授课。 “跨专业选修”打通了专业间的通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秉承“一学院一公司”的模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施展拳脚的空间。抑或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提前进入职业世界,熟悉该专业相关的工作环节, 让学生可以随着知识的累积、职业认知的增长,以便更好地实现专业创新,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活动教育是指结合校内外、 课内外学生的各种社会、科技、文化活动进行“双创”教育。 一是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素质拓展、市场调研、项目路演等。 二是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使其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每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为创业的“精准扶贫”奠基。三是积极扶持创业型组织建设。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当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社团的指导。该校单独成立“经贸创客联盟”学生创业组织,开展一系列大型活动,如大学生领袖特训营、公交车演讲、快乐大舞台等,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并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业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双创”形式创新,推动优化“双创”竞赛环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学校通过技能大赛月和科技文化节活动, 积极开展创业知识宣传和创业培训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典型赛事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参与人数逐年递增,项目质量日渐提高。成功孵化出参加全国“挑战杯”获奖项目《聚光太阳定位跟踪系统》和“互联网+”赛事市级获奖项目《书香茶舍》《短链长视频网站》《思南翻糖花田粑》等10 余项。 此外,从全校筛选优质项目,不定期举行项目推介会以及创业成果展。 往届获奖的学生进行沙龙分享,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子。
实践教育是指通过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运营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 一是向学生适度开放校内市场。鼓励大学生挖掘潜在校园市场,并对其给予场地支持、政策扶持、指导服务,使其在校园内得到更多创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二是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或兴趣,组建创业工作室,由创业导师给予专业化指导。 对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工作室,提供政策指导、创业培训、风险评估、融资服务、孵化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并安排创业导师对其创业全过程进行针对性辅导,促其规范运营。至今在该校孵化基地在孵的典型项目有锦茗茶艺室、斑马·生活、猫小妖摄影等门店,运行状况良好。
我们通过战略布局和拓展思路,更新教学观念,基于“五环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 这些能够巧妙地避免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且学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构建了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导师团队, 规避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不雄厚的短板,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培养师资,专职与兼职结合优化队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条需要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上,确定建设创新创业型特色高职的发展目标和“培养优秀大学生,成就优秀创业青年”的培养目标。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双创”教育与创业基地建设的组织架构,成立国维创新学院,下设“两中心”,即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创业项目运营中心。 创立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教学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并配合“双创”教育的开展。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齐抓共管、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保障到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
从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 课程体系构建着手,立足于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搭建等点面,从素质层面、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提出“四大实现”,体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以创新教育为基础, 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2)通过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实现“双创”教育三大平台的构建,即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 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3)通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实现“分流式”教学。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 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4)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大学生不再是职位的消耗者,而是有可能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就业”与“创业”并抓,实现多渠道为社会输送人才。
该校多措并举,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孵化平台建设, 荣获2017年 “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8年“重庆市首批青创空间”,2020年“国家众创空间”等多项殊荣。 该基地包括繁星众创空间、创业园、创业街和创业广场。其中繁星众创空间可遴选入驻大学生创业示范项目, 而后三者主要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开辟捷径。 且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近3年来,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