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郭 丽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实行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变动总需求来调控国民经济,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下面主要从基本情况和应用建议来分析这三个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里的这部分资金。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存款性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偏高水平,但这有其历史原因。1994年中国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最重大的变化时2005年的“7.21”改汇。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汇改以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曾经是中国央行重要的政策工具,目的以对冲资本流入和储备增加。2007至2008年间,一度几乎每个月操作一次。随后,央行用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用以回笼外汇占款投放造成的多余流动性。但是,为了能够继续冻结流动性,央行票据后来只有滚动发行,结果就是央行票据越来越多。随着余额增大,央行面临的对冲成本越来越大。所以,2008年9月起,央行票据的发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方法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6月20日,国内大型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准率分别升至21.5%和19.5%。之后央行多次降准,到2019年初最新一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分别降至13.5%和11.5%,这个数字相对于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最低的6%,已经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作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工具,但是其缺乏弹性,作用猛烈。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报告准备金和存款情况是有一定时滞情况的。
2018年5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四条款磋商小组建议,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属于国际上较高水平,而且中国货币增长模式已经改变。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再适当降低,调整的时机正趋于成熟。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或外汇的活动,目的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通过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吞吐基础货币,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和英国的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随着市场的波动,公开市场操作也越来越频繁地应用在货币市场的调节的过程中。
美国是较早采用公开市场业务的国家之一。美联储刚开始只能通过购买债券来获息,这样公开市场业务就逐渐开始了。20世纪50年代,公开市场业务日趋成熟,最终成为美国执行货币政策的首要工具。
欧洲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之一,用于控制、调节市场利率并操作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欧洲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目的在于指导市场利率、调节市场流动性并向市场指明其货币政策方向。
英国开始为了平衡国库收支,逐渐实行了公开市场业务。最终,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了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1、应当增强信息的对称性
在公开市场操作过程中,一般的投资者在获取信息的方面是存在一定滞后性的,主要是由于网站上公布中标结果的时刻和一级交易商得知结果的时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所以在债券市场上反映出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性。
目前,美国、德国、英国为了消除信息滞后性,会将交易价格同时在网站上公布并且通知给交易商。对于我国而言,可以借鉴美国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苏格兰银行的借鉴,以减少信息获取的滞后性。
2.应当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了使得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更好,需要外部金融条件比较完善,利率由市场决定。具体来说,完善人民银行的利率形成机制,改善再贷款利率结构和存款准备金制度;改善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关系,确定基准利率时,应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利益;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结构体系。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用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合格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如果商业银行需要偿付大额存款,而准备金不足,这时就需要向央行贷款,用未到期的票据来办理贴现。
调整再贴现率这一工具作用相对缓和,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调整再贴现率的声明可能导致对中央银行意向的错误理解。如果市场利率相对于贴现率来说正在上升,贴现贷款也将增加。为了保证贴现总额不至于过多,虽然无意实施紧缩政策,中央银行也可能会提高再贴现率。但这一行为可能被市场理解为中央银行转向实行紧缩性政策的信号,告示效应也可能妨碍中央银行意向的表明。
再贴现率虽易于调整,但调节方向缺乏弹性,再贴现率不能在短期内任意变动。再贴现率的微小变化有时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经济发展不稳定。因此,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相比较,再贴现率不宜频繁使用这一工具。
国民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大,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国民经济繁荣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消费和投资。